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也说“月亮粑粑”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28940)

--  作者:子耿子
--  发布时间:2007/6/2 0:50:54

--  [原创]也说“月亮粑粑”
        江永知青为了庆祝六一老儿童节,特地排演了长沙的儿歌“月亮粑粑”,我真为这个创意大声叫好。我是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学会这个儿歌的,至今五十多年了。但对这个儿歌,或者说,对我学的这个版本的唱词一点都没有忘。看了湖南知青网厚哥发的视频,倍感亲切。
        以前,长沙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也没有这么多电视和娱乐场所,街坊邻居经常走动串门,冬天围着火炉烤火,夏天搬张竹铺子到外面乘凉。望着跳动的火苗,或是望着满天的星星,各种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儿歌民谣就都出来了。爷爷(嗲嗲)给孙子讲“封神榜”,奶奶(aije)给孙女唱“月亮粑粑”,小朋友则围在一起排排坐,“点点班班,南岳南山,南山大道,一点二道,猪蹄马蹄,酱油炒蹄,每人缩脚,缩脚猪蹄。”唱归唱,玩归玩,到现在我还没有弄清究竟是哪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小时候,反正只要玩得痛快就行。现在呢,只要这熟悉的歌词,亲切的曲调,能唤醒儿时的甜美回忆,谁还去追问以前倒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诗歌需要的是感受而不是解释,儿时的回忆越模糊越美好。有谁会说一件真正的古董没有现代仿造的赝品精巧呢。我宁愿固守以前那熟悉的歌词,哪怕他不通,哪怕他是错的,再也不想改正,只为了那一份珍藏在心中的永远的记忆。
         现在,科学发达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各种传媒手段层出不穷。书籍,电子图书。。。。。。信息像爆炸一样传播。但是我们的“月亮粑粑”,我们的“点点班班”,却基本上丧失了它产生的土壤和传播的环境,这种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仅靠口口相传的儿歌民谣,在我们这儿究竟还能传多久呢?
         感谢江永知青排演儿歌“月亮粑粑”,不仅是唤起了美好的记忆,不单单是怀旧,它还摆出了一个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现代化的大潮面前,尽管现在不敢说“月亮粑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产生于市井里巷,根植于民间最底层的儿歌民谣,还应该再传下去吗,又怎么样让它传下去呢?
         值此六一老儿童节之际,我把五十多年前学会的两首长沙儿歌发在下面,以表达对湖南知青网和江永知青排演“月亮粑粑”的由衷敬意。

         反唱歌,倒起头,外婆家里菜呷牛,公鸡慌忙咬(啊)死狗,大姐在房里头梳手,听见外面人咬(啊)狗,拿起个狗头打石头,老鼠子咬(啊)掉猫的头。娘十三,爷(牙)十四,哥哥十五我十六,爷(牙)生哥哥我煮粥。去(客)看见牛生蛋,回来看见马抱窝,桑树垅里泥鳅叫,积水坛里鲫鱼壳。六月伏天下大雪,东边塘里冻死一条鱼,西边塘里冻死一只(扎)鳖。

         月亮月光光,贼来偷亮光,聋子听见忙起床,哑巴高声喊出房,跛子追上去,断(脱)手来帮忙,一把抓住头发,看看是个和尚。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6/2 11:15:35

--  
听着那个年代的儿歌, 总能钩起不尽的怀想.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6/2 12:24:20

--  
不知为什么还是喜欢那时的儿歌
--  作者:念想
--  发布时间:2007/6/2 12:51:11

--  
昨夜狂欢,我们又回到了童年,无数首那年代流行的儿歌童谣读来朗朗上口,根本不需要看字幕,从“三字经”一直读到“八字经”(有八字经啵)不打teng。
--  作者:湖边士
--  发布时间:2007/6/2 22:45:43

--  

          

         整 个 晚 会 最 快 乐 的 一 段 就 是 大 家 一 起 唱 童 谣 , 也 怪 , 小

   时 候 唱 时 只 觉 得 好 玩 ,怎  么现 在 唱 起 来 竟 觉 得 朗 朗 上 口 、

   优 美 无 比 呢 ?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7/6/2 23:21:45

--  
    月亮粑粑唱得好,就是和尚呷哒亏,无钱冒事挨场骂.
--  作者:大肚子
--  发布时间:2007/6/2 23:25:35

--  

唤起了对童年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