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原创]17岁,我下放了!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43991)

--  作者:门搭哩
--  发布时间:2007/10/24 13:48:54

--  [原创]17岁,我下放了!

  

  

    1975年3月14日,高中毕业的我成为了当时一个最受关注的群体的一员:下放知青。

    我并不知道下放知青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我们那时候知道一点:有个叫李庆霖的人,“告了御状”,毛主席给他回了信,还寄了钱,并嘱咐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使得下放知青的日子好过多了。

    要下放了,新奇和向往使我彻夜难眠,很早我就起床了,简单收拾一下,我和姐姐走出了她家的门。就往车站走去。

    县城里没有喧天的锣鼓声,没有热情的人群欢送,有的只是我与姐姐俩人沉重的脚步声。

    我俩走过了最热闹的人民路,来到车站,坐上了开往永安的汽车,经过三个多小时汽车的颠簸到达了永安车站,但离下放的目地还需要走三十多里的山路。我这个从小在洞庭湖区长大的,从未见过山区的路是哪样的难走,几十里的山路,跌跌撞撞地走得我都快倒下了,几个小时后,终于到了丰裕公社天星大队利星生产队。

    此时,天已黑了。

    生产队把我安置在一家姓柳的农户家,当我俩来到房东家时,屋里亮着煤油灯了,房东大妈早就做好了饭菜,摆好了桌子,我和姐姐被请上了桌,开始了下放后的第一顿晚餐。

    说实话,这一餐够丰盛的,有荤有素,烧炒蒸炖,乡里人的热情写在脸上、表现在手上。

    饭后,队里的领导都走了,我和姐姐在黑屋子里(煤油灯远没有电灯明亮)打开自己的行李,铺床打算睡觉,可是,我们虽十分疲劳,却根本不想睡,我们心里一点没底。据说,国家给我们提供半年的粮食供应,一人发180元生活费,分作三年兑现,第一年80元,第二年60元,第三年40元。这是我们的一笔“巨款”,可是,粮食在哪买、如何买?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瓢碗盏杯盅碟,有几样?还有劳动工具呢?光一床被褥、几件衣服就可在农村“接受再教育”了吗?

    一天,是我的生日,正好满十七岁,我和姐姐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  作者:同歌
--  发布时间:2007/10/24 19:34:15

--  
75年那时我已下放十年了,当时安乡下了几千知青你就没一点感受?你怎么还走这条路?真不可思意!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7/10/24 20:30:33

--  

       那时候的懵懂少年啊,这是没有办法的,可以理解。

      比如我,我就喊应过我的弟弟和妹妹,不要下去啊,不要下去!

      可是呢,都下去了!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好呀,大人们没有社会经验,都搞不清楚下去后是会怎么样……


--  作者:马沙
--  发布时间:2007/10/24 20:34:19

--  

   年轻人容易激动,一激动就忘乎所以.要不怎么叫年轻人年咧.


--  作者:随意
--  发布时间:2007/10/24 20:58:07

--  跟帖

门搭哩,看到你来到安知网很感亲切,更感高兴,因在浏知网我们已打过交道了,我们早已成了朋友。浏知网的知青们对于拜访他们的网友是那么的友好,那么的热情,真令人感动。我至今还在回味与浏阳知青在网上相处的友好情景,你回浏知网时,请代我向浏阳知青问好,也盼他们常来安知网走走。

门搭哩,读你文章后,知你还这么年青,是知青中的骄骄者,前程是锦,祝你万事如愿!


--  作者:门搭哩
--  发布时间:2007/10/24 21:14:59

--  
以下是引用随意在2007-10-24 20:58:07的发言:

门搭哩,看到你来到安知网很感亲切,更感高兴,因在浏知网我们已打过交道了,我们早已成了朋友。浏知网的知青们对于拜访他们的网友是那么的友好,那么的热情,真令人感动。我至今还在回味与浏阳知青在网上相处的友好情景,你回浏知网时,请代我向浏阳知青问好,也盼他们常来安知网走走。

    门搭哩,读你文章后,知你还这么年青,是知青中的骄骄者,前程是锦,祝你万事如愿!

        随意大哥/大姐:您对浏阳知青的问候一定转达并谢谢您及几位朋友的跟帖,我在此也向安知网的朋友说明一下,我是从安乡下放到浏阳的知青,浏阳是我妈妈的故乡。

  此时,我诚恳的邀请各位知青朋友来浏阳做客!


--  作者:小草
--  发布时间:2007/10/24 21:38:44

--  
     门搭哩:你的文章勾起了我和你相似的那久远的记忆:不到十七岁下乡,和姐姐下在一起,以及刚下乡时的一幕幕......只是我们比你大几岁。正是相同到经历使我们走到了一起。欢迎你常来安知网!


--  作者:沙阳
--  发布时间:2007/10/24 23:08:24

--  
    安乡县75年也来了不少常德知青,我们76年离开安乡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有走;也不知后来这些知青的下落。
--  作者:安乡农夫
--  发布时间:2007/10/24 23:19:57

--  
以下是引用良良哥在2007-10-24 20:30:33的发言:

       那时候的懵懂少年啊,这是没有办法的,可以理解。

      比如我,我就喊应过我的弟弟和妹妹,不要下去啊,不要下去!

      可是呢,都下去了!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好呀,大人们没有社会经验,都搞不清楚下去后是会怎么样……


我们家老大去山区,最小的则来到了湖区。那时又有什么这样的主动,让人寒心和漠然呢!现在想起来……!
--  作者:阳咪咪
--  发布时间:2007/10/24 23:21:47

--  
我是74年招工回长沙的,对75年以后下乡知青的情况一无所知。谢谢门搭哩小妹的文章,让大家对你们下乡的生活有了了解。天下知青亲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