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记忆中的知青、童年及其它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44777) |
-- 作者:飞天 -- 发布时间:2007/10/31 21:44:26 -- 记忆中的知青、童年及其它 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知道父辈年轻那段难忘的岁月,于是搜索到“知青论坛”。看各位前辈的回忆,不免也想起当年偶穿开裆裤的年代。 我记忆中的知青是什么样的呢? 三十年前,偶穿个开裆裤从前村跑到后村,对在生产队上的知青叔叔阿姨有些印象。你要想再问我前几年?咳,更小了,小鸡鸡除了尿裤子就是在地上拖灰…… 偶记得的队上的知青有三个“妹子”——本来偶是该叫阿姨的,但偶奶奶他们叫得惯了,还是觉得这样亲切些。男的呢?本地人都叫“把子”,比如“外把子”、“红把子”可能说的是些“带把儿的”吧?若干年后偶和同辈一起出来打工,招聘市场那个招工的问:“你们俩都有什么特长?”,我那不争气的哥们不由自主地弯腰朝胯部望去——他呀,也只有那儿“特长”了,闹了我个大红脸。呵呵,扯远了不是?言归正传,说俺们生产队上那几个妹子。 三个妹子,一个姓胡,一个姓罗,一个姓周。好像周妹子是个鸭蛋脸,两个长辫子。罗妹子脸有些圆,白白净净的。偶捏,对那个罗妹子是又爱又怕。啵!谁敲偶爆栗子啊?偶那个年纪会好色吗?告诉大家吧,因为罗妹子擦雪花膏!好香!!!那可是绝对高级的东东。偶最多只擦三五分钱一盒的蚌壳油,哪能和雪花膏相比呀。罗妹子一见到偶就要一把捉将过来,往偶龟板似的小脸上涂雪花膏,疼得偶直想哭。所以呢,对罗妹子是又爱又怕,爱的是想闻她身上的雪花膏味儿,怕的是她给偶的小脸动手术。据说罗妹子本来不会游泳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罗妹子和几个知青社员坐船过渠江到太阳坪,快到岸船翻了,几番扑腾之后,罗妹子便无师自通地能游水了,真是奇才啊!几年后,生产队那两棵大杉树伐倒了,罗妹子淘到片刚锯下来的木板,高兴得如捡个大元宝似的。 男知青呢,记得两位:一个是赵志勇,另一个是黄千一。记忆中黄千一走到哪都挎一部收音机,在我们一帮小屁孩看起来简直是酷毙了。要说现在,大街上开部大奔也没当年一部收音机气派。想听收音机呀,你们先摔一跤,胜的才能听哦,于是,一帮小子开始了乱世三国里的打斗。当然,偶虽然小不能打架,但是很特别地经常能听收音机。黄千一回来晚了,食堂里没什么菜,就经常敲着个搪瓷碗到偶家问偶奶奶:“伯娘,还有菜吗?”于是偶奶奶就找出黄瓜四季豆什么的。有时候食堂里连饭也没有,总能在我家翻出块锅巴泡上菜汤将就一餐。所以偶经常能拿黄叔叔的收音机听哦。 回来再说说罗妹子,一见着她除了闻她的雪花膏香气,就是想问她要空的雪花膏盒子,那可是宝贝哦!小一点的盒子两头钉个孔,可以当口哨吹。大一点的可以养蚕,或者在冬天的时候,放块锅巴滴两滴油在火上烤吃起来可香了。 虽然雪花膏不能经常拿到,但对于我的确是个宝贝。当然,我们那帮小子,最好的宝物有好几件,第一是磁铁,这玩艺可神奇,能吸铁东西。谁要是有啊,一天到晚屁颠屁颠跟有人家后面指望他发善心让我玩两分钟。第二是弹簧,能长也能短。高枧渡口岸上经常有车抛锚,车修好开走后,我们一帮人冲上去,谁眼神好手快就能捡到弹簧什么的,最不济也能捡到个垫片。磁铁和弹簧偶是无缘的,偶太小,抢不到。一毛钱一个的陶制小鸡奶奶也不肯给偶买,想到这,偶不由得舌头根儿一酸——“啵”!各位叔叔阿姨,谁又敲偶爆栗子啊,偶招谁了?再敲,偶这头就成释迦牟尼啦。什么?不是舌头根一酸?我知道,那是鼻子根一酸。关键是这几天偶重感冒啊,两个鼻孔里塞满了鼻屎和浓鼻涕,一伤心,眼泪涌出来没下到鼻子里,那滴伤心泪好像台球王子丁俊晖打出的一记漂亮斯诺克,几个拐弯绕过鼻腔一转变到喉咙里了,于是,才有舌头根一酸嘛!打住,打住。谁扔的西瓜皮啊?嗯,还泼菜汤,里面有西红柿,味道不错……咳,板砖就算了啊,要出人命的。 