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三自一包的威力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8600)

--  作者:湖边士
--  发布时间:2007/12/16 22:44:11

--  [原创]三自一包的威力

三自一包的威力

在湖区干过的知青,一定都忘不了每年春天,那一望无际的红花草籽田。

是的,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红花草籽是早稻的当家肥料,其被农民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我插队的地方,田多劳少。需交派购粮的田人均四亩多,还有许多见天收的湖荒甩亩。

这么大面积的田地,又基本都是双季稻,因此,每年必须留下不少红花草籽做种子,这就叫做种红花。

种红花老透后,需及时收获,晒干脱粒。这就需要老天赏脸,晴上几日才行了。

可是69年夏初,在该收获种红花时,老天就是不开脸,阴雨连绵,下个不停。队里几个干部急得跳,种红花若是沤在了田里,明年的生产还怎么搞?

就在大家将要绝望时,雨突然住了,有经验的老人都说,天老爷开眼咧,这下要放晴了。

傍晚收工后,生产队长兴发哥,站在村子的中心点,我们房东奶奶家的禾场上,扯起喉咙大声喊:恩朝晚上开会啊!各家各户不准缺席啊!

这生产队开会,我们早已领教过,拖拖拉拉,疲疲塌塌,人到得三不六齐。干部们先讲世界形势一片大好,再讲国内形势非常喜人,直讲得大家昏昏欲睡,东倒西歪。今天晚上的会,一定又是老一套。

吃过晚饭,我们慢腾腾地走进会场,却发现会场已座无虚席,各家各户不象以前那样只派些妇女、小孩来敷衍应付,那些当家的大男人都亲自来了。

大家满脸兴奋、交头接耳,会场里一片嗡嗡的说话声,充溢着一种不同以往的热烈气氛。这是怎么啦?有什么喜事吗?

兴发哥从那盏昏暗的煤油灯旁站起来,吭吭清了两下嗓子,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兴发哥性格急噪,讲话十分有特色,本地粗话可以非常贴切地夹带在他的方言里流畅地讲出来,却并不显得粗痞。

我们听惯了,不以为然。然而有次一位同学来玩,晚上正逢生产队开会,听到了他的发言。同学在笑得直喊肚子痛的同时,不忘做了个初步统计,结果是,队长的讲话平均每段有粗痞词5个。

兴发哥清完嗓子,开始讲话了,他一反以前的罗嗦套话,开口就切入正题:恩娘的bi哒的,这个杂种的天老爷,总算开啊脸哒,俺要抓住好天时,把种红花抢收回来!不然就夹lan哒!哪么抢?我个人有个想法,这次俺管他奶奶的搞一盘刘少奇的三自一包,要快点搞,争取明朝一天搞完,不然高头一晓得哒那个jiba日的就搞不成哒!

特色发言一气呵成!会场静悄悄的,二三十双眼睛盯着那盏小小的煤油灯,煤油灯后面坐着老会计。

老会计站起来,他简要地讲了这次行动的原则,即所有种红花田按劳力分到户,工分按亩计算,为了调动大家积极性,每亩单价定得非常高。

人们脸上的表情随着老会计的讲话进一步兴奋,老会计问大家还有么得意见啵?众口一词吼出两个字:没得!

接着,老会计拿出一张纸,宣读起来:新鸡婆家,搞过水丘,观老爷家,搞大担丘,黄毛家,搞……我们认真听来听去,最后才听到:青年家没得男劳力,就搞全婆屋前头堰塘边那块小些的算哒!

说老实话,这种红花到底应该怎么收割,我们并不知道。听见只分了一块小的给我们,心里多少有点不服气。但坐在我们旁边的花鸡婆告诉我们,收种红花是狠工夫,您几个女儿会奈不何的。我们也就算了,小的就小的吧。

散会后,我们四个人商量明天怎么干,最后决定早点起来,早点干完,收个早工,到隔壁队的同学哪儿去玩。打好小算盘后,收拾睡觉。

这一觉睡得太舒服了,迷迷糊糊中听见房东奶奶那急切的喊声:大G、小G、小L、小Y,您几个还没出去啊?别个都快搞完哒!

