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推荐]王安忆新长篇小说《启蒙时代》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26540)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5/5 9:21:41

--  [推荐]王安忆新长篇小说《启蒙时代》

                      

王安忆新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书写精神成长史

                      新浪读书频道 2007-04-09

   王安忆新作《启蒙时代》在最新一期《收获》上发表。昨天,记者致电王安忆,作家称,这部新长篇是自2003年小说《桃之夭夭》后,三年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在台湾已经上架销售。


           小说《启蒙时代》解剖描述了1967年至1968年底两年间,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在这部小说中,作家笔下的这几个年轻人狂热迷恋马克思艰深的著作和语言,他们的精神思想在磨难中坎坷地成长。

   许多读者从《收获》上阅读完这部小说后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近期最值得期待的国内作家作品。 有读者说:“王安忆的《启蒙时代》真让人惊诧,写那么多孩子,集中、专注、贴心贴肺,她不累吗?她的观察,她的体味,她的眼睛和心灵真让人战栗。她太厉害了。”

   更有评论认为,《启蒙时代》的故事本身并不在遐想的意外中,但这一篇小说终于让人悟出上海文学的别样之处。“因写作者的镇定和悠然,写作有如‘孩子和泥’的轻松和趣味,因专心致志而产生犀利的洞察力和昂然的如天地回旋的手笔,固执地演绎下去,在一生中的某一时刻断开。瞬间即永恒,是安忆作品的核心。”

  “很多读者认为,这部小说有自传的性质,其中有您自己的影子,对吗?”记者问王安忆,“没有,他们(《启蒙时代》中的人物)都比我要大,最关键的是,我和他们的经历不一样。”

   另载:王安忆最新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将于四月下旬面世,责任编辑杨柳表示,这是一部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作者书写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史。”

   在《启蒙时代》中,王安忆用20多万字的笔墨、以理性,绵密的笔触,解剖和描述了6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年轻人的成长。在小说中,这几个年轻人狂热迷恋马克思的著作和各式各样的革命理论,甚至可以大段地背诵那些欧式的华丽词句。他们燃烧激情,理想膨胀,在磨难中成长,在真实的世界里逐步去发现理想与空想的区别,从热衷于生硬的教条到自觉地去感知有温度的生活。杨柳认为,作家保持了一贯的冷静,并没有去写风起云涌的“运动”,即使是描写冲突———父子之间、阶级之间,青春的躁动、越轨,等等,也是波澜不惊,发人深省。

  《收获》杂志编辑钟红明认为,小说也是王安忆对“父与子”关系的一个延续性的探讨,“《启蒙时代》中的年轻人几乎与作家同龄或稍早,这是小说的一个看点。《启蒙时代》不仅是一部青年人的精神成长史,也是对上海都市气质的精雕细刻。”有评论家表示,小说必然引起老三届对往昔的共鸣,“事实上,亲历‘文革’,对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但也许年轻人很难引起共鸣。”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5/5 9:22:24

--  


          
    自称“写作从不考虑读者”的王安忆,却能感动许多读者。


  继三年前推出《逃之夭夭》后,作家王安忆长篇小说《启蒙时代》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在这部作品中,她以理性、精致、绵密的笔触创作了这部以“老三届”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她表示,这部原名叫《思想者》的作品力图在常态中演出思想的戏剧,描写一代人心灵成长。

  【与王安忆焦点对答】

  “没有哪个年代的青春是轻松的”

  问:看这部小说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您出于怎样的创作欲望回望过去,写出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故事?

  答:这是一部描写一代人心灵成长的小说。我大约是和小说中的“舒拉”同代,于是就做了一个旁观者,看着“前辈”如何应对时代和生活的复杂性。而且我不以为这是一个“回望”,它依然是“现在”,许多同样性质的思想今天还在活动着,表面的形态也许变了,但内里其实还那样。

  问: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惊奇的状态,因为小说中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物,然后您用相当多的笔墨依次描写每个人物的故事,故事前面出现的人过了很久才跟后面又有了接续,甚至有时会对谁是主人公产生怀疑。这种结构是如何构思的?

  答:毫无疑问,“南昌”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讲的是他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过程,他从最初热衷于生硬的教条到最后自觉地去感知有温度的生活。小说先是提出这个问题,最后给出答案。

  “南昌”在寻找答案中起到主导作用,但这个问题不是他一个人回答的,是很多人回答他。你仔细看,书中每个人物都在他的生活中起到一段作用,然后退场。当然“陈卓然”是个例外,他是“南昌”的思想伙伴。

  这种写法跟我以前的创作有些不同。以前我更多是写一些年龄与自己相当的女性。而这部作品中的人离我比较远,而且有很多的人物,有太多的思想在里面。这对我是一种挑战,形成创作上的难区,但我基本完成任务。

  问:现在阅读长篇小说是“奢侈”的事情,因为需要时间和耐性。而您这部小说似乎尤其需要耐性,因为书里有连篇累牍对革命思想的阐述,对社会体系、人生观的分析。您在写作中,是否考虑过这些内容的可读性?

