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和居士
-- 发布时间:2007/11/5 19:54:35
--
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把一个华山热炒了多少遍,四时景色,风霜雷电,英雄美女,风华雪月,写得众生倾倒。而有关华山的散文,随笔,游记打开网页不下千篇,用不着我在此唠叨。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这华山向上登却是十分的不易。不到两小时,我已汗流满面,力不从心,同行的年青人因长年从事机关工作,忙于应酬,比我这年过五十的小老头还差。见金锁关上有茶亭子,连呼:“坐下来,喘口气吧!” 一杯高山云雾茶如天降甘露,止渴定喘,在茶香的飘飞中我坐在金锁关上思得有趣,也有些神往。因我在登山途中的云梯处看到一位道士,他横卧于山道旁的铁练上,悠然自得得很,把往下几百米悬岩视而不见,真是神了。若非亲眼所见,实在无人相信。 世人称新疆阿迪力为高空王子,但他有一长杆作平衡,而道人随身的“拂尘”都未拿,其高空平衡的本领总不令人叫绝。当我呼唤尚在视线外的同行观赏时,道人听声即翻身下了铁练,向山岩边隐去。 我忙赶往隐匿处想看个明白,上下寻觅了一方,原来发现有一天然山洞,否则真是大白天看到了活神仙。 只见那洞内光线暗淡,香烛之火忽明忽暗,不知供奉的是那洞神仙和老祖。 这里的神堂和起居共用,三位道长大约都在三十岁左右。我进洞时他们都在干着各自的事,暗淡的灯光下分不清谁是刚下铁练的高手,也许是三人每日必修的功课。 这里是道家的清修之地,没有梵唱,没有诵经,也没有抽签和问驳,只有一个功德箱置于供奉桌前任信徒们多少随意。 这里引出了我思维中的一些疑惑,想找他们中的一位聊天以达自己的目的,却无人理会。他们可能认为我俗不可耐,可视而不见,我有些失落和无奈。 在这里,我没有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长,也没有听到道家隐世的宏论,更没有看到高空平衡神功的延伸,我看到洞中的一切就这么多,我还想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七情六欲,为何弃世,怎样悟道,但我不知,也无法知道。 中国古代哲学中禅宗和道家的共同思想主题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我前遇僧、后逢道,一座华山两次游,相隔开20多年,就说是机缘巧合也该悟到点什么。 金锁关前游人涌动,数以万计的情侣锁在风中飘动着其五色系带,密集的锁身沉甸甸地,在经年的风雨中锈蚀在一起,但情侣们更相信这锁的喻意带着祝愿、向往和人世间无人知道的悲欢离合故事随风飘向如壁的山峰,越过山直向远方的红尘世界。在这神圣的情侣锁前,能让人感受到天地与人,城市的喧闹同山野的宁静有机地合在一起。 憩座之处有一株百年老松,倚松而坐能感受到山风的力度,远处的峰峦隐匿在云雾之中。我从何来,将归何处,突然间我想到儿时常向母亲提出的问题。 佛说不要肉身出世,道讲看破红尘隐世,儒家田园派则主张弃世,我不是他们的信徒,也不反对他们的思想。但我悟出了云游僧人的禅意,还参悟到名篇“归去来”中的意境: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风飘飘以吹衣,云无心而出岫,鸟眷飞而知还,抚孤松以盘桓。只有面对大山,孤松,白云和长风共有的特殊环境,只有和释道两家在同一名山不期而遇的机缘,也只有做工,施技,代笔等活耕耘大半生经历的我才能对“看山不是山”有这么一点体会,云游僧说我是有缘人,机缘已到,随缘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