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倒屑子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9460)

--  作者:旧鼠标
--  发布时间:2007/12/27 23:34:22

--  [原创]倒屑子

小时候……应该是文革和上山下乡前,长沙的居民们每天的生活垃圾都得等“拖屑子”的车来才能处理掉。这处理过程,长沙话称之为“倒屑子”。
那时的人家,好象每家都有一两位老人,也就是爷爷奶奶,爹爹娭毑什么的,一般是由他们负责每天倒屑子这项任务。
屑子车就是长沙话称之为“板车”的两轮人力车,与“常规板车”不同的是,车上装有一个漆成绿色的大铁皮箱,箱子朝天一面敞开,以方便人们倾倒垃圾。车都较准时,到某一居住较集中地,停稳车,摇铃,边摇边喊:“倒屑子的来哒啊~~倒屑子赖……”
此铃一响,那声一起,或满巷子,或某院子就人声鼎沸,各户房门洞开,大家夺门而出。一时间,刚还清静悠闲的巷子、院子,倾刻就是满目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提着满载的“撮箕”蜂涌而往。
由于不少老人耳有点背,难得听清铃声,老人就担心该天“别错过了倒屑子的时间……”,唉,一天就一次,错过了就得等明天,那多麻烦呀。所以,老人们一到差不多的时候,就频繁地问孙子孙女们:“听到倒屑子的来冒?”。天天如此之问,儿孙们那个烦呀,就别提了。为此,家中也不知多生出了多少口角,平添了几分过日子的热劲儿。
邻里间一般都较和睦,老人们相互关照,每每听到倒屑子的铃声,就急忙通知左邻右舍:王娭毑、刘爹爹……倒屑子咧~~。好多平日里生成的误会、怨气,此一声喊也就差不多烟消云散了。如某家有人病了,或者偶然无人在家,邻居们也会腾出一只手来帮其倒了。
倒屑子时,有些老人小孩,举不起“撮箕”,勉强为之也是弄得灰头土脑的。这时候,往往就有人来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情也由此多了一份。那年代,没人想到要建立什么“和谐社会”,但,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倒还是有不少增进和谐的机遇,不象如今,相邻几块砖,老死不相往。
倒屑子那刻,可能老人令孩子们去,也可能孙子们主动要替老人们倒;有时候婆婆子要去,老头子不让;有时候老大命小三去,哥哥要妹妹去……言言语语、吵吵闹闹,刹是一派生气。
倒屑子在那年代,也是种社交场合和机会。全巷子,满院子的人,在同一时该汇集于一“堂”,问候语,嘻笑声,调侃言满天飞。娭毑们相互交换下当日的小菜价,讨个葱头蒜皮什么的;大嫂大婶们借此问问“洋绳子衣”的某种针子该如何打;不少孩子借此机会来约人玩、问作业什么的。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也趁此机会相互瞄上一眼,甚至脸红地说上一句不知所云的话。
……一切犹在眼前,那幕如在昨日。
文革后期,上山下乡,离开了长沙几年。再回长沙,“倒屑子”这一事物好象就没了,家家的生活垃圾好象是随时都可倒在某集中的垃圾站,从此忘记“倒屑子”这档子事儿了。

转眼三十多载……某天窜巷子,想拍下点快要逝去的长沙旧景,眼前突然一亮:发现长沙居然还有“倒屑子”的。那刻,哪管自己酸甜苦辣的思绪,急急如令,匆匆似贼,胡乱按下几次快门,留下几幅剪影如下:(摄于长沙文化保护对象之一的“连升街”)

01:倒屑子的来嘎哒~~


02:好象要倒屑子就得先付费?


03:很优美的倒屑子姿势










--  作者:丁丁
--  发布时间:2007/12/28 10:29:11

--  

     这样的情形几十年没有见过了,朋友好兴致。谢谢!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2/28 17:00:11

--  
   好贴,那年月,邻里和睦相处,一家有难,百家相帮,一片祥和气氛,邻里之间在那样一种生活空间中被紧密相连在一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尤其是那“倒屑子”,常常热闹辉煌,婆婆妈妈拿着倒完的屑子框或桶什么的,还不愿离去,站在马路边张家长李家短的说着家常话。如今,不象过去住弄堂,都住单元房,人情淡簿,人心不苟,一个单元不知道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是干什么的。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12/29 1:10:52

--  

    那时候除去倒屑子的,还有倒马桶的。倒马桶那番景象就不同了,最有味的就是绝大部分倒马桶者都会捂鼻,而捂鼻姿式又各有特点,其中少妇少女的姿式差别最大,可以从中看出身份、文化程度等差别。与倒屑子不同的是,倒完马桶之后,很少有人停下来交谈,那都是被那氨气所迫……

    旧鼠标拾起倒屑子这桩旧时小事,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很多人并不晓得“和谐”二字的和谐时代,还真让人倍感亲切,心生留恋。


--  作者:旧鼠标
--  发布时间:2007/12/29 13:04:29

--  
以下是引用丁丁在2007-12-28 10:29:11的发言:

     这样的情形几十年没有见过了,朋友好兴致。谢谢!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关注之则为兴致,至于是好兴致还是无聊的兴致,就因人不同而结论评价各异。
丁丁朋友曰之为好兴致,乃“同好”也!




以下是引用夜深人静在2007-12-28 17:00:11的发言:
   好贴,那年月,邻里和睦相处,一家有难,百家相帮,一片祥和气氛,邻里之间在那样一种生活空间中被紧密相连在一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尤其是那“倒屑子”,常常热闹辉煌,婆婆妈妈拿着倒完的屑子框或桶什么的,还不愿离去,站在马路边张家长李家短的说着家常话。如今,不象过去住弄堂,都住单元房,人情淡簿,人心不苟,一个单元不知道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是干什么的。

看来夜深兄是身历其事的人。
邻居、邻里,在社会往前走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其内涵,甚至予以新义。孰是孰非就另论了,不定三百年后,“风水”又转了回来。



以下是引用淮羽在2007-12-29 1:10:52的发言:

    那时候除去倒屑子的,还有倒马桶的。倒马桶那番景象就不同了,最有味的就是绝大部分倒马桶者都会捂鼻,而捂鼻姿式又各有特点,其中少妇少女的姿式差别最大,可以从中看出身份、文化程度等差别。与倒屑子不同的是,倒完马桶之后,很少有人停下来交谈,那都是被那氨气所迫……

    旧鼠标拾起倒屑子这桩旧时小事,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很多人并不晓得“和谐”二字的和谐时代,还真让人倍感亲切,心生留恋。


哈哈~~淮版的联想真丰富,竟然引伸出马桶来啦!
倒马桶在湖南,在长沙还不算经典。文革串连到上海,上海早上的(倒马桶)情景倒才称之为壮观。直到八十年代末,上海倒马桶一事,仍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必然。
和谐与社会的风尚相关,不是写几行理论,喊几声口号就能得到的,只有重树风尚方可能牵回那和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