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 我们队上的英雄(三)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0404)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7/6/17 18:16:36

--  [原创] 我们队上的英雄(三)

               我们队上的英雄(三)

    在前两篇文章里我说过我的知青下放地是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地方,介绍了“革命英雄”和“草莽英雄”。他们都不乏传奇的人生,但毕竟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今天我要记叙的是生活在当代的一位“另类英雄”。

    我们队上的郑CJ算得上一位青年才俊。他身材瘦小,相貌平平,也没有什么特长,在一般人的眼里无论如何与“英雄”联系不起来。CJ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排行第四,人称“四佬”,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四佬”的父亲在“大跃进”过后的苦日子里饿死了,我们队上那个时期饿死的人不少,惟独对于他的死,大家很少提及,仔细一了解,才知道是有原因的。

    那年月,队上许多人因为饥荒得了水肿病,腿和肚子肿得又黄又亮,一按一个坑,半天不能复原。就有人想出了治疗新办法:把水肿病人关进小谷仓里,下面架上生产队煮猪食的大铁锅,烧起火来蒸。用现代语言来归纳,大约应称为“高温高压脱水疗法”吧,也可以算是人民公社大跃进的一大民间发明。据说这办法开始很有效的,从谷仓里出来的病人肿消了不少,精神也好了不少,但治标不治本,好不了几天,病反而更加重了,有的很快就去世了,于是村寨后面的山坡上就陆续添了不少的新坟。

    县里和公社有干部驻扎在队上,他们的任务是宣传“三面红旗”、维护大好形势,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到后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制止饥民外出流浪,免得破坏城市和其他地方的大好形势,他们被授权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切革命行动。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电影《焦裕禄》里就有过这样的情节,只到现在各地对于进省进京上访的老百姓还是这样做的,用现代语言来说,那叫做“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但是在我们队上,干部们基本上没有多少执行公务的机会,因为我们这地方人倔,虽然没有读过“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圣贤之书,却很守着“自己饿死事小,辱没门风事大”的古训,绝没有人外出乞讨度荒的。粮食吃完了就采野菜、剥树皮,挖葛根蕨根、敲狗逮老鼠,找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人民公社的大食堂设在几里路外的大队部,一天两顿按人头定量供应一碗稀粥。为了喝上这碗稀粥,不少老者拄着棍子蹒跚往返在山路上,一口气上不来,就倒在了路旁。村里出了好几户绝户。这在湘西不是个别现象,苦日子过后,各县、各公社大多设立了“孤儿院”,收容的大多是父母在苦日子里饿死的儿童。

    “四佬”的父亲也得了水肿病,他不愿意去蒸谷仓,嫌气闷。他还当着队上的保管员呢,就偷偷用撮瓢撮了半瓢队上仓库的麦种回家,把大门关紧。铁锅鼎罐都被收去“大炼钢铁”了,就抓一把麦种埋在火坑的灰里,烧起火来。一会儿功夫,麦种就烧熟了,就用柴棍扒拉出来吃。他父亲吃得正香,他母亲在里屋闻到香气走出来抢吃,他父亲也是饿急了,不让,一只胳膊拦住,一只手加快了扒拉的动作。他母亲也急了,拉开大门就喊起来:“快来人呀,有人偷生产队的种粮!”他父亲被工作组干部一索子捆到大队部,一顿拳打脚踢再没有回来。我下放的时候,“四佬”的母亲还在,都是沾亲带故的,对于她“大义灭亲”的行为,社员们都不予以褒贬。

    “四佬”虽然家贫,但哥哥和两个出嫁到外村的姐姐很体惜他,供他读完了高中。因为“文革”期间停止了高考,他只能回乡参加劳动,等待机会,喜欢和我们知青混在一起,背几首古诗词,最喜欢《三国》、《水浒》,颇有以诸葛、吴用自许的意思。可出头的机会就是盼不来。那时候农村青年的机会大抵只有两种:要么推荐当工农兵大学生,要么参军。“四佬”是高中生,书读得多,就有点鹤立鸡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神气,因为与干部关系不好、劳动表现一般,几年都没有被推荐,参军又过不了体检关,整日一副不得志的样子。直到我们陆续离开村寨,“四佬”仍然没有甩脱锄头把。

