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我也说打柴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1842)

--  作者:松子
--  发布时间:2007/9/29 16:17:25

--  [原创]我也说打柴

   70年冬天,我随生产队派出的打柴队伍到汉寿境内的一座湖山上砍芦苇。

    湖山四面是水,雨季时这海坺不过十多米而面积却不小的小山是整个淹没在一望无际的湖水里的。湖水退去后,被滋润了近半年的山土成了芦苇生长的沃土。冬季来临的时候,高达十几米的苇丛密不透风,覆盖了整个山。山林管理部门便请人砍下这些即成熟了又干燥了的芦苇,送到造纸厂去。对于被请来的沿湖生产队来说,来这儿砍芦苇也挺合算:工钱按天算,还可以将造纸厂不收的次一点的芦苇带回去,这种只能做柴烧的芦苇就叫“芦柴”,因而这派工就叫“打柴”。

    我们一到山上就忙着砌屋,其实也就是搭个窝棚。所用的材料只有一样,就是遍山取之不尽的芦苇。工艺也简单,先在地上挖出两排洞来,再一抱抱地砍来芦苇将大头插进挖好的洞里。砍芦苇有点像割稻子,不过,是砍,动作幅度要大的多。五、六米高的芦苇砍下后,留下三四寸的芦苇茬子,如果不小心踩在上面,脚板都可能戳穿,但如果先用脚拂倒再踏过去则无事。将插好的两排芦苇的顶端捆束起来,这样一个棚子的支架就出来了,再在上面铺搭芦苇,就这样一砍一插一扎一搭,一个简易的住处就诞生了。    



--  作者:松子
--  发布时间:2007/10/3 16:44:07

--  

   窝棚搭好后,天也渐渐暗了下来,大伙儿一块吃了晚饭,菜,就是一点青椒腌的辣椒罗卜,以及一盆棉油煮的罗卜丝,真个是:"三扒两嚼,鼓眼一吞",风卷残云一扫而光.饭后,一条暗红色的罗布手巾,一个木桶,这是生产队提供的外出赚劳务工资的公用品,就是这条毛巾和木桶,大家伙一个挨一个,你方洗罢我登场,哪管是脸是脚一通胡乱洗了.

   夜幕降临了,天黑沉沉的伸手不见五指,在这远离喧啸城市的泽国水乡,在这洞庭湖区的腹地,万簌俱寂.我,们沿着河边,在杨树旁点起了一堆篝火,随着辟叭作响的芦柴爆裂声,熊熊的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人们开始兴奋起耒:讲的讲鬼,谈的谈妖,还有婆娘伢崽等等,一统乱吹.被逼不过,我也讲了<<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智取威虎山"…….夜更深了,在这隆冬季节,河面上的寒风刀子般一阵阵吹来,背上凉嗖嗖的,真个是应了那句老话: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也不知聊到什么时侯了,队长说了句:散了吧!人群就一轰而散各自钻进了自己的被窝 ,很快,随着此起彼伏的鼾声,人人进入了自己的梦乡,而此时的我,却辗转反侧,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我想到年迈的父母,想到知青伙伴的离散,想到世事的艰难,不禁潸然泪下,一声叹息…….[待续] ‥


--  作者:麟姑儿
--  发布时间:2007/10/3 17:10:10

--  
快点写我还想看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10/4 11:39:29

--  

实景实情

栩栩如生

莫吊口味

快快续成


--  作者:松子
--  发布时间:2007/10/4 21:26:35

--  

   天亮了,冬日的阳光从厚重的云层中透射出来,潇潇洒洒铺在地上,远处的湖泊,波光粼粼,时不时听到几声"咹 咹"的雁叫声,那是越冬的候乌在欢快的觅食;近处的杨树林,柳条轻扬,虽已退尽绿色,在阳光照映下,倒也午姿婆娑;那一望无际的芦苇根根笔直,像挺立的战士,剑指天穹,在它的尖梢,雪白的芦花,随风起午,涮啦啦像乐队般奏起动听的交响曲……,啊!多么宁静、祥和的水乡.

‥  匆匆吃完早饭,我像其他社员一样收拾停当﹕一顶黄军帽端端正正戴在头上,一件染成学生蓝的军衣套在小棉袄上,脚穿一双家制的圆口布鞋,再套上一双草鞋,腰间系上一条长头帕,别着一把毛镰刀.十几人在芦苇前一字排开,各人负责一段,站好架势,我弯腰曲背,左臂搂住一窝芦苇,右手

紧握毛镰内刀,在离根部几寸之处下刀,嚓嚓嚓,十几根芦苇就被齐齐割断,沿着断口,还时不时冒出一点点红色的芦汁来,然后双臂搂住芦苇轻轻地将它们放倒在地.渐渐地我们割到了苇场深处,队长安排休息,我就地坐下,喘着粗气,抽出头帕擦擦汗,只见满身芦屑,身上的衣服也被抽出了几许轻纱.稍停,在海伢子的指点下,我又学起芦苇打捆来:选出十多根粗壮的芦苇来,用毛镰刀从头部开始轻轻一剖,在用脚一踩,芦苇就变成芦篾,用芦篾套住堆成水桶般粗的芦苇头部,围上两匝,双手一勒,脚再使上点劲,松散的芦苇就被捆紧了.为防散架,每捆芦苇中部也扎上了芦篾.

