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书于竹帛——走马楼吴简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48141)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7/12/10 22:32:52

--  [原创]书于竹帛——走马楼吴简

1996年,长沙五一广场东南角上凯旋门摄影社等一大片民房全部拆迁了。那块金地皮被日本商人购得,大兴土木,盖一幢高楼——平和堂。

工程启动后,走马楼50号住户迟迟不肯拆迁。平和堂做了好多说服工作,才“请”走了这个钉子户。

1996622凌晨,走马楼50号下面的基础坑大量渗水,影响了运渣土的汽车行驶。工地调来挖掘机,准备挖一深坑蓄水。挖掘机刚挖几铲,出了故障,司机停止了作业。他等待天亮后再请人来修理挖掘机。

天蒙蒙亮,长沙文物队的一位队员走近了这台抛锚的挖掘机,他发现基坑中有散落着很多发黑的竹片。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拾起一片仔细观察,发现上面有文字。

就这样,诞生了中国考古一个重大发现。长沙走马楼吴简展现在考古学家眼前。

这儿是一口古井,里面发掘出17万枚孙吴时期的竹简。比中国历年发现的竹简的总和还要多。

长沙市政府向北京申请到了一项专款,在天心阁对面修建了一座“简牍博物馆”。2007年秋布展完毕,正式对外开放。我走近了这家新开张的“长沙简牍博物馆”,穿过1700多年的时空隧道,与吴国人来一次近距离的“对话”。

整座建筑外墙用黑色花岗岩装饰,庄重、肃穆。正面玻璃幕墙内种植了一丛楠竹,翠绿翠绿。它在告诉参观者,这儿收藏的文物是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大楼前坪竖立的白色的金属支架与黑色地墙体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站在两排支架走廊的一端,透视远方,好像在引领着我穿越时空隧道,亲近1700年前的吴国人,阅读他们留下的文字。

进门就见到“校书俑”,原件是晋朝文物,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是复制品,放大了若干倍。两位古代文书,怒目圆睁,校雠简牍。

长沙简牍博物馆只展出一小部分走马楼出土的吴简,但全是原物,绝无赝品。吴简可分为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等,涉及纪年、官职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这批简牍是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临湘侯国)的文书档案,是目前研究三国尤其是孙吴历史的最重要的出土文献。

竹简一般比较纤细,瘦长瘦长,上面写的文字也很小,只书单行。木材加工成的牍要大得多,字体笔法也肥大得多,可以书写双行,甚至多行。古人在牍上书写文字后,覆盖上一块木版,这块木板上有三道槽口,用绳索捆三道。成语“三缄其口”就来源如此。汉语演化到今天,“三缄其口”语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不见到文物上的三道槽口,也很难想象“三缄其口”的本义。

文字表达有困难,还是发一组照片,大家看得真切。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前往参观。如果不晓得路,发两张天心阁城墙外太平军的雕塑照片,那炮口指向前方300就是长沙简牍博物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7/12/11 10:12:17

--  

图片好,文字也好,抽时间也看看去,只不晓得门票贵不贵?

那两个校书俑,我倒不觉得是“怒目相向”,好象是在认真讨论切磋,那神气有点象楚人君。


--  作者:立立
--  发布时间:2007/12/11 12:19:05

--  

看楚人的帖子,越看越惭愧,长沙的文化古迹和人文积淀好多啊,我晓得的却好少。

敬佩楚人,愉快地荡漾在淡泊宁静的历史文化世界。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7/12/11 12:40:29

--  
  不晓得哦解,我一望见"平和堂"心里就不舒服.长沙最好的一块宝地要"他们"来搞.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12/12 10:55:27

--  
对“三缄其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咯回领教了。
--  作者:tsy8012
--  发布时间:2007/12/12 11:06:45

--  
以下是引用犟牛在2007-12-11 10:12:17的发言:

图片好,文字也好,抽时间也看看去,只不晓得门票贵不贵?

那两个校书俑,我倒不觉得是“怒目相向”,好象是在认真讨论切磋,那神气有点象楚人君。


不是在钻牛角尖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