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飞龙
-- 发布时间:2008/4/20 8:38:46
--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13-24)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5日晚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晚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的三篇文章: 一、是杨永青的《心中的丰碑》 二、是曲折的《周总理我们永远的爱》 三、是何龙江的《周总理亲自批准我们去云南》 在各种版本的中国知青史中我不止一次了解到曲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未较早由 北京到内蒙插队的知青带头人之一。1999年8月,我们一起参加了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的《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首发式和会后的交流考察联谊活动。他和他夫人郭兆英 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像,此后的多年中,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 多的可贵精神。 曲折在《周总理,我们永远的爱》一文中第一句话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 活在北京的青年学生,没见过周恩来总理的人很少。当时欢迎外国来宾,除了极个别 外国领导人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到机场迎侯外。绝大部分外国国家元首来访都是由周恩 来总理主持欢迎仪式并陪同外宾接受群众的夹道欢迎。 文中说:“说实话,我们虽然是欢迎外宾,但是更想借机会看看总理……。 30多年过去了,总理的音容笑貌和领袖风采还时时浮现在我的面前。他的高尚品 格,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的睿智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还时常撞击着 我的心灵。 他永远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时刻在他面前整理自已的行为和容貌。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十四)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6日早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天早上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周秉建的《伯伯的教诲与 我的知青生活》一文。 很早,就听说周总理支持自已的姪女周秉建到内蒙古插队。后来又动员按正常手 续入伍的她返回内蒙古大草原……。这些都使我和很多知青深受感动! 读了周秉建的文章,使我更全面地了解了周总理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已的亲属。 我的网站建站之前,我曾办过百余期打印的“知青信息服务”小报。专门与全国 各地知青朋友进行交流……。周秉建十分关心办好进行知青信息交流的小报。她曾打 电话关切询问有关知青交流信息,给了我们信息部职员们很大鼓舞。 周秉建在文说:“伯伯用他温暧的大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热情地鼓励我说,秉 建我坚决支持你到内蒙古大草原安家落户,走毛主席指引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给合的 道路”……。 更令人感动的是,1975年,总理刚刚做完手术不久,躺在床上与姪女周秉建通电 话时还说:“你要永远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要好好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 坚持前进,不要后退……”。 周恩来总理真是严格要求自已亲属、子女的光辉榜样。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十五)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7日(正月初一)上午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鞭炮声迎来了鼠年正月初一。 今天上午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薛喜梅的《我心中的周恩来》 一文。 我和薛喜梅是1975年9月,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认识的。 会议期间她曾对我说,我们公社有二个知青已招工回城。在人民日报上看了你给你父亲 的信后,又返回农村……。她在七十年代做为知青代表,去美国访问。我们曾就做为知 青代表出国访问感受进行过交流。 她曾任河南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副书记、团省委副书记、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首届百名中中国科技带头人。授予“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她在《我心中的周恩来》一文中说,1979年,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知青 座谈会。会上我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从她那里得知了周恩来对其侄女的严 格教育和对知青的深切关怀。 在谈到周总理硬是劝导侄女周秉建脱下军装重新回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时,薛喜梅在 文中说:“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我被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现在我们知道,从某种意 义上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缓解当时的就业和升 学压力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成千成万的知青,在求学的最佳年龄服从国家需要毅然 上山下乡。