    时近晌午,饥肠辘辘,我们一人一担往回赶,突然,我见走在前面的民兵排长撂下身上的扁担狂跑,心知大事不好,我也丢下担子跑起下来,一拐弯,只见搭在杨树旁的窝棚冒起了浓烟,"起火了",我扭回头扯起喉咙喊起来,大伙儿立刻纷纷赶来,本队的、邻队的、林场的,一下来了几十人,一拨人冲进窝棚抢出棉被衣服等物,大部份人抢割出一条几米宽的隔火带,加上老天有眼,刮的东南风向河边吹去,虽然窝棚倾刻间灰飞烟灭,但一望无际的芦苇场保住了![待续]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10/5 0:01:49

--  

莫吊口味

快快续成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10/5 10:29:20

--  
    松子大哥,写得真好!继续啊!
--  作者:松子
--  发布时间:2007/10/7 21:51:27

--  

   大火终于熄灭了,大伙累得都趴在地上,像条被晒干的鱼,一动都不动.待喘过气来,一清点,才发觉事情不妙:除几床棉被及少数衣物外,其余东西都被焚之一炬,我母亲托人搭来的一双新解放鞋也被烧了.人人疲惫的脸上写满了沮丧,还好,一锅饭还在,只是全部变成了锅巴饭,草草吃了饭,填补了饥饿的肚子,人们又马不停蹄动手再搭起了一个简陋的窝棚.

   天很快黑了下来,老天爷又变脸了,北风一阵紧似一阵,间或有些雪粒子砸了下来,大家两人共一铺全都钻进了被窝筒.稍稍暧和过来,又恢复了乐趣,刚伢子调侃道:"松伢子,就是你昨晚讲的故事,什么满堂红、满堂光,这不就烧光了?″话音刚落,大伙就哄堂大笑起来.楞毛伢子面带愧色地说:"都怪我,今天烧饭没注意,引燃了芦苇棚,我想扑灭都没搞得赢---".由于一天太累我倒头就睡下,不久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醒来,感到头部凉嗖嗖的,罩在头上的衣服硬邦邦的,原来是雪粒子钻进了窝棚,还好雪并不大,但气温却很低.经商定,队长带部份人搭班船回去,民兵排长带几人装船芦柴回去,我自告奋勇随船回队.

    这是一只当地人俗称的"猪婆子"船,大大的肚子,船头高高翘起,舵手在船尾操舵,没有动力,全靠风帆和撑竿来航行,迂到逆风或水浅处,有时还得靠人背纤前行.

    载满芦柴的船启航后,静静地在没有航标的河、湖、汊、港中航行,沿途景色虽然依旧很美,但心境不佳,我总是提不起神来.此时,爱民伢子朝我笑了笑,说:"今天是华伢子娶堂客的好日子,我给你打个哑谜怎样?"没等我答话,他就说:"世上什么东西变得最快?"我挠挠头作沉思状,实际上脑子一片空白.见我不答,他就自己解谜:"秧变禾最快,姑娘变嫂子最快!"跟着他又出一题:"何解娘屋里做女肚子空瘪瘪,婆家做媳妇肚子鼓隆隆?"望着他那笑得眼睛一条缝,张嘴露出的两口大金牙,我更加茫然,其余伙计全都前俯后仰大笑起来,弄得我莫名其妙,也傻傻地笑将起来.

    在调笑声中,在天刚擦黑之时,船到岸了,早己迎候在此的一堆人,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家每户按分配的数量担回了自己的芦柴,我到芦苇场打柴的经历也就结束了.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很值得留恋的啊!

                                 <完>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10/8 8:37:51

--  

     终于等来了松哥这个打柴故事的结局,好看!一场大火烧掉了那个用芦苇搭成的窝棚,但那一砍一插一扎一搭的工艺我明白,这火还烧掉了大伙靠看芦柴挣点外快的梦想,但人们在灾难到来时奋勇自救,将损失降低到最少的努力以及险情过后又开始逗趣的乐观还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什么样的坎都不能真正影响生活的继续,“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就是我看完这个故事的感受,也是我通过下放得到的生存经验,感谢松哥,更感谢生活。

  松子哥哥,你的笔头功夫了得啊,叙事、写景、抒情都可圈可点呢,以后多多指教哦!


