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读山系列之十三《武陵履痕》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7698)

--  作者:中和居士
--  发布时间:2007/12/4 19:27:54

--  [原创]读山系列之十三《武陵履痕》

武陵履痕

    

        国人尽知“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道理,泛指为人在世不可能天下好事全由一人享用,而本人以为此语用在权、利和名上是哲人对我们的警示。但大千世界中除去茫茫人海以外,在天地山水之间,两者都可兼得者实可办到。当你走出喧嚣的都市,脱离滚滚红尘去直面大山时,那种“兼得”的体会会更加浓烈,如陈年的老酒,余味无穷。

        如果说山的博大,山的包容,山的胸怀是熊掌般的美味,那么山的春华秋实,山的风土人情,山的传说和猎奇就是鱼一样鲜美的佳肴。有此,“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让我们从诗的启蒙开始就能脱口而出。然而,只有经过人生的风雨洗礼之后对“兼得”的山的精神大餐才能细细品尝。

        自上古以来,因工具和火的使用源于山的恩赐,我们的祖先就崇拜山的神性, 5000年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就发现有祭祀的神庙,其建在高山之巅。现代地理学家唐晓峰在论《古代神文地理》一文中说:所谓“神文地理”的建构,从大范围来说,可能就是从高山开始的。

        然而,山一旦被神化,君王们便开始了祭祀。从始皇祭泰山起到对天下名山进行册封止,大凡他们没有到过的大山都列在“五岳”之外,让今人为“黄山”“九华山”“庐山”同五岳的地位争吵不休,大都忘记了“神文地理”的本源。

        “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于是,帝王们为免于车马劳顿之苦就有了“望祭”一说,这“望祭”把山的神性弄得更加张扬,草民们只能听之、信之,让寄情于山的事全给了士大夫和文人墨客。

         光阴似箭,到纪元后21世纪的今天,国人均可胜过帝王将相,不须神化,也不必“望祭”,迈出你的双足就能去感悟山的魅力,从精神上去兼得“熊掌”和“鱼”。

         我对武陵山的最早认识是从课本《桃花源记》中开始的,我一直固执地把武陵山同桃花源等同起来,因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与世隔绝,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是世人向往的地方。因那时的我没有条件走出这座城市,更不知道山外有山。

         课本中的山,老师所说的山就是我心中的山,受其影响我也把这山虚幻起来,如《天龙八部》中段誉想象中的神仙姐姐一样,美丽而飘逸。但也是“秀色可餐”而无品尝之趣。

         其实不然,武陵山脉长420公里,横跨三省绵绵不绝,其最高峰梵净山却在贵州境内,桃花源中的武陵人只是诗人笔下一个美丽的梦,因地域的限制,他把这世人的千年之梦做在湘西重镇桃源和神秘的大湘西之中。

         有此,湘西因武陵山脉而神奇。它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从三国时期的“蛮方”到共和国建国初的“土匪”,上下几千年的武陵人由不毛之地,瘴气丛生的南蛮草民而变成能钻山打洞,刀枪不入的现代神话人物,无疑给好奇的人增加了无穷的诱惑力。

         今天,沿着国道或省道前往旅游和自驾车采风的人看到的全是文明世界中的山青水碧,酒绿灯红。然而,一旦你深入进去,亲近这巍峨的武陵山脉,做一方熊掌和鱼都可兼得的实践。则可能是另有一遍天地,说不定真能感受到湘西的神奇和武陵的魅力。

          说到湘西,外省人都能同“张家界”“桃花源”这些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联在一起,因它是一个地处省界交接之处,充满着神秘色彩,承载着土家族、苗族几千年文化,孕育着武陵瑰宝的梦幻般的夜郎之国。

          说到湘西,就会提起 “吉首”、“凤凰”、“辰溪”、“泸溪”“王村”、这一连串湘西的古城、古镇,它们就像这散落在武陵山中的珍珠,用终年云雾飘飞的公路作彩带串起来,装点着她,使这山在苍劲中透出几分秀色。

          说到湘西,就会想到“傩”这一怪异的字。近年来,文化研究者们把对湘西“巫傩”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探讨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傩文化”相关的辰河戏、苗剧、祭祀、驱鬼、避邪、图腾以及让人谈虎色变的赶尸、放蛊、画符、念咒等,让受唯物辩证法教育的人如入五里云雾而找不着北。

          说到湘西,我的湘西之行就像这“傩”字,把它撤开来是“人“和”“难 ”两字。是人这高级动物搞出了一些神秘色彩的为难之事,还是在与天地奋斗中的难事要由人来解决,这只怕是我的一孔之见。(其实,文化研究者们认为“傩”是“糯”的谐音,是对“神雀”的崇拜,字典上也有“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解。)然而,路已走过,脑海中还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履痕。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7/12/4 19:47:57

--  
又见中和兄一"山"文,老兄对山可是情有独钟.拜读了,谢谢.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12/4 21:55:15

--  

    中和居士爱山、游山,履痕留山中,神思飞山外。

    居士将“傩”字拆开来把玩,确实很有意思。我认为还可说成它是祖先们出于对神秘的大自然的敬畏,觉得做人艰难,故以“傩”来警示和教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