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设计在我心中的知青雕塑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5521) |
-- 作者:疾封 -- 发布时间:2007/8/7 23:44:40 -- [原创]设计在我心中的知青雕塑 设计在我心中的知青雕塑
1968年底老三届学生下放农村转变成知青身份,应该是他们思想转折点。当时,对于“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多数知青的认识是盲目的无奈的。既然“最高指示”都要去,还有什么可说的?假如你成分不好就更不要说了。出身红的和黑的黄的都去,你去我去他也去,也许还有了一种平等的快感。特别是处在十六岁花季(用这个词真有点奢侈)的知青,早就厌弃了令人窒息的学校,沉闷的家庭,向往独立生活的新天地。他们哪知政治的险恶,哪懂苦难是回什么事。你去我去他也去,去了,也许还有过一窝蜂的快感。“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这一去,有人就一脚深深踏进了无尽的苦难。这一去,众多知青就陷进了生活的艰难竭蹶之中。这一去,除了个别知青,最后的选择只能是“胜利大逃亡”。因此,知青落脚到乡村的土地之后才开始独立思考并拷问自己,才在政治上真正成熟起来。在广阔天地他们才不约而同地脚踏黄土,仰望苍天,上下求索。知青一代和上下几代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对国家对民生有过更多更切身的思考和体验。知青确确实实称得上是“思考的一代”人。
|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7/8/7 23:53:10 -- 很用心的设计。有独到之处。建议参考。 |
-- 作者:乐闲 -- 发布时间:2007/8/8 16:06:30 -- 很赞同疾封的观点,知青是个沉重的话题,知青雕塑最难的是创意。 |
-- 作者:师嫣 -- 发布时间:2007/8/8 19:05:14 -- 好 |
-- 作者:落霞孤鹜 -- 发布时间:2007/8/10 2:14:40 -- 热情欢迎疾封朋友加盟网站论坛、热情参与讨论,感谢你对知青朋友们所共同关注的雕塑设计倾注的热情、提出的宝贵意见!反复拜读你客观、中肯而精辟的阐述和你的设计创意,感觉确有一番独特的见解。你所注重和强调的对于知青内在心灵活动的挖掘、刻画,以及如何将这些内化于心的深沉的东西提炼和凝固在雕塑作品中,传达给受众,个人感觉似一道灵光在心中闪现,说到了点子上,看来,你绝不会不懂雕塑,而是深谙其道深得其妙。 知青这一代人所遭遇和承受的种种,贯穿在一个漫长的过程,虽有共性,却因社会背景以及各人的际遇命运的异同而延伸出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用升华出的某种“精神”来简单阐释“知青”,很可能出现偏颇,这也是疾封朋友给我带来的启发,纠正了我原先在心中持有的“挑战艰辛、承受重荷、渴求知识”的创意定位。 疾封友,相信你的这些思考文字和艺术构思,能为雕塑大师们提供一份很好的参考。你以及前面所有参与话题的朋友,大家这种以真诚的热情和冷静的理性坦陈自己的意见,将有助于大家翘首以待的知青雕塑的完美推出! 期待疾封友多多发表高见! 我原先曾提出过的构思建议在有一点上和疾封吻合,就是三人各朝不同的方向,这也是旨在有意传达某种思考,且用我在十年前写的《走出迷茫的梦境》中的一段“尾声”来作说明吧: 尾声: 回首往事,我们不能回避那段严峻的历史: 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 不幸遇上了一场文化浩劫! 像正在灌浆的稻谷遭到冰雹的摧残, 像尚未成熟的桃李遇上飓风的扫荡。 在“改天换地”的战斗中, 我们为科学文化知识的贫乏而苦恼; 社会动荡的旋风和封闭保守的绳索, 更使我们在广阔天地里迷失了路途,找不到方向。 这步履艰难的青春历程啊! 和我们祖国母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变奏成一支低回而又高亢的歌, 经久不息地萦绕在我们的心上! |
-- 作者:珊妹 -- 发布时间:2007/8/10 8:37:33 -- 好文!说出了我们心里想说的话. |
-- 作者:广林 -- 发布时间:2007/8/15 12:51:46 -- 很不错的文章。但我斗胆猜测,雕塑最后不可能搞成作者心中的那种迷茫的仰望苍天式。因为这座雕塑不是放在美术馆,而是放在知青广场。政府同意你修广场,会同意立个“非x”意味的雕塑吗?还有,知青中的精英必然要考虑政府和主流文化的感受,而精英是建广场的主要捐助者。 |
-- 作者:布谷催春 -- 发布时间:2007/8/15 17:25:57 -- 将知青之歌.歌词立于铜像之下,很有必要,告诫下一代.曾经父辈们走过的足迹。 |
-- 作者:疾封 -- 发布时间:2007/8/24 21:55:17 -- “设计在我心中的知青雕塑”展出了半个月,有270多位网友来参观,七位网友留言。我曾在网上查阅留言者发表过的言论,试图从这些评价的语句后找到审美认同的语境。 一位朋友参观后说:当年有位爱笑的女生,走到哪笑到哪,银铃般的笑声连我邻居都感叹,将来这姑娘一定幸福。后来她下农村,在那儿留下了。前年我们回华容看见了她,梳着巴巴头,站在农村妇女中,饱经沧桑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我险些没认出她。 听到这些,我凝望自己心中那尊女知青雕塑,眼中滚着泪花。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农村的知青同学是一群被遗忘的个体。你们父母可能去世,你们已被城市割离。如果你回城,就去看看知青雕塑吧,那尊雕塑上应该有你的回忆和寄托。于是我想原来设计女知青拿着的家信,应该把家信贴在紧闭的嘴上,眼睛深情地望着远方……那就是当年的你,那就是还在农村继续过着日子的你,那就是把一生献给广阔天地的你。 另一位朋友参观后问我:那个准备回城的知青为什么没有一丝笑呀?我接待读书通知时就笑了。 是的,知青能离开农村肯定都是高兴的,但那种高兴是短暂的。回望人生,我们失去的是最美的青春年华。整整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在此打了折,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大于我们一时的满足。 也有朋友参观后说:那个仰望苍天上下求索的男知青应该代表的是王百明这样的人。 是的,这个名单可以排得很长很长。他代表知青中一直为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追寻真理的人;代表着为知青整体思想的提升不断探求付出辛劳的人。很多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你自己。 |
