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俄罗斯情结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4337)

--  作者:白发渔樵
--  发布时间:2007/7/27 18:28:21

--  俄罗斯情结

俄罗斯情结

*

    常和友人聚会,大概因我有意无意间不太合时宜的一些流露,友人们笑我是个前苏联迷,说我知道的外国就是前苏联,会唱的歌曲都是前苏联歌曲。我不否认,并很愉快地接受这一调侃。须略加解释的是,如果我有一种这样的情结,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俄罗斯情结。


    其实何止我一人独有这种情结,上世纪中叶出生的一代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这种情结,因为他们都受到太多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以我们这些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除了民族文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主要就是俄罗斯文化。我们还在上小学时就开始读《金鱼和渔夫的故事》,上中学后,会为一篇《海燕》而激情澎湃。慢慢地,我们会看莱蒙托夫,会看法捷耶夫,然后又偷偷学着唱《红莓花儿开》和《山楂树》。而我们熟悉马克·吐温和德莱赛,会唱《苏珊娜》和《老人河》,则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俄罗斯文化的浸润有她特定的历史原因,凡过来人想都知道。即使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种浸润也没有因两国关系的破裂而干涸,即使到文革荒唐年代,知青们仍然把残破的《复活》和《狄康卡近乡夜话》带到知青茅屋的煤油灯下,或孤独一人坐在田埂上唱那首忧郁的《田野静悄悄》。那个年代距今天虽然似乎很遥远了,但她已经融进了你的血液之中,或者说你的骨骼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她铸造,你如何能释怀?

    于是我们一班同龄人仍然常相邀在一起,或到小巷深处一幢民宅里伴着一台古旧的钢琴,或到郊外寻一块青青草地,去哼吟那温馨的回忆。歌本大家都带着,但无须翻它。无论哪首歌,只要有人带头唱出几个音符,大家就立刻轻声应和。曲谱也许不那么准确,但不要紧;也许整段的歌词都不记得了,也无所谓。不是说有残缺的美吗?唱完歌,我们或许还会谈论一下俄罗斯的文学和电影,当然,也许还涉及一下乌克兰,比如说舍甫琴科。他会问,还记得〈船长与大尉〉吗?你会说,那本〈罗亭〉你至今还未还我;她会提醒你,你在农村曾把那〈木木〉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女同学听,听得她们潸然泪下,她会窃笑,揭发你曾是当年〈叶尔绍夫兄弟〉里的阿尔连采夫。然后又有人提起了邦达尔丘克,那是因为〈奥塞罗〉和〈一个人的遭遇〉,你会补上一句还有斯特里仁诺夫和贝丝特里斯卡娅,因为你忘不了〈牛虻〉和〈上尉的女儿〉,忘不了〈静静的顿河〉。夜已深沉或斜阳西下,大家都安静下来,任思绪轻盈飞翔,飞过俄罗斯茫茫大草原,飞过白桦林,飞到伏尔加河畔。


    年逾六十之人,因一段共同的人生经历,把一段异域的文化珍藏于心,挥之不去,是一种情感的积淀,或许还是一种带些许伤感的怀旧。还请谅解。确实,那个年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像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传承自己的文化一样,俄罗斯文化今天一定仍在闪烁着她的光芒,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上世纪后来的几十年里,这种光芒要透过太厚重的云雾才能射到我们身边,以至于有些若明若暗。今天再唱俄罗斯歌曲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有了太多的快男和超女,但我们还会唱下去。我们会努力进入今天这个时代,但我们不会忘却过去的那个年代。


--  作者:落霞孤鹜
--  发布时间:2007/7/27 23:45:31

--  

    非常欣喜地看到白发渔樵老兄在我们的家园里发上了第一篇大作!欢迎你!酷爱音乐、特别是酷爱俄罗斯音乐的渔樵老兄!欢迎你!心性旷达、博闻广见、快乐随和的渔樵兄!

    朋友们,渔樵仁兄可是很多知青朋友都熟识的老朋友,在这里他谈到了自己的俄罗斯情结,殊不知,他更是一位知青情结特别浓的老三届知青朋友,今后我们的活动有渔樵兄参与,必定会增添更多的快乐。。。

    我也是特别喜爱俄罗斯歌曲,俄罗斯广袤的大地和悲壮的历史,赋予俄罗斯歌曲那种独树一帜的深沉气质,唱着它会激荡你的心灵,引起心灵共振。。。


--  作者:落霞孤鹜
--  发布时间:2007/7/27 23:58:47

--  

    下面是白发渔樵兄与金色池塘知青朋友们快乐歌唱时,我悄悄录下的一段,虽不是他最酷爱的俄罗斯歌曲,但欣赏着这些经典的外国歌曲,感受着他们的快乐情绪,也能让人深深沉醉。。。

美国民歌:牧场上的家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7/7/28 0:33:04

--  
是的。我也有俄罗斯情结。我爱俄罗斯音乐,我喜欢俄罗斯文学。
--  作者:落霞孤鹜
--  发布时间:2007/7/28 1:25:41

--  

嘿嘿,刚刚找到了去年夏天录制的金色池塘的蛙们唱的苏俄歌曲,其中就有白发渔樵的歌声,他们自己全都还没听到过呢。。。


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曲



--  作者:落霞孤鹜
--  发布时间:2007/7/28 1:55:03

--  

黑龙江的波涛



--  作者:新燕地毯
--  发布时间:2007/7/28 7:36:20

--  

有人说:俄罗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结合得最完美的文化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7/28 9:53:31

