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讨论]“星条旗”成了中国制造 老美离了中国还能过吗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33166)

--  作者:同歌
--  发布时间:2007/7/15 20:17:49

--  [讨论]“星条旗”成了中国制造 老美离了中国还能过吗
最近,美国各大媒体都在讨论“中国制造”,因为美国人发现连“星条旗”都成了“中国制造”,7月4日美国独立日上燃放的烟火,绝大多数也来自中国。
  
  差不多同时,《不用中国商品的一年》出版,作者萨拉·邦吉奥尼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没有中国商品,每天都像露营一般艰苦、凄惨。最后,她说如果这样的生活持续下去,一定会筋疲力尽、倾家荡产。
  
  □本版编译整理/潇湘晨报记者 林琼
  
  这个结论和萨拉·邦吉奥尼的亲身经历不谋而合。邦吉奥尼曾是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的一位经济记者,现在为自由撰稿人。2005年,她和家人——丈夫凯文以及两个孩子——开始了一段特别的经历,他们想尝试着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整整一年不用中国产的商品。
  
  对于这次经历有人评价说,是一次巨大的冒险,这一点只有邦吉奥尼一家体会最深。
  
  “中国”在DVD里散发着蓝光,在缠绕松树的灯泡里闪烁
  
  作为经济记者,邦吉奥尼每个月都能从美国商业局看到贸易数据,比如有几十亿美元的商品进入美国了。但她一直都不能真正体会它们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004年圣诞节,邦吉奥尼和家人发现,为节日疯狂采购回来的大批商品,几乎全都是中国货。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25件,非中国产品14件。她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
  
  “‘中国’在DVD里散发着蓝光,在缠绕松树的灯泡里闪烁,在斑纹袜子里挠我痒痒。他们躺在门旁的一大堆鞋子上,他们透过红色玩偶的刺绣眼睛打量这里的生活,他们用咀嚼玩具逗我们的小狗开心,他们将几道黄光打在钢琴上”。
  
  “不要中国玩具,不要中国电子产品,不要中国服装,不要中国电视”,邦吉奥尼还说服了她的丈夫凯文,不要一切标着“中国制造”的塑料、金属、木制产品……她决定把中国货关在家门外。
  
  邦吉奥尼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她讨厌中国,她对于中国以及这个国家的人没有任何敌意。她只是觉得中国商品在美国太泛滥了,其他国家根本没有与它竞争的机会。她很想通过这个试验知道,美国人对中国商品到底有多大依赖,“一年不买中国商品,我们能过得下去吗?”
  
  中国商品会等我们一年,会把我们带回到现在的生活
  
  2005年1月1日,联合抵制中国产品开始。邦吉奥尼有时很难过将她的丈夫凯文,5岁的儿子韦斯和刚学走路的女儿索菲卷入这样的试验,因为韦斯在这段时间度过了不那么快乐的5岁生日。
  
  邦吉奥尼对家人说:“中国商品会等我们一年的,他们会把我们带回到现在的生活。”
  
  坚持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改变购物习惯更需要很多力气:他们像侦探一样,在商店里不断翻看每一件商品的产地,如果找不到非中国产的商品,那么只有放弃。不小心看错了还要去退商品,不开火,不吃橘子,天天都是噩梦。
  
  第一次大麻烦是给韦斯买鞋子,他们试着找一双不是中国产的运动鞋。结果他们发现,阿迪达斯,是中国生产的;锐步,也是中国产的;他们想象中应该还在美国生产的纽巴伦鞋上竟标着:产地中国,原材料来自美国。邦吉奥尼花了几周时间,受尽折磨,终于找到一双68美元的意大利鞋子。其实,只要花上15美元,到处都能买到差不多的中国鞋。慢慢地,她不得不承认只要继续坚持不用中国商品,她就必须习惯这种费时费钱的购物过程。几周后,她又花了60美元给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
  
  只能穿着两只不配对的拖鞋在沙滩上走来走去
  
  其他地方生产的商品,价格几乎都是中国产品的几倍,还有些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替代品。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邦吉奥尼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找到,最终不得不用厨房里的一盒落满灰尘的蜡烛将就。家里的一个旧抽屉从1月起就拉不开了,凯文在超市里找修理工具时,发现全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不得不把它们放回货架。
  
  咖啡壶坏了,没买新的,因为全都是中国产的。那一年,他们用罐子先煮好,然后倒进过滤器里,才解决喝咖啡的问题。搅拌器坏了,没有办法修好,因为刀片都产自中国。电视机坏了,也只能让它坏着,因为大多数零件来自中国。“那种日子,就像每天都在野外露营,基本的日常用品都没有”,邦吉奥尼差不多感到绝望了,“那是一个漫长的、炎热的、极其狼狈的夏天,我们用旧式捕鼠器抓了4只老鼠,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我丈夫只能穿着两只不配对的拖鞋在沙滩上走来走去,那还是我母亲从车库里找出来的”。
  
