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安乡农夫
-- 发布时间:2007/4/24 23:31:07
-- [转帖]我是安乡人;作者:樊明雪主任(节选)
我是安乡人 我是安乡人。我生长在这块土地上。 我的家乡,一个平凡的湖滨小县。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不那么显山显水,在全国千姿百态的二千多个县市里也只称得上幺兄幺妹。然而,喝长江水、吃洞庭鱼长大的安乡人,历来都是把自己的家乡看得很重、很重。 随着岁月的增大,恋乡之情日益俱增,一桩桩“城南旧事”不时在我梦中缠绵、流淌,即使是安乡的一声一响,也会引起我的思念,我的遐想。 安乡,有人说她地肥水美,鱼丰米裕,是洞庭湖畔一颗闪闪生光的明珠;有人说她头顶长江,脚踩洞庭,是一道风险加收获的走廊;有人说她潮涨云起,红旗漫卷,是湘鄂边的革命老区……无论是辉煌,无论是悲壮,安乡,在每一个安乡人的心中是最神圣的殿堂。 《一》 每隔一段时向,我总要到省博物馆去走一走,看一看,而且喜欢邀些朋友一同前往。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安乡先民在原始社会使用过的右斧、石锛和石刀;因为在那里,可以唤起安乡人的自尊、自信和自豪;因为在那里,可以毫不夸张的向朋友炫耀;瞧,安乡多么古老!她带着“白衣红陶”远古粗泥的芬芳,从洞庭湖区的汤家岗文化中心走来,走了漫长的7000年。 有着智慧无穷的安乡先民不仅创造了历史,还创造了文明。在浓缩着历史的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中,我们似乎看到先民在用石锛拓荒,用石标特猎,用粗泥制陶,创立了最早的模印工艺;似乎听到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迎风而立在涔阳古镇(今焦圻镇附近),吟《天问》唱《九歌》;似乎看到三国大将赵子龙会子庙前旌旗烈,东汉名将马援横刀立马战马坡;似乎听到《三字经》中“囊莹夜读”的车胤,在车家溪眯彻夜苦读;《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夜宿书院洲,“书声雨声竞相落”…… 老祖宗给我们的遗产可谓丰厚;有汤家岗、划城岗、庹家岗等一批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有从战国到明请不同时期各具规模的古墓群、古城址、古书台……安乡地下文物有多少,至今是个谜,但拥有20000平方米的汤家岗遗址,仅挖掘了300平方米就宝气四溢,显现出耀眼的光芒,其出土文物被誉为“国宝中的极品”;近100座古墓中仅挖掘黄山脚下一座刘弘墓,便震惊世人,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一位省考古专家评价;“安乡遍地都是国宝,现挖掘出的文物仅冰山才露出一角,好戏还在后头!” 也许有人会问:安乡是有名的水乡,为何地下还有这千年古墓?这,正是这块土地的神奇之处。 安乡先民不仅受过洞庭湖水的滋润,会击浪横舟,而且早就经过山野烈焰的锻造,能逐狼擒豹。我想,大概这就是今日安乡人柔中带刚秉性的文化根。 据《安乡县志》记载;“新石器时代呈丘陵地貌属‘江南古陆’,东晋时期向沼泽转化。南宋年间沦为洞庭水域”。“众水环绕,形如节牌筏”。因“左挹洞庭,右接兰澧”,“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故名安乡。 安乡的乳名叫“作唐”,始于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安乡还称“孱陵”,那是西汉年间的事。“安乡”这个名字从南北朝一直叫了1400多年。我曾与一位文学好友给安乡的今古时空作了一副对联;耕耘七千年作唐天地地灵人杰,收获八万倾潺陵风光光和日丽;横批,我是安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