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靖县往事小记(五十)--舒家团水井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1668)
|
-- 作者:去西奇
-- 发布时间:2007/6/30 13:25:00
-- [原创]靖县往事小记(五十)--舒家团水井
舒家团水井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冒昧的发短信给在靖州未曾谋面的雨晴女士,请她在方便的时候替我拍两张铺口舒家团的照片,在知青网上传过来,能把那水井拍下来更好。我与雨晴女士只是在今年的春节后,在知青网上相识的,相互间跟过两回贴,我一直以为她是男的,我称她为雨晴兄,眼下我为我的莽撞感到歉意,我如果知道她是位女士的话,我是不会发这个短信的,当时我也并不期待很快的有结果,毕竟我们不相识,毕竟县城去铺口有三十里路远。但令我感到惊喜的是,雨晴女士特别热情,善解人意,她在收到我短信的第二天,利用星期天的休息,就带着女儿赶到铺口去了,一下拍了十多张舒家团及铺口的照片,于星期一贴到网上来了,我在第一时间里看到了,立即打电话向我们组的其他人通报,了却了我们原舒家小组人员想见见故地的一桩心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以下五张照片,我重新复制上来,向大家一一介绍我们的故地。
照片中那棵大树下就是舒家团的水井,水井的右上方最高处是原铺口公社的所在地。我们第一次进舒家团就是从公社下来经过这井边再进团的。照片最左边的山下颜色较深的那一小块,是我们菜园的一部分。下面的这张照片是从井边通往舒家团的一条青石板路,黑压压的那片房子就是舒家团。
上面这张照片是舒一队的仓库,仓库楼上的最右端头的那间房是我们男知青住的,楼下偏杉的左边一间是住的女的,厨房就建在偏杉的边上,占去了晒谷坪的一部分,现已荡然无存了。
这水井已重新修建扩大了,仍保留了三口井,最左边的山岩下是口吃水井;中间这口正方形的水井是用来洗菜的,以前没这么大,只一个平米见方;上面那口是用来洗衣的井,以前是半圆形,现在也扩大了,四面都可站人了。清澈泉水是从吃水井流向洗菜井,再流到洗衣的井里。从下一张照片里可看到,井周围加宽了不少,以前只两尺来宽的,井边就是田了,井边的石碑是原有的,土地庙是新建的。
我们从69年元月11日冒雪下到舒家团的,最先投入到我们的眼中是这三口冒着热气的水井,这么清澈的泉水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们还惊奇的发现,井中竟有红鲤鱼在悠闲的游荡,大家都很兴奋,一问才知道,是用来测试是否有坏人放蛊的,下了蛊的井里,这鱼会先死,所以靖县的吃水井里都饲养有这“防毒预警员”。 我们刚来还是烧水喝的,日子一长,我们男知青就顾不得那多了,也喝起生水来了,当地叫浸水,入乡随俗,这水喝起来不但凉,还有一丝丝的甜味,可能有人羡慕我们,那时就能喝上了矿泉水,够牛的了。其实不然,那种水我们并不愿喝,因为这石灰岩里生成的水含碱重,特别剐油,使人常常有饥饿感。 这还得从我们煮稀饭说起,为节约口粮,我们也跟社员学,吃起了两干一稀,中午只吃稀饭,我们初学煮稀饭就将稀饭熬得很黏的,很好吃,我们原以为是烧柴火的缘故。直到有一天下大雨,井水爆满,我冒雨担水回来熬稀饭,不管我怎么的烧柴,这稀饭总煮不黏,水还是水,饭还是饭,我以为是我手艺差的缘故,过了两天天晴了,煮的稀饭又恢复黏度了,我们这才找出是水的原因。排牙山是石灰岩的山,多溶洞,所以水含碱重,我们这口井就是岩石里浸出来的泉水而形成的,长年不断,用这水煮稀饭如同放了碱,稀饭能煮得很稠的。下大雨了,井水的碱被释稀了,故煮不出黏稀饭来了,是水中的碱作怪。也难怪,到了这里肚子总觉得空空的,本来就没能吃上什么油,肚子里的一点油水反而被这水刮走了,叫人怎么受的了,怪不得当地人黄皮刮瘦的。从我们烧水的那口锅里也能看到,每次烧完水后,锅底就残留一层白色的水垢,可见这水含矿物质之多。 我们洗衣洗菜也都是上井边去洗的,洗菜大都被女生包了,洗衣就各洗各的。我们洗衣与社员不同,他们洗衣只带一根槌棒去,将脏衣放在井边反复的槌,再在井里漂衣就行了。我们得端上脸盆,带上肥皂洗衣粉的上井边,在脸盆里搓衣,然后用脸盆盛吃水井的水来清衣服。我们总认为洗衣那口井的水不干净,它的水是由洗菜那口井中流过来的,当地人认为衣服比菜还脏些,菜是要人口的;我们则相反,认为菜是浇过粪的,比衣要脏些。但看到社员的那些衣服,我不敢恭维,他们不勤换衣,很少洗澡,的确挺脏的。洗衣那口井的水大多数时间是浑的,从雨晴拍的照片看出来,最右边的那口井现在仍是洗衣用的,水还是浑点。我第一次到井边洗被单,是从修完312公路回来,被单上一层油垢,我是提着脚盆去洗的,我不清楚洗一条被单要用多少洗衣粉,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放了一整包洗衣粉在脚盆里。人就站在脚盆里踩,踩出一脚盆的泡沫,泡沫不断的涌出脚盆流到井里,浮在水面上。