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靖县行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20191)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7/3/4 12:28:21

--  [原创]靖县行

1969年暑假,我随父母离开长沙,乘坐一辆白色的长沙公共汽车,向靖县进发。同行的有几十名下放干部,带队的是一位军代表,另外还有几名工人宣传队员。汽车奔驰在柏油公路上,第一天车行至邵阳住下。第二天汽车出了邵阳城就是沙石公路,过了洞口,汽车盘旋于雪峰山中,峰回路转,到达安江,在黔阳旅社住了一晚。第三天中午才抵达目的地——靖县。路上走了500公里。下车伊始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贫困的地区。县城连一条柏油马路都没有,歪歪斜斜的木板房沿河排开。河街路面是用青石板铺就,古香古色。县城主要燃料是木柴,饭馆、小铺、旅馆、机关食堂全烧柴火,没有用煤。电灯是奢侈品,只有机关、医院和招待所才能见到,县城居民大多用煤油灯照明。

我们住在县招待所等待分配。父母要求下放到姐姐所在的铺口公社,得到同意。第三天吃过午饭,县里派一辆卡斯车,装载我家的行李,一位工人宣传队员“护送”父母和我来到离县城12公里的铺口公社,同乐大队,松子树脚生产队。车停在路边,生产队离公路有一华里。我们自己动手把行李卸下车。那位工宣队员指挥司机调转车头,连再见也没说,上了车,对司机说:开车。不一会汽车消失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沙之中。

我们被抛弃在荒野,陷入困境,倍感凄凉。三人眼望着这堆行李,不知所措。

忽然间,只见一队村民从远处沿小径朝公路走来,他们手持木杠和绳索。那木杠两头削成尖尖的,样子奇特。他们走近了,见了面,没人与我们找招呼。正当我狐疑之际,他们七手八脚地搬运行李。我也扛上一件,尾随着村民走进了松子树脚生产队。山区保持着民风古朴,村民言语不多,他们用这种沉默方式迎接从省城下放来的客人。村民的行为与那位工宣队员冷漠的面孔形成鲜明的对照,让全家人感到一丝慰藉。

行李堆放在前坪,夕阳西下,难道我们会在露天过夜吗?我正感到纳闷之际,只见一位中年汉子走上前,领着我们进了一栋木板屋,他从口袋里取出钥匙,打开左边靠里面的那间房子。户枢喀喀作响,里面黑呼呼的。他终于说话了:“这是生产队的粮仓,如今队上没有存粮,你们就住这里吧。”后来我才知道这位中年男人是生产队长。

我怯生生地走进屋,用木棒将木板窗户顶起来,随着窗户发出的吱吱声,一缕斜阳洒进来,我看清楚了屋子。木梁,木柱,木门,木窗,木板墙,木地板、木天花板,见不到一块窑砖,一片石灰,一口铁钉,整栋房子都是用木材建造。刨光的木板墙,露出清秀的木纹,质感鲜明,真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这种与大都市建筑迥然不同,让我觉得既新奇又亲切。

这就是我们的新家。

附:“靖县知青”版主良良哥和去西奇都在问我是谁,让我想起来有首流行歌曲的歌词:“不要问我从来里来……”

    我本长沙一土著。五十多年来,我的户口从来没有迁出过长沙。与各位知青最大的不同是,我从长沙到靖县是“探亲”,从靖县到长沙是“离别”。但是靖县的生活总是在我记忆的“硬盘”中占据一个位置,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位置,挥之不去。写了几篇帖子,发在这个网站上,受到各位知青哥哥和姐姐的认同,这是对我很大的鼓舞。我在网上发帖是一年多前的事,主要在自己单位的网站上发,那些帖子的内容与靖县无涉,我就没有转发到这里了。有关靖县生活为主题的帖子,我可能还能写几篇。由于我的靖县的时间不长,了解的程度远不如各位知青那样“刻骨铭心”,写多了就会成了凉白开了,请各位海涵。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3/4 12:59:38

--  
当时下了一批艺校的老师干部,这么看来,你该不是艺校的子弟吧?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7/3/4 13:22:13

--  

内容与靖县无涉的帖子,只要不涉及当今的敏感话题,我们一样欢迎。

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佳作。


--  作者:去西奇
--  发布时间:2007/3/4 16:12:16

--  

      老魏和他妹妹小魏还记你们一家人,你们姓杨,他提供一张松子树脚的照片,71年照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7/3/4 19:46:59

--  

    谢谢你,去西奇。老魏和小魏我都认识,并且印像很深。你提供的这张松子树脚的照片,让我的记忆再次回到了七十年代初。真想与他兄妹俩取得联系。我的邮箱:xuehui@library.hn.cn

    这张照片的左边那棵大树就是松子树,可惜画面不全,树丛后面那栋房子就是知青住的,也是远福兄弟的房子。村前的那堵石墙已经残缺,正前方那烟囱正在冒烟的后面那栋房子家中有四兄弟。老大在外地有正式工作,老二是牌牙山林场的职工,老三和老四务农。1996年我到松子树脚时,老三已经病故,老四成了家,在村后的山坡上盖了一栋楼。这四兄弟的房子的左侧住家的男主人的成份是富裕中农,他有一手好木工手艺。四兄弟房子右前方是记工员家的房子。在记工员家的房子的前方那栋破败的房子住着一对老年夫妇,他们家是富农。石头墙前是一条路,住右边,通向村子的水源,这条路通向谢家。石墙前往左走,通向刘家。在通往刘家的路上,拐向茶树林,走一华里地,到了尖村水井,这口水井的水甘甜可口,是松子树脚和刘家居民的饮用水。


--  作者:楚人
--  发布时间:2007/3/4 19:48:37

--  
对不起,上面打错一字:这张照片的左边那棵树……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7/3/4 19:50:14

--  

   “不要问我是从哪里来”

说得好,只要有这一份兄弟姐妹情结就可以啦!


--  作者:去西奇
--  发布时间:2007/3/10 15:45:10

--  
     老魏那里还有许多松子树脚的照片,他的电话我已用短信发给你了,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