--  作者:岸边客
--  发布时间:2007/10/8 10:09:26

--  
好文章,经得读,耐得看!
--  作者:桃子
--  发布时间:2007/10/8 11:40:50

--  
    谢谢大家对松子的鼓励,他还会继续努力,望知友们多多指教.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10/8 12:00:14

--  
以下是引用桃子在2007-10-8 11:40:50的发言:
    谢谢大家对松子的鼓励,他还会继续努力,望知友们多多指教.

    桃子姐姐,松哥不会谢么?你这贤内助又到湖知网给夫君当小秘么,还是要故意夫唱妇随欠别个罗?哈哈哈,事无巨细,都有太太打理,松子哥哥,你福气也太大了吧?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0/8 12:22:14

--  
   当年松子打柴,饱尝地道的湖区边民生活,文章犹如一个乡村知名作家古华的风格。知青已经融入当年现实的艰苦,回味无穷。《新华字典》中写到: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和湖边湿润的山坡。茎中空,可造纸、编席等,根茎可入药。在湘北洞庭一带的水边、渠边、路边,长满了芦苇草,以前没有正眼看过它,总想把它从自己的视线里清除掉。人们把它比作“墙头草”,风吹两面倒。人们还有一句关于芦苇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下乡的地方虽说是丘陵地带,村前的河沟每年谷雨过后,那矮小的芦苇草越长越大,越长越绿。它不但用它的弱小身躯抵挡着狂风,而且用它那特有的生命之绿吸纳着风沙。每当在酷暑季节田边劳作累了、饿了,我就躲进芦苇丛中偷闲,这样生产队长看不到我,还可以为我们遮阳美美的睡上一觉梦回娘的身边。
    每当我开着火车往返于河渠地带,都会发现铁路养路工们用干燥的芦苇的身躯围成的网络状屏障。主要是为了防风固土,抵抗暴雨侵蚀铁路,保证来往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没有亲眼见过芦苇草造纸和编成席子,但我见过水库边上的人们把一捆一捆的芦苇拉回家经过加工编成帘子或者链子,围院子或者拉出去卖。
    芦苇被人们砍掉、挖掉、割掉、烧掉,牛羊们吃掉的,都是他们有形的躯体,正如松子所叙:“五、六米高的芦苇砍下后,留下三四寸的芦苇茬子.....,”但砍不掉、挖不掉、割不掉、烧不掉的是他们无形的生命、精神和灵魂,待到来年开春时,春风吹又生。我想象中芦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喜马拉雅山,顽强的生命力可以改变它所处的地貌,无论什么恶劣的气候环境都可以让它深深扎下根而生生不息。芦苇的生命力无人能比,唯有能够与芦苇媲美的非当年知青莫属!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7/10/8 14:57:17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又到芦花漫天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雄鸡报晓
--  发布时间:2007/10/8 15:03:09

--  

松子兄:

   拜读你的文章倍感亲切,曾经在洞庭湖滨插过队的知青,不是每一个人都进过芦山打过芦柴,但凡有过这种经历的,恐怕就会永远固结这段回忆。我曾三次进入位于南洞庭湖的湿地漉湖,这里在1960年代以前,原曾是原始自然生态区,各类物种繁衍生息的天堂。1960年代以后,国家、地方还有军队在此圈地建芦苇场,发展造纸产业。2002年被确定为国际湿地生态保护区,现正在被开发成旅游胜地。我第一次进漉湖是在1968年,为此曾写下“汔湖打柴”一文回忆。第二次是1970年,计划着写一篇“汔湖放牛”。第三次是1984年,那是因为整顿湖区社会治安的行动,准备的回忆文章是“受伤的芦苇”。

    松子兄的文章平实极富纪实性,把我带回40年前,将身站到了那片荒原上,远望天低云重枯黄肃杀,近看灰褐色的土地板结砖裂,破苇叶碎芦杆一片狼藉,细看密密麻麻的芦苇茬上一律残留着刀锋斜劈的伤痕,这是一场大屠戮过后的凄绝。风萧萧兮,残存的苇叶犹如纸钱漫天纷飞,祭奠末世亡灵;孓遗的芦苇颤抖摇曳,泣诉生死情殇。

    能与松子兄分享一段生命历程的回忆,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谢谢松子兄。

雄鸡报晓上


--  作者:村里人
--  发布时间:2007/10/8 15:14:04

--  
好文章!!好图片
--  作者:湘琴缘
--  发布时间:2007/10/9 21:38:44

--  
松子好文章,经得读,耐得看!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7/10/10 11:47:45

--  
欣赏松子的好文章,也欣赏夜深人静的跟贴和美图."芦苇的生命力无人能比,唯有能够与芦苇媲美的非当年知青莫属!" 这话我们知青爱听.谢谢松子和夜深人静.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10/10 17:33:21

--  
    一篇“汔湖打柴”,一篇“我也说打柴”,两只好笔头!致敬了!
--  作者:湘雨
--  发布时间:2007/11/6 18:46:29

--  

       写得好,拜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