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转帖]请看外国人对“知青”的研究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21905)

--  作者:洞庭客
--  发布时间:2007/3/22 6:21:39

--  [转帖]请看外国人对“知青”的研究

我是如何进行“上山下乡”的研究和写作的

                        托玛斯

(邱新睦 译)  

   托玛斯-伯恩斯坦.(Thomas Bernstein,中文名白思鼎)是纽约哥伦比亚大

学教授,美国知青研究著名学者。他是海内外知青研究的第一人,早在

七十年代初就开始研究中国知青问题,并于1977年出版了学术专着<<上

山下乡>>(英文原题为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

此书对中国的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辟的论述,在学

术界广泛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知青研究的经典之作。此书1993

年在中国国内译成中文出版。

首先我要感谢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邀请我参

加这次研讨会。事实上,你们各位都是亲身经

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所知比

我这个外国人更多;你们应该是老师,我应该

是学生。而要我来同你们讲这个话题,似乎有

一点多此一举。不过,我还是愿意同各位一起

回顾和分享一下我当年的研究经历。

一、为什么我选择了知青这个研究题目?

1。当时的时代背景在1960年代末及70年

代初期,越战在美国国内遭到强烈的批评,许

多人对政府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怒。而中美关系

也在这时解冻。这因而很自然地导致人们对世

界的另一边毛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

中国的文革正在进行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

毛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此当时有三种学派:

(1)反共拥台(湾)学派。此一学派认为文

革完全而且仅仅是一场权力斗争。

(2)拥毛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相信文革的目

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

人平等,致力于消灭三大差别,反对官僚作风,在教育改革中反对精英主义,建立比苏俄的官

僚社会主义要好的一种社会。

(3)主流学术研究者。我本人属于此列。我

们要探寻在中国实际上到底在发生什么?

2。例如,在教育改革方面:缩短学制以

劳动和政治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产生的

影响是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学者和学生们的

兴趣。

3。对于我和其它一些人来说,中国的青

下放运动是非常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当时人

们看到,第三世界各处都在推行现代化。在世

界的其它地方,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通常的模

式都是人口自乡村向城市的运动;而唯独中国

与之相反,其人口由城市流向乡村。这其中包

含着一个绝对有趣的问题,一个待解之谜。中

国人为什么把这么多的青年人送往农村?这个

运动为什么在此发生?它是怎样实施的?它的

影响是什么?我带着这些疑问用心地选择青年

下放运动作为我研究的题目。现在回顾这个运动,许多人把它看作是一场灾难,说文革剥夺

了年青人受教育的机会,而许多知青则因此再

也无法赶上八十年代的众多变化和机遇。不过

在当时,七十年代的初期,这个运动是成是败

却仍是疑问重重。

4。当时在我心里反复思考着三个基本的

问题: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否确实有助于解决

城市的失业问题?中国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

在这些国家存在非常巨大的失业人数,而这些

失业的人通常是来自乡村。例如在阿尔及利亚,就有百分之四十的青年人根本没有工作。进一

步来看,不加限制的来自乡村的移民导致了类

似于墨西哥城、加尔各答、和里约那样的大城

市周边的庞大的贫民窟群。因此我想,知青运

动是否会对于毛所力图限制城市扩张的策略有

所贡献呢?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否对农村的

发展有所贡献?在许多农民完全是文盲,最多

也不过只有初小文化的情况下,把受过中等教

育的人送到农村去的想法是否意味着知青可能

做出事实上的贡献呢?这些中学生们当然并不

具备技术上的知识,不过他们或许还是能够教

育农民,扩展农民们的眼界。

(3)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有效吗?这些理论说,把城里人送到农村将会改造他们,或者用1968

年的说法,会让他们受到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并革除掉他们在红卫兵派斗当中表现出来的自

大自私心性。下乡会有助青年人克服精英主义

心态并且促进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吗?这

个运动在实践中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呢?

5。1971年夏天,我到了香港,开始阅读

有关知青的资料,并同跑到香港的难民面谈。

之后我在香港用了整整一个学年(1972-73)进行

全面的研究。

二、在中国之外研究中国

1。在1971年以前,除了象艾德加-斯诺那

样的例外,没有任何美国公民能真正地访问中国。即使是欧洲人或者日本人,也只能观光而

不可以进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直到中国转

而改革开放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才成为可能。我

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73年夏,当时我陪同美

国游泳队访问了中国。在那次访问中,我也顺

便地做了一点有关知青的了解,发现一些有天

才的游泳运动员如何可以免于下乡。

2。如何展开研究?

