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安乡发现六千年前人类头盖骨和“古城墙”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48005) |
| -- 作者:洞庭客 -- 发布时间:2007/12/8 19:56:59 -- 安乡发现六千年前人类头盖骨和“古城墙” 湖南省汤家岗遗址发现六千年前的“古城墙” 此次考古人员对汤家岗遗址的挖掘,首次确认了遗址的面积,并发现了人类居住的遗址,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提供了线索。其发现的环壕土围,证明了汤家岗曾经存在小区域的中心聚落,对研究从壕沟到城壕建筑的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发现的白陶和绘有彩绘的白陶,制作精良,进一步说明了洞庭湖沿岸是白陶的起源地和传播中心。 发现古代城墙雏形 湖南境内,彭头山遗址发现了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开始对自己居住的地方周围挖壕沟,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排水防洪,考古学称这样的壕沟为“环壕”;城头山遗址,古人类已经发展出了城墙搭配壕沟的“城壕”式的防卫措施。考古学界认为在彭头山“环壕”到城头山“城壕”这2000年的演变过程中肯定有一种过渡形态,这种形态究竟是什么?此次汤家岗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考古学者终于发现了填补这一空白的“环壕土围”。 据此次汤家岗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尹检顺现场介绍,此次发掘首先在遗址范围的外围进行,在遗址的东北角(A区)和东南角(B区)发现了新石器大溪文化时期的壕沟。A区的壕沟口宽9米,底宽7米,深1.5米。B区的壕沟口宽7米、底宽4米、壕沟内侧发现有土围子,经考证土围子是和壕沟配套使用的,“我们将其称为‘环壕土围’。从土围顶至壕沟底部深1.8米。”考古学者认为“环壕土围”属于从壕沟发展至城墙的过渡形态,或许可以认为是城墙的雏形。 艺术神器白陶的故乡 汤家岗遗址以艺术神器白陶的发现闻名于世。在此次汤家岗遗址的第三次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此前没有的带有彩绘的白陶,同时也在发掘B区发现了白陶的制作原料白膏泥层,这进一步佐证了汤家岗遗址作为白陶传播集散地的重要地位。 截至目前,白陶制作工艺的精美仍然令人叹为观止,此次汤家岗遗址考古发掘的领队、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尹检顺介绍,“此次白陶制作原料白膏泥层的发现,进一步说明汤家岗是白陶的盛产地。 此次发现的白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带有红色彩绘,尹检顺表示,带有彩绘的白陶此前没有发现过。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介绍,白陶以汤家岗遗址为中心辐射发展传播至广东、珠江口、江浙一带。“目前一说中国古代陶器的代表就是彩陶和黑陶,其实白陶比它们一点都不差。” 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郭伟民表示,洞庭湖地区6000年前的古代文化是灿烂辉煌的,从汤家岗白陶的发展可以体现出农业民族从内陆向沿海发展的一个趋势。 省文物部门已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前往汤家岗遗址,对新近的考古发现进行鉴定。安乡县委、县政府也协同省文物局整理汤家岗遗址有关资料,准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背景汤家岗遗址 汤家岗遗址位于安乡县安全乡,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址。遗址据最新的研究资料推测可能距今7000年。遗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于1977年发现。我省考古专家曾于1978年和1990年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器物近400件,文饰、造型特点突出,是我国最早的模印精品。1996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 作者:沙阳 -- 发布时间:2007/12/8 20:38:31 -- 希望明年我们能够回去看! |
| -- 作者:原生态 -- 发布时间:2007/12/9 15:45:35 -- 以下是引用沙阳在2007-12-8 20:38:31的发言: 希望明年我们能够回去看! 9494,我也有这个想法!谢谢洞庭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