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第四人称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2395)

--  作者:富裕中农
--  发布时间:2007/7/7 19:56:53

--  [原创]第四人称

    在靖县时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语言现象,就是有一个第四人称--“佫(ge)”。
    在大多数情况下,“佫”这个词与他通用,都是代表对话者以外的另一个人,但是如果提到的有两个人,而且需要区分这两个人的时候,“佫”就与“他”有所不同了。他代表的是对话时提到的两个人中的主体,而佫则代表两个人中的的客体,例如说张三与李四说话,提到王五和赵六,就有这样一段话:
    张三(第一人称):“赵六这个人不错。”
    李四(第二人称):“怎么讲?不是大家都说赵六小气吗?”
    张三:“我昨天见到王五,(第三人称)说前些天和赵六一起去赶场,走到半路不小心跌了一跤,赵六把(第四人称)自己的担子一扔,也不顾的块头大很多,硬是把背到医院,到了医院,跑上跑下直到包扎好以后才去回去找自己的担子。”
    这种描述,比起只有三个人称的情况,要明确得多,否则都是他来他去,一下子就搞糊涂了。不信你看:
    “我昨天见到王五,他(第三人称)说前些天他和赵六一起去赶场,走到半路不小心跌了一跤,赵六把他(第三人称)自己的担子一扔,也不顾他比他块头大很多,硬是把他背到医院,到了医院,他跑上跑下直到他包扎好以后才去找自己的担子。”
    到底是谁背谁?
    这种语言现象,在其他方言里都没有看到,其他国家的语言里也没有看到,唯一的就是靖县话里有。问过好多语文老师也都没见过这种第四人称。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7/7/7 20:09:11

--  

  好有意思的语法分析。长沙方言中,也有类似的一个语音:“咯”。例如:

  咯是我们大家的事。

  我以前也是写成“咯”。后来,听古代汉语老师讲课,才晓得长沙方言中的“咯”,自古有之。就是“个”,是指示代词“这”。现在普通话还保留有“个”代替“这”的用法。例如:

  个中原由,只有作者能体会。

  这例句中的“个”,就是“这”的意思。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7/7 20:16:56

--  
第四人称,可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外人就得有一个熟悉过程,否则更搞不清白。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7/7 21:00:30

--  
“佫”字在靖县时经常说,就是没去细想,经富裕中农这么一说,好像是那么回事。
--  作者:大肚子
--  发布时间:2007/7/7 21:32:22

--  

从这件小事看出你办事情是很认真的.


--  作者:石马
--  发布时间:2007/7/7 23:58:13

--  
只有心人才体会得到个中的决窍,听是听得多,就是没有想过这其中会有第四人称。
--  作者:夏悸
--  发布时间:2007/7/8 0:22:59

--  
以下是引用石马在2007-7-7 23:58:13的发言:
只有心人才体会得到个中的决窍,听是听得多,就是没有想过这其中会有第四人称。

那确实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子耿子
--  发布时间:2007/7/8 1:07:40

--  

据我所知,邵东,以及附近的衡阳,祁东一带方言也有这种所谓的第四人称曰‘几’(ji),一般情况“几”与“他”相通。比如说“他不去”就说是“几不去”.但是两个人在对话时提到另外两个人时,也就是第三人说到涉及的第四个人时就会出现这种第四人称,如张三与李四对话,说到王五说他对不起赵六时,就会说:几讲(音:港)几对他不起。但是好像说到王五说赵六对不起他时,也会说:几讲几对他不起。还比如说到王五说赵六又骂了他(王五)时,也会说:几讲他又骂了几。也可能不出现这个第四人称,说“几讲几又骂了几。这儿的主客体似乎没有严格的界定,只是凭着前面的大量对话,两个人对这个“几”都明确是谁。当地人说起“几”来似乎是妙语连珠,外地人往往一头雾水。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7/7/8 1:34:46

--  

  是啊,有细致的观察才有这么精辟的认识!

  我对靖县的“个”没有认识,而今知道啦!

  而衡阳的“几”我有认识,确实是这样。


--  作者:子耿子
--  发布时间:2007/7/8 1:35:27

--  
富裕中农老弟对这个出现在方言和口语中的‘第四人称’的分析,的确有道理。这种第三人称口中用代词提到的第四个人,即“他中他”的表述是应该有个相应的说法才好。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7/7/8 16:12:17

--  
确实如此。很精辟的分析。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7/7/8 17:15:35

--  

富裕中农和子耿子都是有心人。

我在靖县也听了六年的“佫(ge)”,就是没想还要去“格”它。

长见识了。谢谢两位!


--  作者:天涯沦落客
--  发布时间:2007/7/10 20:43:51

--  
比方说:“ge打ge,ge港ge冒道理”等等。我在大堡子听得多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