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在农村,为我们亲爱的祖国分忧解难……。我想周恩 来总理是从国家大局考虑周秉建的事情的。有千千万万的知青还在农村,那么他的亲属 就不能先离开农村?周恩来总理与知青心连心啊!他是真正的人民公仆,真正的共产党 人。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之上,公而忘私的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十六)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7日下午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天下午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咸慕真、咸慕和、咸慕群三胞 胎姐妹写的怀念周总理文章。 她们是上海解放后出生的第一例三胞胎。当时上海刚刚解放几个月,家里很困难, 是在党和政府关怀下长大成人的。 文中说,1963年1月8日,在迎接斯里兰卡总理来沪访问时,周总理接见了我们幸福 的三胞胎姐妹。...... 周总理的教诲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一直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1968年我们作为66届 初中毕业生积极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用刀割破手指书写“坚决要求到黑龙江去建设 边疆,保卫边疆的决心书。老大手指血不够了,老二、老三割指续写;我们三姐妹终于 如愿一起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 文中最后说,如今我们都是快60岁的人了。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总理的人格力量 始终激励着我们;总理慈父般的亲切关怀和教导勉励着我们清清白白、认认真真做个好 人。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十七)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8日晚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天是正月初二,我和妻子刘立新、女儿、女婿专程去建在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 北路1号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深受教育;催人泪下。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瞻仰厅周恩来、邓颖超汉白玉雕像前献上一束鲜花并在留 言薄上写下:“周恩来总理永活在我们心中”……。 回想着白天的参观,不由自主地又翻开《知青心中的周恩来》终校稿。 过去只听说周恩来总理支持自已侄女、周秉建到内蒙古草原插队。今天晚上看了收 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周秉和的《伯伯支持我去延安》一文,才了解到总理 还支持自已的侄女周秉和到延安插队。 周秉和在文中说,1968年,当伯伯知道我要报名去延安插队的消息后,破例邀请我 去,他那里并和我共进晚餐。可见他很重视这件事情……。 文中还说,他们下乡到延安后发现陕北延安,生活很苦,有的老乡家里还吃糠,教 育水平低,文盲多,买卖婚姻严重,姑娘出嫁要称体重……。当他们把这些真实情况反 映给总理后,引起总理高度重视。1970年3月于北京召开的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 上,伯伯还专门提到这件事。他说:“延安的问题这么多,大人没反映,孩子反映了…… 不能只建设西安,要考虑延安……。陕北人民哺育了我们全国解放20多年了,一些群众 生活还这样困难!我心里非常难过”。后来周总理指示北京市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延安并 派出大批北京干部到延安直接深入北京插队知青落户的生产队。协调地方具体解决知青 们各种困难……。 周秉和1951年出生,1969年1月9日到延安县冯庄公社新庄科大队插队。1972年4月进 入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市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中国图书进出口总 公司,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工作。 周秉和在文中最后说,现在我们这些当年的“老三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都是已是年近 花甲之人了,追忆当年伯伯和大妈在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期间及其前后,对我的关怀教育 和殷切期望,心中充满感激之情……。他们崇高的品质和情操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有幸在他们身边生活并接受教诲,是我一生的幸福。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十八)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9日上午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天上午,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周恩来》一书中的几篇文章: 一、是罗燕军的《南泥湾精神世代相传》。 二、是薛鑫良的《忘不了总理的那份关爱》。 三、是江菱菱《带着总理发给我的球拍下乡插队》 四、是《终生难忘的一次接待服务工作》 罗燕军女,北京知青。1950年11月出生,1969年1月到南泥湾公社、南泥湾大队插队。 曾任南泥湾公社党委副书记兼中共延安地委委员、新华社的局处长、新华社纪检监察局副 局长等。 薛鑫良1943年生。1969年在陕西志丹县双河公社、大庄科大队插队。1992年以后,曾 任中央党校学员工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等。