-- 作者:象子 -- 发布时间:2007/9/3 10:21:35 -- 以下是引用没有忘记在2007-8-7 23:53:10的发言: 很用心的设计。有独到之处。建议参考。 请疾封君再献良策! |
-- 作者:峭壁松 -- 发布时间:2007/9/3 17:46:01 -- 疾封君冷静独到的思维和创意,说到了实处,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感谢疾封君的深刻创意。 |
-- 作者:疾封 -- 发布时间:2007/9/4 23:12:46 -- 象子君:谢谢你的看重。今天的城市雕塑已经从封闭形式走向开放形式,水平高的设计者已经注意到雕塑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如果你是知青雕塑的倡导者或主持人,真是责任重大。说“重大”,不是说把雕塑立起来(立起难在土地和资金)。我说的是“重”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大”在为大多数市民精神认同。我并不懂具体雕塑技艺,是个“只说不做”的人。在知青茶座毕竟只能从宏观叙事立场说说而已,因此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开一个专题研讨会。正如你说的知青情节,如果需要,作为一位老知青,我愿意说说具体想法,为知青雕塑的建设效绵薄之力。我曾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有过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于并不了解知青雕塑占地和资金等具体的操作情况,我的想法可能不切实际。但我总认为,如果整体策划成功,参与知青雕塑建设的各方定位准确,配合默契,知青雕塑一定可以成为长沙市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知青的精神家园思想寄托之地。我相信你和倡导此事的知青精英应该完全有这个自信。并认为以知青网为核心的知青网友完全可能在一个成功的知青雕塑策划方案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谢谢没有忘记、乐闲、师嫣、落霞孤鹜、珊妹、广林、布谷催春、象子、峭壁松的鼓励和溢美之词—— 这是你们对 初落“网”者的搀扶, 在茫茫人海中 心灵网线经纬交叉后的 视觉认同。 我不由自主站在 “设计在我心中的雕塑”前 寻找你们的身影, 眼前幻化出 无数历经沧桑却依然纯情的面容。 |
-- 作者:灵灵仙子 -- 发布时间:2007/9/5 0:44:56 -- “疾风知劲草”,看来疾封是经历过“疾风”的,才知道草的感受。我也不同意雕塑搞成抽象的图案,这样后人无法理解。现在20多岁的人中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知青”。我们应该怎样让后人读懂这些雕塑? |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7/9/5 9:39:32 -- 疾封朋友的设计创意道出了我们许多老知青的心声。虽然估计是不会实现的,至少我们这一代人看不到了,但还是要感谢疾封,你设计的这座雕塑会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5 9:45:18 -- 我想---“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9/5 10:43:37 -- 疾封先生深谙雕塑语言,就知青雕塑作了精彩演讲。 相比之下,我认为疾封君设计的知青雕塑最能真实地反映知青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截取一个知青生活的特殊断面和三人背靠背的处理我特别赞赏。记得当年只要有一个“插友”离去,无论走的、留的都无法不将复杂的心情流露在外。正因为心情不尽相同,对今后的路究竟该怎样走也各有各的难处和选择,所以三人背靠背既是情理中的事,也的确是当年这种场面的真实再现,同时也显示了知青的特点--在茫然中思考,思考再多仍旧是无奈的茫然。
|
-- 作者:草根思者 -- 发布时间:2007/9/8 14:06:17 -- 疾封知友的设想很有见地。 “思考的一代”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沉默的大多数” 都是很好的思路。 我提供一条形式设计上的思路,知青雕塑不一定要一组主体的高大雕塑,所谓无主题音乐之谓也。记得国外的某个公园里,一个人体被设计为头、手、足从草地的不同地方露出来,结果效果相当强烈,且特有个性。 知青群雕是否可将身姿放下来,在一片不太平的山坡上,有大树、有石头作衬景,塑几组知青生活、学习、工作的群雕,身量稍大于原型。 以上是一个雕塑外行的建议,以俟夫愿意虚心集思广益者参考矣。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9/8 21:04:07 -- 友情复:(疾封)[原创]设计在我心中的知青雕塑 有见地 请师为主 |
-- 作者:布谷催春 -- 发布时间:2007/9/18 23:46:27 -- 大家对雕塑都很关心,是否搞得成功,想听到象子朋友的声音。 |
-- 作者:吉祥如意 -- 发布时间:2007/9/28 10:16:39 -- 正像灵灵仙子说的,我生在80后,长在新社会,也是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不看此帖,就算建立了所谓的知青雕像,我也是一个只知道"知青"二字,不理解那段历史和岁月的人.更谈不上有情感上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