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安乡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6)
----  [转帖]一朝是知青,一生是知青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6&id=17976)

--  作者:洞庭客
--  发布时间:2007/2/6 20:16:50

--  [转帖]一朝是知青,一生是知青

一朝是知青,一生是知青

  作者: 老笨  

     我是一个知青情结特别严重的人,严重到不可救药。看过那些批评像我这样的人的文章,说上山下乡是一种人才浪费,是一种迫害云云,也看到知青网上的种种争论。可有什么办法呢,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用来当知青了,所以我永远便是知青。我甚至无法理智地考虑我当知青是受了迫害呢?还是占了便宜?我无法那么考虑。可我真的没有为自己曾经有过那些在大草原上放马的年月而懊悔和沮丧。在我的人生段落里,因为有了那样的段落而浪漫,如果把那个段落那掉,我倒是觉得会减色不少。
    人的生命不是很平均的哩!有的人爱吹自己当过兵,有的人爱谈自己长征过,有的人提到抗美援朝就滔滔不绝……那些都是他们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生段落。我有什么可吹的呢?就是那一年,我17岁,来到了一望无际的乌力亚斯泰大草原……
    那一天我到山西一个村子里导演一部电视剧,在田里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农民在抽打一匹不听话的马。我让剧组休息,自己走了过去,从他手里接过了马僵,用我的办法将那马驯得服贴了。剧组的人和那农民都很惊怪,不知道这个教书的人怎么会摆弄马。我告诉他们:“我是知青!”
    在西藏列麦深入生活的时候,有个独眼的女武装部长骑了匹黄马来到公社办公室。我见到马就心里痒痒,要求骑一下玩玩。可她告诉我,这马除了她,只有两个人骑过,一个是康巴来的汉子,一个是解放军里的骑兵连长。不过那两个人都从马上摔了下来,上了医院。说完她就走进了办公室。我实在是忍受不住那个诱惑,就偷偷地把马解了下来,骑了上去。果然是一匹叫口很硬的马,它拔腿就像河套跑,一边跑还一边使劲地撂蹶子想把我从它的背上掀下来。可我毕竟是放了5年马群的人啊。当我把马顺顺当当地骑回办公室的时候,独眼部长已经在那里等候。她接过马僵的时候奇怪地看着我,问:“你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知青。”
    那天我到北京郊区拍摄6频道的《边说边看》节目,当时我是那个节目的主持人。镜头要求我坐在一辆大车上给大家讲述过去电影放映队下乡的故事。休息的时候和那车老板谈起了他的马,我问:“这马几岁口?”他回答:“小马,5岁。”我拉开马嘴看了看,告诉他:“至少10岁以上。”他笑了,问:“你咋懂这?”我告诉他:“我是知青。”
    我当教授,上课的时候总爱讲到草原,讲到那时候遇到的那些浪漫故事。有的时候就忘记了课时。学生们在背后指着我说:“看啊,老插来了!”
    我看电视的时候不能看见里边出现草原的镜头,只要那样的镜头一出现,我的眼睛就会目不转睛地盯了看。我怕腾格尔唱歌,怕听马头琴声,因为我怕家人看见我失态的眼泪……
    我知道在很多人看来我是没太大出息了,太不会反省和批判,太为文革涂脂抹粉……可我没办法,因为我把青春留在了那个岁月里。
    那天,在天安门广场上,我看到一群中年人带了他们的子女照相,有人以为这些人是同学,有人以为他们是同事,也有人以为他们是战友……只有我说:“他们是一起插队的人。”和我一起走过的朋友不相信,就上前打问,回答果然和我估计的一样,那些人曾经在北大荒一起种过地!
    那一天,在美国的叶坦托一个到美国开会的教授给我带回来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在赶一挂大车。那时候的我很年轻,脖子上系了个白口罩,只露出口罩的白色带子,口罩别在衣领里……我接过那照片,横也看竖也看,看了很久。我便知道,我的生命是如何与“知青”这两个字血脉纵横地连接在一起的了。我把那照片收藏了起来,就像我的父辈把他们参加解放战争的照片珍藏起来一样。也许对于别人看来那是一个失落青春的年代,对于我来说却是我每每回忆起来就热泪盈眶的日子……



--  作者:安乡农夫
--  发布时间:2007/2/6 21:48:55

--  

“知青情结”:苦涩而压抑感的代名词。

作者老笨,而今春风得意,已是人上之人。

他把那种苦难,充分地化为垫脚石,化为一种财富,从而有此前景。这也难能可贵。为他祝福因为他毕竞代表代了我们知青这一代人。

话又说回来,我们周围同在安乡的知青,讲远点江永知青……。有很多情况糟糕!生活处于水平线以下的仍不在少数,让他们谈“知青情结”肯怕有点不近人性!大千世界各有所得!

这真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