现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理事。 他在文中说,我们延安知青不能忘记周总理为了民众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老人家在建国执政以后,念念不忘。“延安情结”心系“百姓情怀”与民同苦,与民 同乐,严于律已的高尚风范。不计名利和得失的道德水准。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他激励着我在志丹县、吴旗县的”老、山、偏、穷地区长期工作 了23年……。 他还在文中引用了习近平同志在1995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时曾讲过的一 段话,(在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的7个子女中他排行老六。他于1969年1月,15岁的他到延安 延川县农村插队落户7年,担任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同 志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延川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里培养了我的 意志和自信,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终生都要做报答老百姓的事,我至 今仍然很怀念那段时光。现在已经不容易培养那种在患难中与百姓形成的血肉感情了,这 是令人深思的……。高级干部子弟不要吃父辈的老本,要靠自已的本事,做一个有益于社 会的人……。国家要兴旺,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如果内争利于朝,外不能御侮,就 要亡国。跨世纪的干部面临世纪的考验……。“无论做大官,还是做小官都要为老百姓办 事。在本职岗位上认真做成几件事,即使壮志未酬,但做事的精神足以慰平生”。这话说 的真好,全国的领导干部都这样想该有多好啊!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十九)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9日下午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天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由河南知青岳琨整理的《周总理教育 我们一生大有作为》。 岳琨1947年6月生,1968年从郑州下乡到河南省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杨庄大队 插队。现任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化基金会宣传总监。 他在文中整理了卢忠阳、邱振甲、申欣、刘建生、王老虎、徐美兰、周运友、王君、 魏国强等9位作者的文章、讲话。从多方面反映了周总理对广大知青的关怀爱护和鼓舞。 文中介绍说,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介绍河南省颊县大李庄(现在的广阔天地乡)办社 经验的《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中说:“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 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 的”。这里后来就叫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 多年来,周总理认真落实毛主席的这一号召……支持知青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从1968年到1976年广阔天地乡先后按纳了来自郑州洛阳、许昌和北京等地的6批668名 知识青年插队。 广阔天地乡党委书记魏国强说,当今,中央安排部署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广阔天 地这个引发知识青年下乡的地方,又在发生着新的故事。当年知青的子女当“村官”在广 阔天地更加大有作为……。文中最后说,今天,虽然我们老了,不能亲自上阵再去当“村 官”了。但当年周总理为知青上山下乡设计的蓝图和对知青寄托的希望,正由新一代大学 生更好地体现。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二十)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10日晚 地点:天津市女儿家。 今天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天津知青刘相平整理的文章《跨世纪 的精神力量》 刘相平,1952年4月生。1969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旗克尔伦牧场下乡。 他在文中整理了,李瑞林、骆中启、娄白丽、陶知敏、杨炳炎等的文章。口述,反映了 天津知青在农村、牧区生产建设兵团,艰苦奋斗的经历。 文中,引骆中启话说,1979年2月17日。正当大批知青返城时《中国知青报》重新刊登 了周总理1965年在石沙子接见杨永青等上海知识青年的珍贵照片;并发表了杨永青扎根新疆、 建设边疆事迹的长篇通讯。杨永青等一代知青能为新疆的军垦事业奉献一生;正是周总理的 谈话成为他们终身追求的目标,成为这一代人一次次选择,一次次奋斗的不懈的动力……。 下乡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下乡知青娄白丽说,作为知青没有见过周恩来总理的是大多数 的。但知道总理不仅人宏观上关心知青,而且为知青解决过许多具体问题的也是大多数。 文中还说,当文革中内蒙“挖肃被中央叫停时,我们很欣慰。毕竟,向党的心脏正确反 映基层真实情况的,还有我们知青这样一条微细血管……。 “今天看,把大批城市人口迁到农村不是解决城乡差别、解决农村落后问题的“灵丹 妙药”作为周恩来总理个人,无疑也参与了这项牵涉当时千家万户生计的决策。但他没有把 自已“置身度外”他让侄儿、侄女、融入千万知青的大潮中,而且他尽自已最大的力量在日 理万机之时解决这项政策带来的很多负面问题”。 文中的这话说的多好啊!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二十一)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11日上午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天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一、是陕西知青王军的《总理精神影响我们两代人》 二、是吉林知青徐占江的《玛奈赛总理》 王军,北京人。