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原创]宁乡沩山茅屋湾一日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49629)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12/29 22:51:11

--  [原创]宁乡沩山茅屋湾一日
    像欠着一笔账,总想为11月底在宁乡沩山脚下住过一夜的小山村茅屋湾写上点什么,却一直在拖,今天,不得不还账了,因为,按习惯,今年的账是不能拖到明年去还的。


    邀我们到茅屋湾去的,是原在我家照顾我父母的小卢。我父母七十几岁以后,就一直请人照顾着,请人的艰难苦楚,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而小卢照顾我年已望九的父母近三年,尽心尽意,到2002年,因要照顾自己的母亲,才离开我家。后来,我父亲03年去世,她还特地从宁乡赶来吊丧,一进门,就抱着我瘫在床上的母亲,抱头痛哭,这份情意,是我永远也忘记不了的。她回乡后,我们也还陆续有些联系,近年来,她多次来电话,邀我们去做客,于是,我们才有了这次宁乡之行。

快到到宁乡的时候,她的儿子,就从他打工的地方上车接着了我们,又坐了2个钟头的车,就到了沩山脚下的茅屋湾。一壁青山,一湾曲水,青山碧水之间,一条公路扭头一甩,就钻进沩山去了,河湾里,新房,两层,白瓷砖外墙,就是小卢的家。她、她丈夫、挺着大肚子的儿媳,都站在禾堂坪里等着我们,一番亲热、一番问候,手忙脚乱的接待,丰盛的午餐……就好像久别的亲人回到了故乡。

                                      冬阳下的村民

看了密印寺回来,还只4点来钟,冬阳暖暖的,溪沟旁、稻田里,一片忙碌,那是村民们正在做红薯粉,这种场景,是我们第一次看到。



堆在溪沟边待洗的红薯。

这条溪沟,他们叫大河,实际就十来米宽,很久没下雨了,所以水也不是很多。




洗干净,用机子粉碎后,就集中到这里来加工了。





粉碎后的红薯,用布袋装好,放在一个特制的木桶里揉挤,粉子随水流出,到下边的水泥池里沉淀,渣子则留在布袋里,可以喂猪。





沉淀池中的水被放走后,捞出留下的红薯粉,放在晒垫上晒干,就是干红薯粉了。以后再加工,可以出多种产品。我们是将其煎饼吃,甜甜的,极有劲道,好吃极了。

                                   火塘边的夜

苍茫的暮色,从天边流淌下来,一会儿,天就黑透了,袭人的凉气也伴随而至,于是,厨房的火塘里,旺旺的柴火燃了起来。大家挤坐在火塘边,说着闲话,听到正房里传来了新闻联播的声音,有几个就起身烤煤火看电视去了,于是,火塘边只留下了小卢、她的媳妇、和我们。我们围坐着,暖暖地,闲闲地,静静地,一边看着火舌跳着怪异的舞蹈,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回忆着在我家的往事,讲述着她家翻身的艰辛,有时什么也没说,只是看着柴梗从火中爆裂,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夜,静静的,远处溪沟里平缓流水流过石滩的声音,似乎都能听见。







                                     清晨的村庄

一大早起来,我们便踩着淡淡的晨雾,到村子里去乱逛去了。没想到,这还是一个蛮大的村子,石板小路,通向一户户人家,有的开了门,有的连门都没打开。房子有破旧不堪的,也有新建的,但新建的似乎还是较多。农村里,一家的客人就是一村的客人,遇着的人,都和我们打着招呼,笑着,把我们往屋里让,甚至邀请我们和他们一起吃早饭。在一户人家的门上,我看见了一幅很有意思的门联,“人近百年犹赤子     家存二老看玄孙”,我把它记下来了。






下面这个门楼的门楣上,还写着“第  生产队食堂”,看来是有年头了。





--  作者:网岭采茶人
--  发布时间:2007/12/29 23:13:16

--  
我下乡那几年,队上每年也要做好多红薯粉,做的过程和山人哥文章中描述的差不多。红薯粉做好后,每个知青都会分到几斤,其他的再加工成红薯粉条或粉皮,留到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当菜吃。
--  作者:沙阳
--  发布时间:2007/12/29 23:15:34

--  

    笔兄夫妇和保姆小卢的这一份情谊,我是很能理解的。情感是个相互的东西,小卢人好,固然不错,但也足见你们为人的宽厚与仁慈。城里的教授,跑到穷乡僻壤去寻找一个保姆,这种举动本身就能说明一切问题。

    照片和文章都很好,对于近乡不太熟悉的我们,也算是别开生面吧!


--  作者:fjw510910
--  发布时间:2007/12/30 1:07:35

--  
给人是那么的亲切的感受呢!谢谢山人!
--  作者:康永发
--  发布时间:2007/12/31 11:11:10

--  读文有感
     读了山人的文章,看了乡村照片,感受很深。一是文章朴实无华,跟说话一样。二是结构严谨,仔细阅读才能体会他的文章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三是山人与保姆一家深厚情谊,情深感人。山人和原生态对我们知青朋友相处极好。这次歌友会因其他原因未能来,我们昨天真盼他俩来呢。他俩一来,我们就更感到欢乐。
--  作者:小草
--  发布时间:2007/12/31 14:54:49

--  

   这种红薯粉倒是货真价实的,现在好多伪劣红薯粉,我们都不敢乱买。


--  作者:随意
--  发布时间:2007/12/31 15:34:09

--  
山人教授:你的文章使我进入了童年的回忆,尽管我从小离开了我的家乡,但家乡的青山绿水,层层迭迭的梯田,那土砖青瓦民居院落上柱柱袅袅炊烟,那静静山村的鸡呜狗叫声,       依旧让我感到亲切。我的家乡很穷,红薯是主粮,每年年底家家户户忙着做红薯粉丝,做粉丝的日子里全村人都忙碌起来,你帮我我帮你的垒着几台大灶架着口口大锅,烧起熊熊大火,无数条粉丝在锅里翻滚熟透,然后捞起来挂在木条架上,冬日闲置的田野里只见满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挂粉,经过几天的风吹和霜冻,                            几天的太阳晒干就收藏备到来年。几十年过去了,家乡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仍然是一幅最美的田园风光。
新年来了,祝愿农村都能富起来,祝农民们日子都好过起来。
谢谢山人兄的文章让我久久沉静在那遥远而甜甜的记忆里。
祝你和原生态及全家新年幸福快乐!


--  作者:安乡农夫
--  发布时间:2008/1/1 0:09:42

--  
文章历来无可挑剔!而今的照片也无话可说了!
--  作者:同歌
--  发布时间:2008/1/1 15:33:23

--  

红薯粉安乡很少,因地少稻田多稻谷也多,却盛产凉薯。

今年四月去江永,农民送了红薯粉带回家,我婆婆高兴地说:咯就是好傢伙!货真好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