我们惊醒过来,穿好衣服打开大门一看,哇!太阳已挂在了半天空,这下糟了,怎么睡到了这个时候啊?

嗨!这怪谁呢?平时出早工,队长打雷样一声喊:架势哒……我们睡得再沉也会惊醒来。怪就怪今天搞三自一包,不用喊工,也没人喊了,所以我们睡了个天昏地暗,把起早床,收早工的计划丢到爪洼国去了!

急急忙忙扒了两口剩饭,抓起镰刀跑出村子,眼前的景象让我们目瞪口呆:大田里一家家男女老少齐出动,割的割,挑的挑,男劳力清一色赤膊上阵,女劳力裤脚袖口扎起老高,老人、小孩也没闲着,一片你追我赶,劳动热情冲云霄的动人画面。

我们下乡以来,可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壮观的劳动场面,这和平常出大寨工,干部在前面吆喝,社员在后面磨磨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看来,这三自一包,威力还不小啊!

来到我们的那一小丘田边,只见种红花经雨水沤了几天,已经全部倒伏,枝枝蔓蔓纠缠在一起,我们一时竟不知如何下手。

又到旁边田里看别人怎么干,看了一阵,才明白要一边用镰刀把根割断,一边顺着倒伏的方向向前滚动,把它卷起来。

于是,我们四个比葫芦画瓢干起来。干起来才知道了我们那句长沙俗语的涵义:“包子各样大,饺子各样长,看事容易做事难!”

那又湿又重的种红花根本就不听我们的指挥,两只手顾了割就顾不了卷,顾了卷就顾不了割,只干了一小会,我们就腰酸背痛、腿脚发麻、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个个坐在田埂上喘粗气。看别人家的工作都已进入尾声,不由焦急起来,这怎么办啊!

这时,老会计挑着一担种红花经过,看见我们,放下担子:您几个还只搞了这点点啊,也难怪,这哪是你们青年奈得何的工夫。

小伙子立中也挑着担子过来了。立中是个回乡知青,平常对我们也蛮关照的。见我们狼狈不堪的样子,犹豫片刻说:“几个青年搞吃亏了吧?要不这样,您几个把这丘田让给俺屋里算了,俺屋里那一大块已经搞完哒咧。”

有这样的好事?我们四人立即将眼光投向老会计,眼巴巴的望着他。

老会计是我们刚下来时的房东,他和他母亲奶奶一样,对我们几个女知青的关心照顾胜过了自己的亲人。

老会计连连点头:要得、要得!立中你做点好事,这工夫要这几个女儿做,造孽咧!队长那里俺去讲。

就这样,我们舍弃了那搞三自一包分来的种红花田,舍弃了社员们认为是天上掉馅饼的高工分,象我们原计划的一样收了个早工,高高兴兴地出去玩去了!

一路走,一路傻乎乎的讨论,队里要天天搞三自一包就好了,那样的话工夫有人抢着做,我们肯定用不着这样累死累活的天天出工了。

当时十六、七岁的我们,虽然涉事未深,但农民对三自一包那种发自肺腑的拥戴,我们却留下了深深地记忆!

令我们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的是,这偷偷摸摸搞的一次三自一包,已经象萌芽,象星星之火,一遇改革开放之东风,便迅猛燃烧,以其巨大的威力和能量,迎来了祖国新的春天!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7/12/16 23:20:20

--  
     没想到湖区山区的农民都一样,干活分到个人就干得快;呷大锅就屁弹琴.农民一讲起搞单干分田到户就笑哈哒.一提起学大寨就暗暗地骂娘吐烂痰.我是这样想:如果农村从61年那时搞三自一包不变的话.也不会再有"上山下乡"的运动喔......湖边士的文章看起来好亲切.好文!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2/16 23:54:19

--  

“三自一包”指的是什么?

