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转帖]于丹,小心孔子打折你的腿!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32455) |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7/8 11:18:40 -- [转帖]于丹,小心孔子打折你的腿! 当心孔子打折你的腿 ——二问 于丹《〈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中说道: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论语·子路》:“子路曰:‘ 《论语·季氏》:“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从这些材料来看,孔子当面训斥弟子,有时还是很严厉的。儒家讲究“师道尊严”,师严而道尊,疾言厉色未必不是圣人,和学生吃喝玩乐、亲密无间、没大没小也未必就是好老师,关键还是要看老师的品德和学问如何。再看下面的一些材料: 《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阳货》:“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说子路伪诈,斥冉求“非吾徒也”,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不仁”,骂樊迟是小人,这可都是出自孔夫子的尊口,并且都是在人家不在场的时候骂的。有时甚至还打人呢: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不都是孔夫子打人骂人的证据吗?这可是他在“耳顺”之年以后干的好事,拄着手杖就是明证。他就是这么不“淡定”,就是这么不“从容”,总是 老头这样不“理性”,一点也不“温柔敦厚”, 这是我一个朋友在网上发给我的一部书稿中的一部分,未得他的允许,我将其中的一篇发了出来。我觉得,和这狂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相适应,必将有狂躁的、急功近利的、半通不通的所谓著作被吹捧。只要我们不把它当回事,它也就会自生自灭,不是一回事了! |
| -- 作者:安乡农夫 -- 发布时间:2007/7/8 11:35:28 -- 百家之言,看你怎样拿来利用,早几年的“批林批孔”,悠悠万事,唯此唯大。目的和意义现在看是司马昭之心! 能够客观公正让“下里巴人”欣赏和学习先古们的精髓,不要让他作为纯学术的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才好。 很难啊?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7/8 11:53:13 -- 友情复:(笔架山人) 友情读帖谢谢君... 友情读帖谢谢君... |
| -- 作者:阳咪咪 -- 发布时间:2007/7/9 22:11:50 -- “只要我们不把它当回事,它也就会自生自灭,不是一回事了!” 于丹的名气就是把它当回事的人“吵”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