尔后我又将整脚盆的洗衣粉污水倾倒在井里,整口井面都漂浮满了泡沫,好久都没能消去,当然只是那口专洗衣的井。 我请雨晴要把水井拍下来,是因为这口井是我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其中的的情由,是我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这井边冲凉水澡的。我们组洗澡不方便,只能在厨房里洗,那树心脚盆又重,装了水一个人还抬不动,挺麻烦的。所以我只在天冷的日子里,不得已才在厨房里洗个澡的,天气变热后就去井边洗了,当地人是不洗冷水澡的,井边冲凉就成了我们男知青的专利,我是每年从五月节起洗到国庆节后。去井边洗澡得晚上去,天黑后没人到井边来了,就可放心大胆的洗,将干净的衣服搭在井边的那块石碑上,只穿着短裤洗,用脸盆盛水先将身体擦湿,再抹肥皂,然后把一盆盆的水从头淋下,将身体冲洗干净,井水清凉,初抹时不免要打个寒噤,淋到身上时冰凉彻骨,擦干身体后,全身痛快。洗完后,换上干净衣服,再洗换下的衣服。每年的第一次洗都要鼓足勇气,不因只是水寒,五月山区夜晚的气候也是凉的,洗时快速的抹两下,咬紧牙关淋上两盆水就草草收场,湿淋淋的身体经凉风一吹,冷得只打哆嗦,特别是那条湿裤子沾在身上,特别的冷。洗的最痛快的是在“双抢”三伏天,要冲洗七八盆水才过瘾,洗完后凉意沁入心脾,顿时全身舒畅,把白天的酷热和劳累一扫而光。离开靖县后我再也没享受过井边冲凉带来的快活,所以我时常怀念那口的清澈的水井,我也想再喝上一口井中的甘泉。
|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7/6/30 13:36:32
--
哈哈,雨晴先生是位古道热肠的人。 现在可好啦,原来她是花木兰…… 几时我陪你们一起去你们舒家团去做客。
|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7/6/30 15:43:15
--
最甜还是家乡水。去西奇兄的文章,再配上雨晴姐的照片,犹如一股难忘的乡情水,汩汩流淌着,渗入我心田。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6/30 16:38:41
--
原以为我们去靖县是最早接触雨晴的,没料到西奇兄先我们一脚“暗度陈仓”了。 雨晴的古道热肠,加上小波的诗情画意,成就一篇灿烂文章。
|
-- 作者:pengje
-- 发布时间:2007/6/30 17:33:25
--
对靖县的山泉水,确实是记忆犹新,不过我们那边是喊“浸”水,水井称为浸塘。热天喝一口浸水是一件印象很深的事。2004年夏天去的时候,一群喊“公”的内伙记们十分勤快地为我更换水瓶中的浸水,我注意到刚打来时塑料水瓶外就是一层结露的水珠,可见浸水的温度比室温要低得多。 我们队上的人不多,所用的浸塘也不大,只一个,在团后的大山下,终年不断水,因外人很难到井边去,所以浸塘的结构也很简单。我们刚去时住在队长家的老屋,厨房是全队离浸塘最近的。因此也出过一次事故,不知是谁到浸塘边洗脸或洗头,将一小砣香皂掉在井中了,不久有人发现水中有异味,搞得大家一阵紧张,什么想法可能都有了,细心的社员发现了这小砣香皂,于是是队长下到浸塘中,将水全部舀出来,再等一晚,第二天水满后才正常使用了。掉香皂这事为什么是知青干的,原因应该是很明白的,不过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真是可大可小,在有的地方对于知青来讲可能就是一场灾难,而我们队上就这样解决了,大家提醒知青们不要到浸塘边用香皂。不过我觉得这应该是女同胞犯的事,因为……。不过当时没有做声罢了。 我们知青的菜土就在这个浸塘上面几十米远的小山冲里(也就是富裕中农起劲开大寨田的地方),种菜时肯定要不断地挑些什么东西上去,而这些东西中的内容不会全部被菜吸收,其中的一小部分可能又会浸回到浸塘中来……不能再想下去了。到2004年去的时候,浸塘已加盖,由于浸塘的水平位置较高,各家都接上了塑料管,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我称之为无功耗自来水,水压虽不高,但不耗能,水管头上还都装了龙头,用完即关。浸塘上面的小山冲里也没有人种菜了,过去的那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看着雨晴女士跑三十里路拍来的浸塘的照片,我也突然想起,真该为队上的许许多多景物留下影象了,74年、92年、04年去时,拍过百十张照片,看来还不够。现在专门在拍其他的东西,而这些最该记录下来的内容却被漏掉了。再去就不再东跑西跑了,在队上住下,到所有熟悉的地方跑两天,拍它千把张片子,将这些都记录下来。 若要论与雨晴女士的网上接触,用QQ进行视频对话,除良良哥外,我可能是最早的了,因此还预留了五碗油茶放在她那里没有喝。
|
-- 作者:去西奇
-- 发布时间:2007/6/30 18:52:31
--
谢谢彭老师的提醒,铺口也是喊"浸水",现在喝这"浸水"能减肥,成了好东西了.