1969年1月到陕西宜川县阁楼公社蜀旺大队插队。她父亲15岁参加红军, 曾在毛泽东主席的窑洞和周恩来副主席身边做过警卫工作。 她在文中说:“新中国的首任总理是周恩来,这个职务跟随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直到他逝世。无人替代,他就是总理的化身。而总理成了他的代名词。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 唯一的终身总理……。当周总理的灵车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时,北京的十里长街两旁站满了 泪流满面;心情悲痛,并自愿为他老人家送行的人群,这样自发的送行壮举!在世界上任何 一个国家都不曾有过。由此可见周恩来在他生前深受广大中国人民拥戴的程度”。 徐占江,1968年7月20日,从满洲里下乡到呼伦贝尔盟插队。他在文中说:“玛奈赛总理” 是蒙古语,意为“我们的好总理”这是1969年春天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和广大知识青年对敬 爱有周恩来总理发自心底的赞誉。 文中还说,1969年5月22日,中央下达了迅速纠正清理阶级队伍中的扩大化错误的批示……。 后来得知,敬爱的周总理和邓颖超是从他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下乡的侄女周秉建的一封 封来信里了解到内蒙古各地直至各蒙古包都在挖“内人党”消息的。时刻关心草原人民的周总 理立刻做出了,派人去内蒙古进行调查的决定。并迅速果段地处理了内蒙古清理阶级队伍扩大 化的问题。...... 如果不是周总理及时发现和做出决策,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成为“内人党”冤案的受害者! 读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恩来总理在内蒙古农牧民中同样享有那么高威望了。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二十二)柴春泽日记 时间:208年2月11日下午 地点:在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天下午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一、是黑龙江建设兵团孟庆铭的《完成总理交给的任务——送牛》 二、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潘正国的《无尽的思念》 孟庆铭在文中说,1973年秋,为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国家农垦部命令,黑龙江建设兵团调遗 300头肉牛,必须在11月前运往香港。供香港同胞欢度“圣诞节”食用……。我们团也接受挑选 30头牛并派人押运到香港光荣任务。我是其中唯一的知青,我们每人领到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 押运员”胸章。“我们是代表祖国执行援港任务……”。 香港回归后,我站在维多利业海边,心潮澎湃,激动地喊了一声“香港,我们终于见面啦!" 因为我为落实周总理的指示,曾为您历经艰辛,敬爱的周总理一定会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潘正国在文中说,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只有103个而周总理逝世时却有130个国家党政领导人 发来唁电、唁函。联合国隆半旗致哀。突破《旗典》最多降半旗两天的规定。一个星期时间,联合 国总部上空没有升起任何一个会员国的国旗,是可见周总理去世对全球的影响。 天地之间有杆秤,历史最公正地揭示着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二十三)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12日上午 地点:天津市住女儿家。 今天上午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中的两篇文章: 一、是福建知青郑启五的“我写〈诗的花圈〉前后”。 二、是北京知青胡京生的《总理,您放心吧》。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周恩来总理深深的怀念……。 胡京生在文中介绍说,初中一年的第二学期,过了“六一”节不久,又要迎 接外宾了。……开来车后,是辆敞篷红旗。总理和外宾并肩站在车上,不停地 向人们招手致意……。我的双眼一直看着总理……,车从前面驶过,总理忽然侧 过身来用手指了指我右边的他,那一刻的对视没有嗔怪,没有责备。而是很亲切 的目光,我顺着总理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面外国的国旗,两步的距离,我抓起 了它;左手是紫色的大花球,右手是中坦两国的国旗……。估计车子过去了20多 米,总理又一次回过身来,不知他是否看清那掉在地上的旗子已经被拣起。我使 劲地挥动着那并在一起的两国国旗,我想告诉总理,您放心吧! 从以上文中一个很小的细节,使我体会到周恩来总理在广大知青们心中的, 近民、亲民、爱民形象。 阅读《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二十四)柴春泽日记 时间:2008年2月14日晚 地点:赤峰电大招生办。 因为要为电大学生办理毕业证,故于昨日(正月初七)使从天津回到赤峰。 今晚,看了收录在《知青心中周恩来》一书中的3篇文章。 一、是重庆知青陈朝敏的《版纳知青缅怀周总理》。 二、是唐光裱的《我做花圈送总理》 三、是陈循甫的《人格力量的感召》 陈朝敏在文章说,正是在这位人民的总理,谦洁奉公、心怀坦荡的高尚情操品 格感召下。我们成千上万的重庆支边青年,才不辱使命在极度艰难困苦的生存条件 下,坚持8年浴血奋战在垦荒第一线上,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奉献出人生最宝贵的青 春年华……。 文中最后说,敬爱的周总理是一位富于仁义情怀的长者。当年正是周总理对知 青的深切关爱启迪了知青们虔诚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支撑着他们苦苦坚持。如今 总理虽已辞世多年,他的骨灰撒在中国的江河大地难觅踪迹。但他人格力量的精神 感召将长存在中国知青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