话说因为想起当年偶奶奶没给偶买那陶做的小鸡哨儿而百感交集,舌头根儿一酸,掉眼泪了。但是,别看偶年纪小,其实还是很有自力更生的精神滴。每回渠江发大水,偶就跑河滩去淘宝。那时候生态好,下几天的雨也不过涨三五尺的水。河滩上往往能捡到电池的塑料盖、铜帽碳棒什么的,甚至能捡到玻璃球!那可就牛逼大了。能捡到的玻璃球一般是农用喷雾器的开关弹子,如果能捡到跳子棋,更是草鸡变凤凰了哦。有了里面红红绿绿的玻璃球,有磁铁的老大也得看偶的脸色了。 ……未完待续。 |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7/10/31 22:02:15 -- 欢迎你,飞天小朋友! 很好的回忆! 回忆你所知道的知青叔叔阿姨们,回忆自己天真难忘的的童年……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31 22:25:39 -- 飞天的回忆文章写的不错,难的你对知青还有这么深的印象。 等待下文。 |
-- 作者:飞天 -- 发布时间:2007/10/31 22:40:35 -- 改几天再写啊,难道各位前辈肯看。8号我要去襄樊参加首届国际拜石节,估计回来后才能续写了。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0/31 22:42:17 -- 以下是引用飞天在2007-10-31 22:40:35的发言: 改几天再写啊,难道各位前辈肯看。8号我要去襄樊参加首届国际拜石节,估计回来后才能续写了。 记得多拍点好pp回来给我们欣赏。谢谢!! |
-- 作者:飞天 -- 发布时间:2007/10/31 22:43:53 -- 那没问题,我拍PP的水平一流,玩电脑太熟了,吹个牛先。 |
-- 作者:立立 -- 发布时间:2007/10/31 22:53:42 -- 欢迎你,飞天小朋友! 很好的回忆!等着你先吹了牛的片片和文章哦! |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7/10/31 23:13:52 -- 谢谢飞天小朋友的好文。让我们了解了从另一个角度看知青是什么样的。 期盼你的“牛”快来!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11/1 7:43:36 -- 写得好!飞天朋友是靖县当地人吧?靖县喜欢称男孩为把子。 请早日牵出你的“牛”来。 |
-- 作者:华子 -- 发布时间:2007/11/1 10:10:28 -- 飞天小朋友不错哦。这是你的记忆?还是听前辈说的呀?也来顶顶啊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11/1 10:27:35 -- 欢迎你,飞天小朋友! 很好的回忆!等着你先吹了牛的片片和文章哦! |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7/11/1 15:49:52 -- 拜石节,创意不错。烦你帮我拜一拜! ![]() ![]() ![]() |
-- 作者:念想 -- 发布时间:2007/11/1 16:16:51 -- 欢迎飞天小朋友来到知青乐园! 你的叔辈吴俊我也认识。 |
-- 作者:大肚子 -- 发布时间:2007/11/1 19:12:42 -- 欢迎飞天朋友,你的文章写得很生动.等待你的续篇. |