  答:如果读者看得不耐烦,我会觉得无奈和遗憾。但我写作从不考虑读者,读者不会影响到我的创作。你说到“奢侈”这个词,事实上阅读在今天本来就是很奢侈的,因为需要读者有很多的知识储备,它不像娱乐那么简单。

  当然我对这些不耐烦的读者一点意见也没有,我不能要求读者什么,但我也不会委屈了自己。有一点我很清楚,我要对自己负责——我写这些在读者看起来枯燥的内容,是我的需要,我必须这么写。

  问:小说原来想用的名字是叫《思想者》,而书中内容确实也表达了大量的思想。您曾说过,如何在常态中演出思想的戏剧是创作这部作品最难的事情,这个难主要体现在哪儿?

  答:思想本身是内部的事情,你要把内部的东西外化,当然有难度。如果说你要表现仇恨,那么你可以通过一些动作来表达。思想是很微妙的,连你自己可能都摸不透,更别说要用外部动作表达出来。

  问:这个难题您觉得如何?

  答:解决得好不好,要听别人来说。我只能说自己还算满意。

  问:《启蒙时代》里写的是几个十六七岁青年的成长。看完您的作品,感觉其中的人物与现在的青春文学中的人物大相径庭,现在十七八岁的孩子看这部作品,会觉得里面的人物遥远而陌生。

  答:在我看来,过去的青春和现在的青春差不多,再过100年回头看,都是一样的。今天很多青春文学似乎写得轻松,这样也许可以减轻眼前的一些压力。但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年代的青春是轻松的。

  问:现在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作家也在变。但您似乎一直没什么变化?

  答:虽然大环境千变万化,但我的小环境没有变,我还是一样在进行写作,我在这个小环境中保持了自我。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5/5 9:22:57

--  


   【《启蒙时代》内容提要】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突至,把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青年人抛到了一处,他们中有的是从高级干部公寓走出来的,也有的是从市井里弄走出来的。

   作品充满着思辨的气息,年轻的男主人公们不管是在家庭、学校、朋友家的沙龙,还是与女孩子们在一起,所感兴趣的话题大都是自己现实生活以外的时空,如马克思的著作、外国的历史事件、自然科学等,而且朋友之间的亲疏,不论男女,也是以思辨的力量而非感情的牵扯划线。男主人公们都有思想的热情,并在这种热切的交流中得到快感。女孩子们至少都有爱慕思想者的热情,并在追逐中显得与众不同,这给平实的“小市民”生活增添了亮色,也应和了青春期特有的躁动。

   小说中,青年人们燃烧激情,理想膨胀,在磨难中成长,在真实的世界里逐步去发现理想与空想的区别,从热衷于生硬的教条到自觉地去感知有温度的生活。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5/5 9:23:28

--  



  
   【王安忆侧面观察】


   她很“警惕”

   做了三年图书记者,一直没见过王安忆。与文坛上一些活跃的人相比,上海的王安忆属于不爱走动的人。

   采访前,一直琢磨王安忆是怎样的女子。作品中的她女性气质很浓,文字婉约细密,讲述故事不露声色;而且她对细节的领悟和深入非一般人能比。这样敏感而聪慧的人想必很容易接近吧。

   但在网上找到的几张照片让我有了忐忑。照片中的王安忆多数是不笑的,嘴角紧紧地抿着,似乎很严肃认真的样子。这个感觉在我采访时得到了证实。她回答问题时尖锐直率,语速极快,警惕性十足。

   我曾看到台湾一家网上图书在介绍《启蒙时代》时,说这本书是她的自传性作品。把这个问题抛给王安忆,她先是断然否认,说书中完全没有自传的影子。紧接着,又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我们最好不要谈这个问题,一个人总会和她的作品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我不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看一篇网文,有人说王安忆是上海最刻板最难搞定的作家。上海电视台的一位专采访名人的金牌主持人说王安忆是最难合作的,因为她不会轻易为你作秀。

   其实,也许这才是王安忆最可贵的地方。这个年代,愿意作秀的人太多。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5/5 9:24:33

--  

【王安忆小传】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著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神圣祭坛》《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遍地枭雄》等数百万字作品,以及若干散文、论文等作品。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5/5 10:57:33

--  

从纯欣赏的角度看过王安忆的几篇作品,女性的细腻精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思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时思考过后仍是迷朦。


--  作者:雨声动听
--  发布时间:2007/5/5 21:55:47

--  
     凡是描写文革的,特别是描写文革中的青少年经历的文学,我都爱看。感谢呵呵版主推荐的《启蒙时代》。王安忆那种上海小资情调的文笔,我以前不是很爱看,相信这回能给我一次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