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怀念饥饿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2629) |
-- 作者:白发渔樵 -- 发布时间:2007/10/9 15:37:46 -- 怀念饥饿 年逾花甲,染上了一点怀旧的毛病,本有很多事情值得怀念,但不知怎么,总想起当年的饥饿。应该说这 是一个大不敬的念头。饥饿的年代,饥肠辘辘,面容枯槁,只想怎么多沾点油荤,吃餐饱饭,怎么到今天日子 好过了,反而怀念起饥饿来了呢?苦难岁月只有离得越远越好,比如造反派抄家,你总不去怀念吧?比如当黑 七类狗崽子,你总不去怀念吧?但饥饿似乎不同,当你饱食终日,当你每天到菜市场去却不知该买什么菜好时 ,你就不由得会想起那撩过米汤的柴火饭,想起那择得嫩嫩的本地的蕻菜苔子,再放点干辣椒,炒得油光发亮 ,会想起在生产队出工时撑着锄头把扯起颈梗等送饭来那种喉咙眼里伸得出手来的煎熬。那种粗茶淡饭吃起来 的感觉是今天任何海鲜鱼翅席都比不了的。 先父当年下放靖县,他在世时常回忆一餐美味。那是有一次他翻山走了几十里路到另一个公社去看望一位 同样下放的老同志,先父体质本来孱弱,因饥饿,到那老同志住处时,人已快虚脱了。那位老同志临时没有准 备,找了半天,只在抽屉里扫出两把陈年的黄豆,用盐水煮了,两人竟吃得齿颊留香。 人的愿望是最实际的,总只想解决眼下最迫切的问题。旧社会的长工想的是年关地主老财能不能发几个工 钱,知青插队想的是只要能回城哪怕扫马路也是美差。法捷耶夫写的《毁灭》中有一个被俘的白匪军官,因实 在困倦,临被枪毙时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他美美睡上一觉。由此看来饥饿还是可以怀念的,或者说,饥饿本 身是一种罪恶,但饥饿时那种感觉却是一种精神的美味。 但这种怀念似乎又不独独是为了吃,似乎还为了一种逝去的氛围和温馨。窗外北风呼啸,一家人围炉向火 ,烤两只红薯、几块糍粑,所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那种闲适,今天似乎是难见到了;街坊邻里, 哪家有点好吃的,张家送一叠,李家赠一盘,那种和睦,现在也少有了;知青在生产队,捉了几条黄鳝,立刻 呼朋唤友,你出两毛,他拿五角,打几斤谷酒,一起喝个烂醉,那种豪爽,只怕也只能成为记忆了。因而说, 怀念饥饿又似乎是怀念一种情感、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真诚。今天挥霍公款的饕餮之徒不知有没有这种真诚。他 们在酒桌上也豪爽,他们买单也慷慨,但他们之间有太多交易,有太多心照不宣。他们剥海鲜喝鱼翅,脑满肠 肥,那种档次当然不是蕻菜苔子烤红薯可以同日而语的,但他们未必能尝到精神的美味,他们的内心其实恐怕 很悲凉。 如果说饥饿的感觉是因为今天物质太丰富,而人心又太浮躁,人们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去尝鲜,结果又无所 适从的话,如果说饮食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话,那么也不妨把这种感觉看成是今天文化厌食症的一种。今天的 文化何其多也!不说什么都可以装到文化这个筐里,就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化,比如电视剧,比如晚会,比如图 书,比如没日没夜的流行歌曲,其繁荣兴旺,都实在是前无古人。文化一多,好比美食城的菜单,让人眼花缭 乱,又不知就里,便不知如何选择。就说电视剧吧,每天晚上长长短短总有数十集,看了这部又想看那部,结 果只好拿着遥控器来回调频道,一直调到关灯睡觉,结果一部也没有看成。文化饥饿的年代可不是这样,为了 看一部《列宁在1918》,知青和社员们可以背着板凳跑上十几里地还像过节一样。繁荣总还是好的,总不能像 八个样板戏年代,一片荒芜,问题可能在于,这些繁荣的里面藏着太多的泡沫,兑了太多的白开水,因而显得 浮肿。人一浮肿,其实还是饥饿,像当年得了水肿病,要配白糖黄豆,单开小灶。 说来说去,可能还是人不能总生存在一种状态之中,饥肠辘辘也好,饱食终日也好,都会让人寻求它的负 面。这可能又应了《围城》里那句话,城外面的人要进来,城里面的人要出去。其实这也就是人生存的一种需 求吧。 |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10/9 16:32:09 -- 拜读白发渔樵仁兄的佳作,感触良多。