    上世纪60年代初,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在主持中央经济工作期间,为了克服“大跃进”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提出了较为符合实际的经济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适度放宽国家对经济工作的统制。在具体政策上,主张在农村扩大自留地、发展集市贸易自由市场、主张工商企业自负盈亏,以及农业包产到户等政策。

   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简称即所谓的“三自一包”。这实际上是刘少奇、邓小平的最原始思想。

   事实证明“三自一包”是解决农民吃饭的灵丹妙药

   我们家乡解放初期农民们分到了地,生产热情很高,生活蒸蒸日上。公社化时期由于执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错误政策,在村里办集体食堂,鼓吹“放开肚皮吃饱饭,吃饭不花钱”,这是千年头一回,让懒人钻了空子,他们不劳也得食,出现不少出工不出力的怪现象。有个顺口溜说:“吃再再,做耐耐,工钱还在。”道出当时人们的心态。

   更不可理解的是生产上瞎指挥,在“千斤稻,万斤薯”的浮夸风下,将已经扬花的水稻数丘合并为一丘,没几天水稻全部枯死,当年晚稻颗粒无收。次年春耕又搞什么“倒种秧”:一亩地播下二三百斤谷种,秧苗刚长出时,绿油油的一片自然好看,但秧苗过度密集,头重脚轻,大风一刮,早稻全部倒伏。1958—1959年冬夏两季粮食绝收,食堂无米下锅,被迫散伙。这时候,苏联逼债,粮食欠收,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农民只好用野菜充饥,连病死猪也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因饥饿缺营养,浮肿病人不断增多,当时浮肿病人经医生证明才照顾半斤米糠。

   1959—1961年存在粮食紧张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粮荒。刘少奇、邓小平在这危难关头受命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农业六十条,其核心就是“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三自一包”在农村一贯彻,像灵丹妙药一样很快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农民们除了种好自己承包的土地,剩余劳动力响应上级“大开十边地”号召,把红薯、高粱、小麦种到山上去。1962年杂粮获得丰收,不但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还激活自由市场经济。因此,农民们永远不会忘记刘少奇、邓小平提倡的“三自一包”政策。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对“三自一包”的总结提高。由于贯彻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已经甩掉了“厕所当碉堡,棕衣当棉袄,红薯当粮草,穿着木拖鞋满山跑”的贫穷落后帽子,取而代之的是“皮衣当棉袄,彩电冰箱不算宝,鱼虾当粮草,农用运输车、小拖、摩托满乡跑”。


--  作者:丁丁
--  发布时间:2007/12/17 10:18:22

--  

          甩亩,红花草耔,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称把我带回了难忘的知青年代。队长的粗话折射出农民的憨厚,朴实,那个年代敢搞任何形式的三自一包都是需要胆量的。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12/17 14:44:47

--  
    “三自一包”威力大!湖边士文中红花草籽,还有双季稻(“农垦58”?),不光湖区,当年丘陵地区也种,曾多么熟悉的作物!


--  作者:湖边士
--  发布时间:2007/12/17 21:05:25

--  

回老灯火,好象那时我们那不种农恳58,

具体名称记不清了,只记得农民自己是不吃晚稻米的,

只吃早、中稻米,发饭些。

还有一种一季稻,又好吃,又发饭。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12/17 23:15:02

--  
以下是引用湖边士在2007-12-17 21:05:25的发言:

回老灯火,好象那时我们那不种农恳58,

具体名称记不清了,

       我想应该是叫矮脚南特号吧!

   读湖边士这篇文章,不仅仅乡土语言丰富,文章写得精彩实在,更让人吃惊的是你的记忆力,分户包的具体名字地名,你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见这件事在你脑子中的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自一包能发挥那样大的威力,真正的让你们领教了。


--  作者:朋之
--  发布时间:2007/12/18 13:59:59

--  
"三自一包"之所以能发挥那样大的威力,是因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  作者:朋之
--  发布时间:2007/12/18 15:58:41

--  
以下是引用老灯火在2007-12-17 14:44:47的发言:
    “三自一包”威力大!湖边士文中红花草籽,还有双季稻(“农垦58”?),不光湖区,当年丘陵地区也种,曾多么熟悉的作物!

“农垦58”蛮逗虫害,我们那里跟它改了一个名,叫:"虫恰58",后来就都不种了.


--  作者:秋虫
--  发布时间:2007/12/18 17:21:08

--  

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不管你是什么方式都会有积极性的.君不见现在的外出打工潮啊!那个方式能比得上罗?信不信由你,如果当时是来个“三自二包”的话,积极性会更大的。嘿嘿!


