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什么是真正的强,学一点《中庸》之道(二)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7555)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1:36 -- 什么是真正的强,学一点《中庸》之道(二) 来源:《四书》社区网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2:18 -- 第6章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呢?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2:49 -- 第7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啊。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读解】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却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 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3:09 -- 第8章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而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范。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3:29 -- 第9章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3:56 -- 第10章 【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4:28 -- 第11章【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读解】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做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第2--11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1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8/23 10:15:20 -- 野兔回帖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
||||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7/8/23 23:45:43 -- 圣人固然不多, 但努力作圣人的人也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