  凯文叹息着那些中国产的圣诞节礼物都不能买,他只能计划自己为孩子们缝睡袋,自己制作木船和木吉送给孩子们,但是他却买不到想要的针线和其他材料。
  
  凯文在家里使用一些标签神秘失踪的画笔
  
  “还有比这更艰难的生活吗?”凯文不断这样自嘲。
  
  最后,当凯文坚持不下去,在家里使用一些产地标签神秘失踪的画笔时,邦吉奥尼在书里开玩笑地写道:“结婚16年了,你总觉得对那个家伙很熟悉了,现在你才发现他有很多新缺陷。你知道吗,他是个健忘的,‘卑鄙’的家伙,还毫不掩饰这一点。”
  
  韦斯也发起了一次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因为他实在厌倦了欧洲产的“乐高”玩具。有一次他看中一个中国产的玩具,哭着说:“我们很久没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一天。
  
  邦吉奥尼还得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广告中所打出的“美国制造”,其实很多零件都是中国产的。
  
  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邦吉奥尼说,中国并没有控制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地方,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一直这样过下去,很多人都会筋疲力尽、倾家荡产。
  
  实际上,每一个普通的美国消费者都不会放弃中国商品。
  
  衣、帽、鞋子,还有玩具、灯具、生日蜡烛、鼠标垫、夹趾拖鞋等等各种各样的纺织品、塑料制品、木制品把中国和美国家庭绑在了一起。
  
  进入7月,《今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美联社还有美国地方电视台都不约而同地在谈论“中国制造”,他们讨论的一致结论是:避开中国商品绝非易事。每个美国节日,中国商品都十分畅销。节日期间,要想在各大零售商店,寻找非“中国制造”的商品,实在要花费不少时间和金钱。
  
  德州媒体报道说,7月4日独立日上出现的“星条旗”和燃放的烟火,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人哈巴德表示,尽管美国市场销售的糖果没有一种标明“中国制造”,但是其中大多数含有至少一种从中国进口的成分。
  
  美国消费者都渴望买到品种繁多并且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号称“最低价”的沃尔玛超市,从T恤到戴尔电脑到各种品牌的家用电器,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为什么要买中国货]
  
  中国商品的价格,大概只是美国同类商品价格的三分之一,而这些廉价商品的品质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使得美国消费物价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如果没有中国的消费品,美国的物价指数预计将上涨2%。中国商品让美国人的预算变得更富弹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准,接受中国商品是他们最实际的选择。
  
  很大程度上这些填满沃尔玛等零售商店的中国产品,是中低阶层美国人所寻求的必要和不必要的商品。
  
  [声音]
  
  “较低的价格一直让中国受益,并使中国的经济崛起,从而也让美国的消费者很难放弃中国的进口货。这次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中国与我之间的距离。在把中国推出我们的生活中,我却得到了一个中国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的结论。”——邦吉奥尼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从一个弱者变成英勇的战士。我们热爱他们,也害怕他们。中国已经成了我们有力的竞争对手,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去拥抱她。”
  
  ——约翰·麦克斯维·汉密尔顿,路易斯安那州大学教授
  
  “放弃中国产品一年,邦吉奥尼一家人经历了一次大冒险,他们的日子过得像走迷宫一样艰难。”
  
  ——马克·法比亚尼,前白宫顾问
  
  “一年不用中国产品,真是个奇迹。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次强烈碰撞,也是一次有意思的碰撞。”
  
  ——丹尼·西特曼,专栏作家
  
  “没人会干同样的事情!这项任务太复杂,太有挑战性了。你可以试一天,到午餐时间你绝对会悲惨地放弃。邦吉奥尼的经历让你明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已经深入每一个家庭。”
  
  ——查克·杰夫,资深专栏作家
  
  “我对中国制造有些反感,但我更想省点儿钱。”
  
  ——一名社会学教师
  
  “能够向我们的顾客提供这么多东西而感到骄傲。”
  
  ——一家沃尔玛连锁店经理
  
  “现在,中国产的东西,才能让商店赚钱。”
  
  ——一家Tyler连锁店负责人
[稿源:红网综合]
[作者:林琼]
[编辑:李艳华]


--  作者:安乡农夫
--  发布时间:2007/7/15 21:06:54

--  

看过以后,不能说是自豪或者中国日益强盛之类的豪言。农夫入外贸行业几十年,“中国制造”个中缘由很难一一述说。  

     低附加值、资源性、劳动密集型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小日本森林面积64%,居世界前茅,却从中国进口木制品。美国的油田有限开发,大部份封存。就是搞中东、苏联的油。  

  我们出口的初级产品,耗的是国内资源。工价又低出口商获利甚少!都是进口商赚大头。因此,此贴给我们的顾虑太多,幸好当局认识到一些了。但想要彻底改变可能做不到!!!


--  作者:马沙
--  发布时间:2007/7/15 21:21:23

--  

   是喜是忧,不置可否


--  作者:小草
--  发布时间:2007/7/15 22:23:20

--  

劳动密集、价格便宜,生态随你践踏,他们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