|
-- 作者:雨晴
-- 发布时间:2007/6/30 20:00:14
--
请大家都不要这么客气,我们都是知青,做得到的也就做了。到是彭老师给过我很多帮助,不然,照片上的我哪有那么漂亮呀?只是,我欠老师的油茶,什么时候可以还?算算利息,好像要还十碗了。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6/30 22:05:19
--
雨晴网友镜头下和去西奇网友笔下的舒家团的井及井水是那样的好,害得我这个郴州桂阳知青也想跑去喝那好水,象去西奇等一样用那好水冲凉……
|
-- 作者:子耿子
-- 发布时间:2007/6/30 23:11:30
--
真佩服去西奇兄用这样的好方法聊解思乡之苦,也感谢热心的雨晴提供的无私帮助,雨晴可以叫“及时雨”了。靖县这种从石灰岩里流出的水虽然清凉,但碱性较重,可以用来打(泡)凉粉籽做酸甜可口的凉粉,如果直接饮用,则口感不太好,非但不甜还略带点苦咸味。我们生产队就是这么一口井,“美不美,家乡水”,社员们也只好将就着喝“浸”水了。有次我要帮队上的社员进山去抬“老木”,社员们跟我讲,去的那个队有一口井,水特别甜。我到了那里后专门找到那口井,这口井在一棵古树下,水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从树根下浸出来的,我喝了后感觉好极了,觉得“甘冽”二字只有这口井的水才配。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喝过那么好喝的泉水。当时我感慨良多,一方面是“深山有好水”这句古话不错。另一方面是觉得农民虽然贫穷落后,但他们能喝到这么好的泉水,而且能很挑剔地分好丑,让人不敢小看。
|
-- 作者:龙励志
-- 发布时间:2007/7/1 8:59:53
--
我们队也有这2口冒着热气的水井,井中也有红鲤鱼在悠闲的游荡。一口吃水井;一口是用来洗菜的. 我们男知青每年都是在这井边冲凉水澡的,在天冷的日子里也去井边洗.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7/1 9:37:51
--
我们队上这样的水井有好几口,水很甜喝了后如子耿子 所说,感觉好极了,完全配得上“甘冽”两字。除水井外,到处还有这种流下来的山泉水,同样好喝。
|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7/7/1 10:13:49
--
几张照片勾起多少遥远的回忆,我也想起了我的下放地。“高山有好水”,正如子耿子所说:我再也没有尝到过那么清甜甘冽的好水了,既是出于客观实际,也是由于心情,我们自己时下恐怕也没有当年初出茅庐的单纯了。 不过,这样的回忆总是让人愉悦的,时间的确像个过滤器,滤去的是苦涩,留下的是甘醇。
|
-- 作者:子耿子
-- 发布时间:2007/7/1 22:54:59
--
传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叫化子时,有人给了他一碗剩米粒子和白菜叶煮的粥,美其名曰:珍珠翡翠汤。朱元璋当皇帝后,一直念念不忘它的美味。以至山珍海味都觉得索然无味,但真按他的要求把“珍珠翡翠汤”奉上,也全不是那个味了。可见,人在艰难困苦中的任何一点美好感觉,都会让他铭记终生,似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但是有的美好的东西是只能留在记忆里的。子耿子喜欢看各位网友的回忆文章,而且每次看到妙处,会有一种把冻结在银行里的钱取出来的欣喜感觉。去西奇兄图文并茂的回忆文章,唤起了我们都有类似经历的人心中那美好的记忆。
|
-- 作者:洋葱
-- 发布时间:2007/7/1 23:06:05
--
我们队上也有两口井.95年返乡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美美的喝了一大碗清甜的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