--  作者:秋虫
--  发布时间:2007/12/18 17:21:46

--  

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不管你是什么方式都会有积极性的.君不见现在的外出打工潮啊!那个方式能比得上罗?信不信由你,如果当时是来个“三自二包”的话,积极性会更大的。嘿嘿!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12/18 19:33:27

--  
“三自一包”的威力,哥巴也亲眼见到过。我下放的岭下生产队以前年年粮食不够吃,1980年前后搞了“三自一包”后,只一年,乡亲们的粮食就没地方装了。不过,湖边士网友的故事中的收红花草籽,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三自一包,还只是“做包工”。在做“大寨工”之前,生产队的农活常常做包工。不过做包工也有弊病,一些人为了多得工分不顾质量,结果“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只有到了真正“三自一包”,完全是自己为自己干以后,劳动生产率才真正提高了。
--  作者:桢桢
--  发布时间:2007/12/19 22:04:51

--  
以下是引用幸运之星在2007-12-17 13:48:37的发言:
熟悉的常德方言痞话,看起来不觉别扭倒觉亲切,湖边士将三自一包给农民带来的那种动力描述得入木三分,使人仿佛值身于当时的那种劳动场地,感受到那种争分夺秒,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好文章,拜读了.

令我们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的是,这偷偷摸摸搞的一次三自一包,已经象萌芽,象星星之火,一遇改革开放之东风,便迅猛燃烧,以其巨大的威力和能量,迎来了祖国新的春天!


真羡慕湖边士那么早就尝到了三自一包的甜头,也佩服兴哥的胆量气魄!


--  作者:良石1124
--  发布时间:2007/12/26 11:02:39

--  

湖边士妹妹好文章!

文风活泼幽默泼辣细致细致真切,说出一个明明白白的道理,出了多年压在心里的窝囊气, 好痛快!


--  作者:风铃草
--  发布时间:2007/12/27 13:28:10

--  

" 事实证明是解决农民吃饭的灵丹妙药 "

湖边士在铁的事实面前体会到了“三自一包”的威力!

愿我国的农村越来越美好!


--  作者:阿瓜
--  发布时间:2007/12/27 14:04:53

--  
  好文章!“三自一包”的其实就是放开手脚,解放生产力。楼主和我们都经历过的。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12/27 17:22:04

--  

    当年学大寨吃大锅饭时,农民都留恋“三自一包”。湘阴农村还有这样的民谣:“刘少奇的崽肉奶奶,刘少奇的孙胖墩墩。”意思是搞“三自一包”就有饱饭吃,就会长胖。可极左路线就偏偏不让你那样搞,非让大家都失去积极性、磨洋工不可。回想起来,真不知道是犯幼稚病还是集体发疯。

    湖边士这篇回忆又是一篇批判极左路线的战斗檄文。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7/12/27 23:08:22

--  

“三自一包”好像还有一个兄弟“三和一少”。

“农垦58”真是糟透了!老百姓对它的评价是:

  “农垦58”,

   一角三分八,

   煮饭烧锅粑,

   炒饭粑铲把,

   吃饭粑嘴巴……

  


--  作者:子耿子
--  发布时间:2007/12/29 21:43:46

--  

记得下乡那会,队上一有紧张点的农活就有社员提出来要搞包工,队上的社员一议论起包工来就眉飞色舞。我们知青的农技不如社员,所以还是喜欢撑着锄头把扯谈,柱着把棍边薅田边抓小鱼的大寨工。


--  作者:白云悠悠
--  发布时间:2007/12/30 9:12:51

--  
以下是引用乡音在2007-12-17 23:15:02的发言:

         读湖边士这篇文章,不仅仅乡土语言丰富,文章写得精彩实在,更让人吃惊的是你的记忆力,分户包的具体名字地名,你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见这件事在你脑子中的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自一包能发挥那样大的威力,真正的让你们领教了。

         读过湖边士的帖子,很有文采,今见这帖子更觉亲切有趣,帖子把三自一包的威力发挥到了及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