-- 作者:飞天 -- 发布时间:2007/11/1 19:39:48 -- 黄千一的父亲叫黄晓阳,是县里的“官”——那时候都是这么称呼领导的。甘棠离靖县只有四五十里地,黄千一经常回城里去的。黄叔叔每次回来都要带些糖给偶吃。有谁把偶给整哭了,黄叔叔看见都要哄我说,“别哭,别哭,等下给你糖吃”。偶不知道什么是“糖”,“汤”是什么?能吃么?偶只知道吃在嘴里甜甜的那玩艺儿叫“党”,这是甘棠本地话。我不知道黄叔叔所说的“汤”就是“党”,所以黄叔叔每次拿“糖”来哄我不哭那都是徒劳的。 渠江两岸长了很多的枫杨树,“枫杨”是学名,甘棠本地人也叫柳树。当然此柳树与彼柳树完全是两回事。春天到了,枫杨树开枝展叶,当枫杨树的的花序谢了以后,我们就知道,可以做“喇叭”了。春季枫杨树体液流动,树皮极易跟木质部分分离。选筷子头粗细的枫杨树枝,用刀的刃口压住树枝来回滚动,截下一寸多一点长的一段,再用刀背压住轻轻揉滚,就可以把木芯捅出来。这截一寸多长的树皮管子,轻轻咬一下,咬扁一头,就成了喇叭的哨子。比用四季葱当笛子吹好听多了。这个时候,大我几岁的孩子小伙子特能摆资格,我们常常要从家里偷毛栗子什么的东西跟他们换一个枫杨树皮做的哨子。其实他们还能做得更好,用用酒杯粗的树枝把皮剥下来卷成喇叭筒。吹出类似小牛叫的声音去跟黄千一、赵志勇他们显摆自己做喇叭的能耐。 印象中周妹子好像是老师,这只是很模糊的记忆了,毕竟那时候我只有四五岁。不过比我大几岁的半大小伙子一点也不听话那是真的。那时候讲究“科学种田”,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温室。外面还是春寒料峭,老杨头已经在温室里生火了。温室的高温熏得周围的空气有一股刺鼻的怪味。这个时候,社员们开始到山坡上割“猴子毛”——一种学名叫“卷柏”的植物。“猴子毛”有保温的作用,当催出来的稻种播到田里以后,就把“猴子毛”铺一层在稻种上面,然后再盖好塑料小拱棚。这样有充足的时候间种出双季稻。其实现在的农民,种田远没有那么早,温室已经若干年没有用了。一般要等到清明节后才开始育种,稻种播到田里要一个把月才能移栽,这期间里,春雨下过几回,河里的鱼也开始动了。偶老爹很“杀鱼”,意思是鱼的克星,捕鱼的技术水平很高。那时候的知青叔叔阿姨们就看偶老爹钓鱼表演了。老爹不光会小钓,还会打海杆。——他自己做了个“车盘钓”,把稻谷炒香后煮熟,拌点酒,再用牛粪和成一团团鸡蛋大小的丸子,打到河中间,打完车盘钓后,老爹回到家里和朋友聊聊天。老爹的朋友特别多,他是生产队里的读完高中的“才子”。家里隔三差五来他的同学。聊了一时半刻后去取钓,通常有不俗的收获。记得最厉害的一回,钓到一条八斤多重的鲤鱼。 等几次小雨过后,塑料小拱棚里的稻秧也可以插了。那时候插秧很讲究,还是那给温室烧火的老杨头,给生产队里做新的“划行器”,“划行器”往田里一拖,就给秧田打出标准的格子,然后在每个格子的交点上插上一棵秧苗。这个时候往往是知青们最窘的时候,社员们为了出出知青的“洋相”,插秧的时候叫手脚最快的小姑娘在知青旁边插。到后来,把一丘田四面插满秧苗,把知青围住,走不出田来,然后大家拍手大笑。 ………未完待续。 |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7/11/1 20:58:38 -- 偶当年也能把"手脚快的小姑娘"围在中间出不来! ![]() ![]() ![]()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11/1 21:07:31 -- 俺们插秧也很快,队上只有一两个女社员可以和我们比试比试的。其他的不在话下。 你说的姓周的女知青,我们叫她老八。 |
-- 作者:朱纪飞 -- 发布时间:2007/11/1 21:14:04 -- 当年知青只要认真学,没有哪样农活不会做,而且往往是一把好手。因为毕竟是简单劳动嘛,加之又年轻。 |
-- 作者:念想 -- 发布时间:2007/11/1 21:29:05 -- 黄晓阳,老家长沙的,是县里的干部,当年就在我下放的龙凤大队蹲点,常到生产队来,我们邹家团的知青与他很熟,他很随和,对我们知青蛮好的。
|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7/11/1 21:45:06 -- 我们场里有位叫彭若梅的知青朋友。 啊!插秧可快了,谁都插不赢他!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后来他转到了你们甘棠周五一那个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