    但“四佬”身上毕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潜质,他不甘于贫穷,不甘守平庸,常常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似乎命中注定他要走一条与父兄不同的人生道路。经过一番周密的打探和策划,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四佬”提一把柴刀来到省道公路边,持刀抢劫了过路的行人。他没有学习前辈用丝帕包了脸,也没有抹一脸锅底灰,反而向被害人通名报姓,因此很快就被抓走了。“四佬”很爽快地承认了罪行,正好碰上“严打”,判决很快,劳改三年。“四佬”表示认罪服法,只请求送他去吉首的劳改单位某汽车修理厂服刑,他终于如愿了。他早就打听清楚,那个厂里有一位师傅曾是国民党军队里的汽车兵,因犯事在厂里服刑,刑满后因孓然一身无家可归就在劳改厂就业了。老兵一手好修车技术,但脾气极坏,从不收徒传技。“四佬”见了老兵倒头就拜,敬为父执,天天端饭打洗脚水,也不知下了多少水磨功夫,真就让老兵收他为徒,尽心教授,“四佬”也是个有心人,到三年刑满,修车技术已是与师傅不相上下了。

    “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文化革命”已经结束了,对农民也没有过去管得死。“四佬”就在省道公路旁当年他持刀抢劫的地方搭起一间房屋来,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因为过往汽车不少,当时会汽车修理技术的不多,“四佬”的手艺又得过名师指教,店子的生意就日益兴旺起来。但他又不安心呆在这穷乡僻壤了。

    一天夜晚,“四佬”已经睡下,忽听有人敲门,原来是县交通局长的吉普车在离他店子几里路外抛锚了,打发人来请他去修车。“四佬”眼睛一亮,并不马上动身,却叫起所有的徒弟、帮工去把局长的车推到店里来。自己和老婆连忙烧火做饭,好酒好肉恭候着局长大人。局长的车半路抛锚又摸黑走了几里路,本来一肚子窝火,见“四佬”半夜安排、殷勤招待,也就转怒为喜了。 “四佬”腾出床铺请局长安歇,自己带着徒弟连夜修好了车,又准备了第二天的早饭。趁着酒足饭饱,“四佬”送局长上路,说:“局长,过几天我来县里找你。”局长满口答应了。不几天,“四佬”真去了县交通局,那时候开汽车修理店必须经交通局批准,“四佬”就把店子开到了县城,那生意也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几年后,“四佬”来了一趟省城,虽然天生又瘦又矮,但手里捏着个“大哥大”,背后跟着几个提包跟班的,就远不是当年跟牛屁股的气象。他说是来谈整车和配件连锁销售业务的,想把业务扩展到整个湘西和周边地区去。

    村寨上出了“四佬”这么个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的人物,我由衷感到高兴。湘西人常被人称为“湘西牛”,虽然有勤恳朴实的褒义,但也隐含着“因循守旧”、“脑子不开化”的贬义。“四佬”与老实巴交的父兄和乡亲们比较起来要算个“另类”,他当年为了学艺创业、跳出农门,采用了非正常的“孙子兵法”,那有时代的原因,也说明他的血管里还流淌着祖先的血脉,他后来的成功更说明了湘西人的聪明智慧、灵活机变决不输给别人。“英雄莫问出处”,我期望在我曾经下放的湘西大山里走出来更多的英雄,新时代的英雄。

    [后记]  最近读了余华的《活着》,心有所动,便想起了知青时期的朋友“四佬”,学习着用白描的手法写了这一篇文字,记录他的经历。





--  作者:雨声动听
--  发布时间:2007/6/19 22:19:36

--  

英雄是不问出处的。平民英雄、草莽英雄都是人民的一份子,而且是人民中的姣姣者。正是这些看似草根的英雄往往还是历史前进的助推器,“四佬”就是这样的英雄。

真佩服犟牛版主行文的流畅,用典的贴切。“删繁就简三秋树”,白描手法其实是最难的。

期待更多的英雄出世。


--  作者:夏悸
--  发布时间:2007/6/19 23:21:12

--  
   哈哈,四佬也算是有心计的,不然就没有后面风光。很多农村的人其实是很有本事的,只是他们没投好胎罢了,我们中国好多人靠的是“好爸爸”。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6/20 8:23:19

--  

呵呵,看来雨声动听也喜欢郑板桥。

犟牛兄的文章确实立意新颖,语言生动

领异标新二月花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6/20 10:16:49

--  

匪夷所思的年代总会冒出匪夷所思的人物,“四佬”是湘西农村领先一族的代表,真希望在他的启发下更多山里人挣脱贫穷,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7/6/22 15:15:29

--  
  四佬冒得靠山,凭硬本事呷饭,杀出一条血路.算得上一英雄.
--  作者:天涯沦落客
--  发布时间:2007/6/22 16:09:28

--  
吉首的不少“窗友”70年代曾发配到邵东,那是从一机械厂调去的。不知牛兄能否记得他的名讳。如可能,望一告。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7/6/22 18:57:02

--  
以下是引用天涯沦落客在2007-6-22 16:09:28的发言:
吉首的不少“窗友”70年代曾发配到邵东,那是从一机械厂调去的。不知牛兄能否记得他的名讳。如可能,望一告。

       答:真名郑长俊,小名“四佬”,真人真事,据前几年的消息,已经搬到龙山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