(1)我充份利用了在香港能够得到的来自中

国的报刊。我在建立于1964年,现在位于香港

中文大学内的大学服务中心(The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er)搜集了大量的中国报纸、期刊、和书籍等等。我在1964年第一次去香港时,就

曾在那里做过关于中国农村合作化问题的研究。

(2)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功不可没。一直到1

9

70年代中期以前,驻香港领事馆曾设有一个中

文资料编译部门,进行了一项规模巨大的翻译

工作,其成果就是若干卷的<<中国大陆出版物

汇编(目录)>> (Survey of the China Mainland Press)这些资料目前在各大图书馆仍然可以查到。这些英文资料读起来当然容易得多,尽管

在此之外仍然有大量的中文材料需要去读。

(3)在七十年代初,一些红卫兵小报已经可

以得到。这些小报使人对知青问题有了不同的

发现。在我后来出版的书中,有一部分关于老

知青利用了文革的机会返回城市的内容就是根

据这类的资料而形成的。

(4)难民。香港大量扩张的人口有相当的部

分是由1949年以后离开中国来港的人所组成。

在七十年代里,许许多多知青下乡到邻近香港

的农村,其中的一些人设法偷渡到香港居留。

通过不同关系的介绍,我得以接触他们。在面

谈当中,我和其它一些学者都回避提问政治性

的问题,因为我们推测,作为难民他们会很轻

易地告诉我们他们是反共的。因此,我们只是

询问他们的实际经历:怎么样被送下乡,父母

对此的态度如何,当地条件怎么样,他们在农

村干什么事,他们同农民的关系如何,诸如此类。积累起来的面谈记录呈现了相当的一致性。例如,所有的受访者都说,下乡几年是无所谓的,这对他们个人和对农村都有好处。但是要

在农村呆一辈子,则是不被接受的。所以长期

呆在农?quot;没有前途"就是让他们逃离的动机。因此,当中国东北等地的知青们正心怀希望地

学习准备大学重开考试之时,如同他们后来在1977年那样,这些有"方便之门"的南方知青们

已经去了香港。

(5)我的研究也有其(资料方面的)局限。因此,我没有了解到许多关于在新疆、内蒙、黑

龙江、或者云南的知青情况。

三、我对于三个问题的结论

1。城市失业问题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

就有过量增长的城市中学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

的情况。这在第三世界国家是一个普遍的情形。而城市就业的增加相当缓慢。在中国这种情况

由于毛的发展策略,即禁止私营经济和极大地

忽视服务业,而更加严重。直到1978年,改革

的策略才使中国城市体现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而在当时发展策略的前提下,把人们送到农村

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现在来写这个同样的题目,我将可能

采取非常不同的角度。

2。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这在1970年代就已

经呈现了非常混杂的画面。

(1)知青们在农村的体力劳动谈不上是真正

的贡献。他们缺乏基本的农活技术和知识,因

而只是复加了农村本来已经明显过剩的劳动力。因此,我很怀疑知青能创造出什么不同。

(2)在兵团农场,成连成团的知青可能完成

较大的工程,做出比较明显的贡献,例如土地

的开垦。

(3)也许最显著的贡献就是知青能担任民办

学校的教师或赤脚医生。有些人还可能把其它

一些技能带到农村去。在1970年代,曾有一些

重大成绩的宣传,例如建成一些小水电站,不

过这些夸大了的宣传一定要降等看待。还有,

知青的到来毫无疑问扩大了农民们的眼界,因

为大多数的农民从未到过城市。

对于许多知青来说,农村的经历基本上就

是时光的荒废。

3。在意识形态方面,改造世界观,对知青

进行再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没有达到。许多知青

满怀理想去农村,但是不过几个月,农村生活

的单调艰苦就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只有少数人

能得到诸如作为工农兵学员被大学吸收这样 的

机会回城。这种事实使得知青理想幻灭的情况

更形恶化。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人试图用

走后门的方法躲避下乡。人们还试图下乡到近

郊区的农村,以便能经常回家。

我的书出版以后,大多数的知青于1978年

起得以返回城市。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农村改

革以及家庭承包制度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了解

到了农村条件是如何的恶劣并且决心为此有所

作为。有些出身于高干家庭的知青利用他们的

关系成立了以陈一咨为首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

研究小组",他们为领导层写出了调查报告,并

且导致了中国农村公社体制的解体。许多知青

对中国的改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如果我继续进行知青研究的话,我会把这一重

要发展以及或许还有的此类情况包括进来。

总之,如果我是在1980年代写那本书,我

会进行非常不同的探讨。但是我的书在1977年

就出版了,因而存在着观察视野的限制,这种

局限已被时间所证明。




--  作者:镇安大队
--  发布时间:2007/3/23 22:00:08

--  

    洞庭版主哎,你这趟旅游收获不小呔,就转帖过来哒。看样子安乡栏目会要版主带队到世界各地克旅游克。到世界各地的知青网取经,繁荣安乡版块,各是扎好事洞庭版主再莫港我哒奈!


--  作者:镇安大队
--  发布时间:2007/3/23 22:22:27

--  
   托马斯的研究很好,分析得比较透彻,但是很不全面,没有触击问题的根本。感谢洞庭版主的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