--  

    年逾六十之人,因一段共同的人生经历,把一段异域的文化珍藏于心,挥之不去,是一种情感的积淀,或许还是一种带些许伤感的怀旧。

    渔樵兄说的对极.别说在老之将至的现在,即使在我们相当年轻,生活应向我们绽开笑脸的时候,俄罗斯歌曲中那种或浓或淡的忧郁总是那么熨帖着我们年轻的爱美的心,抑或忧郁本身就是美的?在乡下,田畴耕道上,地头菜畦里,山坡大树下,落日余辉中,衣裳褴褛,表情茫然的知青,很自然的就可以把心中无所归依的惆怅寄予在俄罗斯歌曲的哼唱中.......


--  作者:洞庭客
--  发布时间:2007/7/28 10:02:09

--  

  好一个“白发渔樵”!终于把你盼来了。

     你那些老练、厚重又不乏幽默、诙谐的文章,经常引起我们争相拜读、赞叹不已。现在你来到了“湖南知青”网站,回到了属于你、我;属于所有知青朋友的共同家园,以后可在这里看到你更多的佳作,真使我们这些早就喜爱你的文章的朋友们高兴极了!相信在这里会有更广阔的场所任你激扬文字,会有更众多的读者喜爱你的挥毫之作——因为你本来就是“知青”中的一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7/28 13:36:55

--  

渔樵兄可是挑起了一个好话题啊,市场很大呀!

知青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我们是喝着那个品牌的墨水长大的,无疑,苏联/俄罗斯,是我们心底一种默默的情结。

我爱旧俄文化和旧俄文化人: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托尔斯泰、契合夫、杜波罗留波夫。。。

也爱苏联文化:小时候迷恋苏联反特侦察故事、战争故事,大些以后就喜欢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肖罗霍夫、伊沙科夫斯基。最后这位部队诗人伊沙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好诗好歌,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红莓花儿开》、《喀秋莎》。

呵呵,有一本苏联小说《店门大开》不知有谁还记得么?





--  作者:云中牛
--  发布时间:2007/7/28 22:55:36

--  

    一篇《俄罗斯情结》,让“白发渔樵”兄终于浮出水面,也拖出了在湖知网久未谋面的洞庭兄;更有落霞妹妹,把蛙友们的歌声也传上来了。

    我似乎又看到了小涟塘主在击打节拍,真切地听到了蛙友们那熟悉快乐的歌声,让身处异乡的我,兴奋得简直要手舞足蹈了。

   “白发渔樵”兄--左兄?莽兄?……?管他是谁,反正知道是我无时不在思念的蛙友浮出了《老人河》,在《红莓花儿开》的季节,乘着《邮递马车》,回到了我们《牧场上的家》。见到了久别的《苏珊娜》和《莎里楠蒂》,蛙友们聚集在《山楂树》下,望着《半个月亮爬上来》,轻声哼唱起《田野静悄悄》……,仿佛又回到了梦一般的年轻时代。


--  作者:大漠孤烟
--  发布时间:2007/7/29 8:57:01

--  
俄罗斯情结,换言之,也就是我们知青的情结.正如白发渔樵所言:这种浸润也没有因两国关系的破裂而干涸,即使到文革荒唐年代,知青们仍然把残破的《复活》和《狄康卡近乡夜话》带到知青茅屋的煤油灯下,或孤独一人坐在田埂上唱那首忧郁的《田野静悄悄》。那个年代距今天虽然似乎很遥远了,但她已经融进了你的血液之中,或者说你的骨骼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她铸造,你如何能释怀?
--  作者:知青姐姐
--  发布时间:2007/7/29 12:09:40

--  

白发渔樵的文章写到我们的心里

前天我在汨罗发的帖子 ,今天在此重发,算是呼应.

索儿仁尼琴是俄罗斯作家,一生的信条是不相信、不害怕、不原谅、不撒谎他始终保持一个独立知识分子中正不倚的立场。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的良心。1990年他拒绝苏联当局为[古拉格群岛]一书向他颁奖,因为他无法接受把奖颁发给一本数百万人用鲜血写就的书的事实;1998年又拒绝了叶利钦向他颁发奖项,他的回应是:无法接受一个给俄罗斯带来苦难的政府所颁发的荣誉。

最近,他接受采访说出以下一番话,很有见地:“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观点也在逐渐改变和完善,但我一直相信,我的所言所行,从未违背自己的良心。”“我逐渐认识到个事实,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对现代政客来说,公开的忏悔都是难以接受的选择。”

“我们不应该把过去的罪责归于某个领导人或政治体制,但我们必须明确,只有发自肺腑的自省和宽容,才能为整个民族疗伤。换个角度说,外部的指责和声讨是毫无益处的。”

我们这一代学子,年轻时学过9年俄语(尽管现在都还回去了)受苏俄文化的影响太深,仍免不了回关注俄罗斯的现状,我对俄罗斯民族仍有信心,因为这个民族曾孕育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还有克里姆林宫、冬宫、夏宫等了不起的建筑、还有独一无二的天鹅湖等……

多想亲眼见识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