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洞庭客
-- 发布时间:2007/1/20 20:34:43
-- [转帖]津市的没落
安乡知青没有不知道津市的,记得那时津市还是湖南重要的北边门户.能到津市一游是很多知青的愿望.但近年来,津市默默无闻了... 湖南津市的没落 津市市(名字有点绕口),位于湖南北部,省辖市,目前由常德市代管。 历史上,津市曾经辉煌过,有过“湘北明珠”和“小南京”的美誉,曾是湘北地区重要的航运,商贸和工业城市。其一度与湖北省沙市市(现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齐名,曾有“湖南津市,湖北沙市”的说法。
但是近年来,津市的形势急转直下,境内的企业纷纷倒闭,下岗的失业技术工人也流落他方!商业经济萎缩,精明的津市商人不得不外迁他乡。只有500多平方公里的小市农业业绩平平,招商引资工作也是饱受交通瓶颈之苦。 津市经济一路下跌!目前其经济综合实力已排在湖南各县级市最后几名。人才、青年、业主纷纷离开故土!!津市已提前进入老龄化,城市人口在逐年减少!(城区人口已由十多万减为现在的七八万。)城市日渐失去吸引力与辐射力!市不成市!!还不如一个县!! 如今,津市留给省内朋友的印象,大概就只剩下“津市牛肉米粉”了。一座城市,沦落到要靠一种小吃来维系人们对它的记忆,是何等的悲哀啊!! 是什么使得津市如此没落了? 首先,津市地小人少,原本是靠着水运枢纽的优势繁盛起来的。近些年来,诸多重要交通项目在周边县市建成投入。而在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下,随着8次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陆路交通却与津市绝缘:国道,高速,铁路均远离津市,这座曾经的湖南轻工业名城,曾经的的水运枢纽,曾经因交通而兴盛的的城市不仅丧失了原有的交通优势,反而彻底成为了交通死角! 其次,从内部着手分析,部分津市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观念陈旧,好逸恶劳,宁愿怀念过去的辉煌,也不愿意改变现状,缺乏拼搏和开拓精神。 第三,省内津市籍的高层领导不多,“朝中无人,不好办事”,很多优惠政策和项目,都无法向津市倾斜。 第四点,也是我想在贴中重点说的:常德市对我市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常德市对于所代管的津市不管不顾,不仅不扶持引导,反而采取了种种手段钳制津市的发展。 比如说,抢企业: 以“芙蓉王香烟”闻名的常德卷烟厂大家都知道吧?它在若干年前是属于津市的。而最近,几十亿元的泰格林纸项目本来也要落户津市,但常德市却通过行政力量向津市施压,最终使该项目投向了常德市。这还不算,就连津市发展较好的本土企业,比如“浪力纯净水公司”,常德市看着也眼红,将其迁出,改做“常德浪力公司”,后来又不知何故将其放弃,颇有一点“始乱终弃”的味道。 当然,常德市掠夺的不仅仅只是津市,而是其所辖的所有区县。在常德市的明星企业中,恒安纸业就来自安乡县,重庆啤酒二期项目则来自澧县。常德市近年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遗憾的是,它的成就却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对其管辖区县的压制和掠夺上的。 其次,常德市深知:一旦津市打通交通瓶颈,便可利用其不错的工商业基础迅速复兴,从而对常德市的发展构成影响。所以,每当有需经过常德各区县的重要交通项目进行论证时,常德市便从中作梗,不让这些项目过境津市。这使得铁路高速国道统统和津市无缘,津市目前有的只是一条省道延伸线,一条如同鸡肋盲肠般的断头路。交通不便成为制约津市发展的致命顽疾! 甚至可以说是癌症! 最为可气的是最近的常岳高速规划,本来其最经济最合理的方案是:益阳市-常德安乡县-津市市保河堤镇-常德市鼎城区。如果此方案付诸实施,常德各区县皆通高速的目标将实现,津市的交通窘境也将极大改善,津市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然而,最终的方案却让人大吃一惊:常岳高速硬是绕开了津市市,经过安乡县后便改走常德市西洞庭农场。津市再次被边缘化,津市人民渴盼发展的热情再一次被浇灭。一个重病的患者,又被人从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 此外,将津市变为常德市的“干部培训学校”也是常德市制约津市的一招。这些年来,津市的主要领导很少由本地人担任,几乎都是常德市委派下来的。他们来津市就是为了镀金,基本上都是“无为而治”,有的人甚至连一届任期未满便上调升职了。客观地说,这些领导对津市的建设发展做得不够,这也是津市前些年来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之一。当然,津市现任的女市长——常德人何英平还是不错的,她带领领导班子为津市做了不少实事,津市人民应该感谢她。我知道有些常德市的朋友看到我的帖子会不高兴,但如果你们能够站在津市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我想你们能理解我们的心情。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实行的“市管县”体制,初衷在于以经济发达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这一体制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初期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协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市管县”体制的一些缺陷也表现出来:(1)由于大部分的经济、社会决策权归地级市所有,县级政府的公共行政创新精神受到压抑,直接影响到县级行政的效能;(2)“小马拉大车”,一些经济实力弱小的城市无法起到辐射、带动周边的作用,反而在与辖下经济强县的博弈中耗费了本就不多的公共行政资源;(3)管理层次过多造成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高。 因而,如何改革和完善目前“市管县”体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主流观点。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以突破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为主要特征。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要义之一就是市场决策权力的分散化,只有靠理性人分散的决策才能最终产生有利于社会经济福利的行动结果。因此,为了与已经高度分散化的市场决策权力格局相一致,必须在公共行政层面上进行分权化的改革,使公共行政权力“零距离”地接近自己的服务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扁平化的行政结构,节省行政成本,才能将行政决策权力还给地方,以更好地针对当地情况,发展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夯实小康社会的微观基础。应该说,“基层县市扩权”正是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和公共行政发展需求的应时之举。 它的出现,为我国探索新时期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吹响了体制改革的号角。 浙江,湖北等省已经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我希望未来我省也能够提高基层县市的地位,给予其更多权力,让津市等地成为真正的“省辖市”,让其真正繁荣起来,而不止是常德市在湘西北一支独秀。大家都发展,大家都富强,那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啊!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