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原创]往事如金,写下拙作<<二十年前>>(一)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40439) |
| -- 作者:贺应辉 -- 发布时间:2007/9/15 13:20:54 -- [原创]往事如金,写下拙作<<二十年前>>(一) 二 十 年 后 我们兄弟三人加上各自夫人共六人围着饭桌,等候张海夫妇的到来。 二十年前的今日,我们四位男知青拔山涉水、步行二十余里,然后摆渡过河,到县政府照了相,最后在这家原来没有名字现叫“洞庭香”的饭店聚餐。因为我们中有二位知青招工进厂,即将分手。 当年我们们响应毛主席关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一同下放在洞庭湖区的一个偏僻村庄。这儿芦苇丛生、河港纵横。三年来,我们一起出工,并肩干活;同桌吃饭,抵足而眠。真可谓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故老大罗江按出生年月、用江河湖海给我们三人贯字为:贺河、刘湖、张海。 想到我们象鱼缸里的四条朝夕相处的鱼儿,一但投入到人生的大海,也许天各一方,永难相见;想到从此以后,欢乐不再,而前途也是遥远渺茫,刚强汉子刘湖不由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同时我也看到即将进厂的张海眼睛同样湿润了。他把头扭过去,凝视着鲤鱼渡空荡而开阔的湖面------ 这时罗江兀地站起,由于动作太快,酒瓶打泼了。他是我们的头:国字脸,浓眉大眼;性格刚烈、办事果断,聚江湖豪爽与哥们义气于一身。我们都乐意服从他。此刻他举起酒杯道:“大家情同手足,万万不可散了兄弟情分。二十年后今日,我们四人就变成一桌。再在此团聚,弟兄们切莫忘记!” 大家的视线都模糊了,四只杯子相碰。酒一饮而尽。 一晃二十年,我们三兄弟相见,百感交集。当年分手的照片在几位夫人中传递,小弟张海的音容笑貌在脑海中渐渐明朗:矮矮的个子,厚厚的嘴唇,戴付宽边的近视镜。镜柄折断处用白胶布粘住,十分醒目。张海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与生人讲话都底着头。但是他酷爱无线电,一钻进去就如鱼得水:一个二极管,一个三极管,两节电池加上一付耳机就能收听到广播电台节目。这使我们大家惊讶不已。当然另有一件事也令我们惊讶不已。 我们知青屋后,是一条小路,越过不高的土丘便见一条小河。河面宽百余米。对面堤岸上种满了香瓜、西瓜与南瓜。 那天晚上一轮明月,满天繁星;远方蛙鸣阵阵,近处草动鱼跃;夜色透明而宁静,水面也因月色而波光鳞鳞。我们四人在水面各置一个搪瓷脸盆,然后双手划水,用头顶着脸盆前进。罗江回头一看,张海怎么没下水?便赶紧折回。 “我不去了。” “为什么?” “我——我一偷东西就怕。心呯呯乱跳”张海一紧张,说话结结巴巴,两条腿直颤抖。 “妈的!像个小姑娘。”罗江嘟囔着,把脸盆一甩,吼道“不去就不去!注意观察,发现情况吹口哨。” 夏日炎炎,一天的农活下来,十分疲乏。经河水浸泡,倦意全消。我们三个一字儿排开,时而蛙泳,时而仰泳,向对岸进发。耳畔是哗哗的拨浪声。几只比苍蝇大一点的牛虻在头顶上嗡嗡盘旋,我们只要将头没入水中,牛虻便飞走了。 登上滩头,这才世发现堤外种满了大片大片的香瓜,稍远处的树木、拱桥及村舍轮廓在月光下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刹是迷人。 此地民风淳朴,瓜地无人值守。我们放心大胆专拣大瓜往盆里放。突然一条蛇快速地从罗江脚下掠过,引起大家一阵恐慌,很快我们便返程了。 第二天天亮,大家才发现:所有的香瓜生硬青涩,根本不能吃。 不久我们采取更大的行动,捕“凤凰子”(知青黑话:指鸡)。胆小怕事的张海留在家整理菜地,我们三人远离驻地,来到邻队。当时在农村,早晨出工的钟声一响,社员全都下地,村舍几乎空无一人。我们发明了一种既快又好,而且万无一失的技巧:握一根一米来长的竹竿,当接近鸡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鸡按住,后面的人一冲而上,鸡几乎来不及发出叫声,脖子便被扭断了。 回家的路上,一个农民远远地跟随我们:我们走快,他走快;我们走慢,他也走慢。三 |
| -- 作者:马沙 -- 发布时间:2007/9/15 20:23:56 --
贺应辉 你写得真好.看你的文章,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我的男知友们所犯下的桩桩件件"劣行".无奈的心酸.几十年后盼相聚的急切心情.我们队上七个人今年也相聚了.大家相聚只有互相的关心和问候,回忆的只有快乐和友情. 快写下去,等于是我们知青集体的重温.
|
| -- 作者:安乡农夫 -- 发布时间:2007/9/15 21:46:33 -- 贺兄;你好! 欢迎你来到安知网,看文章你不像在安乡,但没有离开洞庭湖,所以我们都是吃过一湖水的知青朋友。 那时的“劣迹”乡下的我们只是大小、轻重而矣!现在想起来权作笑料和回忆,就犹知少年时代的恶作剧一般。 谢谢你的文章,让我们又回到那万事勿忧的年代! |
| -- 作者:沙阳 -- 发布时间:2007/9/17 8:04:01 -- 那时的“劣迹”乡下的我们只是大小、轻重而矣!现在想起来权作笑料和回忆,就犹知少年时代的恶作剧一般。 农夫说得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