真正的饥饿感我可能还没有真正体味过,但听我的父辈谈起过。 《飘》里的郝思嘉从战火离乱中回到陶乐,又饥又乏。安顿好刚生完孩子的媚兰利后想去找点吃的,但整个庄园却被北佬洗劫一空,思嘉尝到了从未有过的饥饿,她来到已经收获完的土地上,用手刨出几块白薯根,顾不上擦洗就一顿狼吞虎咽,昔日小姐的矜持荡然无存。就在这时,郝思嘉发出了她有生以来第一个誓言:以后决不能再挨饿,宁死也不能!著名影星费雯丽将这个片段表现的入木三分,那棵陶乐的大榕树和树下郝思嘉宣誓时的剪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应该是我对于饥饿最实感的印象了。 今天渔樵兄的文章又使我上了一课,谢谢了!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10/9 17:18:48 -- 这篇怀念饥饿是一篇很富哲理的关于精神饥饿和物质饥饿的诠释! 如今的人饥饿的是精神,并且是因物质的丰富而“饥饿”的,这种饥饿的悲哀,更甚于我们当年物质匮乏时饥饿的感觉!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10/9 21:26:48 -- 有次在北京,有个同学说了句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就是: 饥饿的感觉真好!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0/9 22:39:17 -- 以下是引用乡音在2007-10-9 17:18:48的发言: 这篇怀念饥饿是一篇很富哲理的关于精神饥饿和物质饥饿的诠释! 如今的人饥饿的是精神,并且是因物质的丰富而“饥饿”的,这种饥饿的悲哀,更甚于我们当年物质饥饿时的感觉! 这辈子经历两次饥饿,一是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因饥饿得水肿病。敬爱的母亲,用无助的泪水,用清瘦与母爱,把饥饿装在怀里,多少次的晕倒,为的是不苛坏我兄弟姊妹,磊落成中国妇女的坚强脊梁,让我心有余掉落下多少酸涩的泪滴。那寒冬腊月,母亲在微弱灯火下,把我哥穿不得的衣服改给我穿,从母亲一针一线的缝补中,游离出多少清贫。从母亲挖回的菜根中,那难咽的苦涩,让我本来就单瘦的身体倍感饥饿。可母亲对我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长大是座山。”母亲啊,就因这句话。于是,刻苦学习,梦想塑造出一片蓝天,也让母亲享尽荣华清福。这样的梦几十年后得以实现,有点晚了,父母没有享受儿子多少年的富已是高龄,但有一点,她的儿子至今依然藏着母亲节俭的性格。 第二次饥饿在乡下当农夫,拜读白发渔樵兄的文章,我才明白,为什么16岁下乡一餐能吃一斤米,一个月的口粮10天就没有了,不是我的肚皮大,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的胃成了伪君子,没有任何油水的胃,无论你怎么撑也不感觉肚子是饱的,同时也经历过为了看一部《列宁在1918》,我们知青和社员跑上十多里山路,真像过节似的,在山道田埂长长的松明火把和人影。那场电影我记得很清楚,战争期间,物资短缺,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代表政府去乡下征粮前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安慰饿得半死的妻子时,坚定地告诉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从此,这一句经典的台词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而今,正如乡音姐说:“如今的人饥饿的是精神,并且是因物质的丰富而“饥饿”的,这种饥饿的悲哀,更甚于我们当年物质匮乏饥饿时的感觉!”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10/10 17:53:53 -- 以下是引用乡音在2007-10-9 17:18:48的发言: 这篇怀念饥饿是一篇很富哲理的关于精神饥饿和物质饥饿的诠释! 如今的人饥饿的是精神,并且是因物质的丰富而“饥饿”的,这种饥饿的悲哀,更甚于我们当年物质饥饿时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