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德格三日(2)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2939)

--  作者:师嫣
--  发布时间:2007/7/13 1:05:26

--  [原创]德格三日(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7月12  雨转晴  德格—马尼干戈

  一夜小雨到清晨停了,推开窗一看,云层全跌落在更庆镇的山岗上,整个县城云遮雾嶂的,穿城而过的色曲流水声更大了。这让我心中有一丝隐忧:我们该不会在云雾中翻越雀儿山吧?

  旅游局小刘局长来招呼我们吃早饭,他说,不用担心,七月雨季的高原,很少整天阴雨连绵,通常是夜雨日晴。想想也对,一途中,在丹巴、八美、甘孜等都是夜里下雨,白天途中却艳阳高照,还从没在途中遭遇过大雨。看来,仅凭“雨季”两字想当然,是要误事的。甘孜有民谣说: “七八九,正好走”,与临行前所谓“老驴”提出过雨季难以成行的告诫相映成趣,哈哈!

  当然,我们还不急于上路。在德格,更庆寺、还有著名的德格印经院不能不去,也许,就因为被称为“吉祥聚慧禅院”的德格印经院对各派经典兼收并蓄,才成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另两处是布达拉宫、拉卜楞寺),边远的德格才因此成为西藏文化中心之一。那么,德格印经院无疑有藏文化博物馆的参观价值。

  有小刘局长带路,两台车一前一后驶过印经院,看到像赶集似的转寺人群,大伙儿已按捺不住了。但车没停,一鼓作气闯到更庆寺,一看不过10分钟,寺门才刚刚打开呢!

  清晨,空无一人的更庆寺连一个喇嘛都没见着。门厅里是高大得有些夸张的大转经筒,让穿大红外套的丫走到转经筒下去推,她那模样很像在一只大木桶下的女老鼠——即米奇的女友米妮。她弓着身子推,转经筒却纹丝不动。哈哈,拍下两幅也上前推,原来大转经筒还有四个木把手,和丫一起推,转经筒终于嘎嘎地响着动起来。走进大殿里,感觉夸张还在继续:十来条五彩缤纷的巨大彩缎经幢,差不多有近二十米长,从三、四层楼高的经堂楼顶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使铺着几百个黄、红布坐垫的大经堂,看过去确有“丛林”之感。“丛林”中也藏有好几面彩色旋纹的大经鼓等法器,但仍旧空无一人。空洞洞的寂静中,偶尔飘来几缕不知何处发出的声响,那种带着恐惧感的宗教神秘一下子就逼了过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更庆寺原为宁玛派寺院,藏语意为“宏大”。至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向巴彭措改宗为萨迦派并扩建,命名为伦珠顶寺,俗称更庆寺,意为大寺庙。它也是德格土司的家庙。我们看到的是劫后重建的更庆寺,曾和它一起消失的还有德格土司的官署。  

  我们没有在更庆寺待多久,原打算寻路上寺院屋顶,去看资料上所说的德格民居群落。但找不到上楼顶的路,也就罢了。走出寺院,沿着那道白塔群和转塔人的风景线,走向德格印经院。

  建于1729年这座古老的印经院,却不像重建但冷落的更庆寺。从寺前广场上看,院落一般的质朴外观,并没有显出丝毫老态龙钟,而且,成百上千转寺的人群络绎不绝,显露出勃勃生机。转寺的人流中,除了一些老妇人照例摇着转经筒喃喃低语外,还有不少中青年的男人和女人,男人甚至穿着西服,女人则通常是美丽的藏式裙袍。他们很快地走着,说笑着,更像是围着德格印经院在为健身而散步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走到这个广场上,我手持的中焦镜头就没有放下,凡能入画的人物、场景只管往里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端着它走进德格印经院大门,走上二楼再放进华丽的门厅,拍下放满古老木刻经版的库架,就这样,一直走到人声鼎沸的印经大厅。

  这个大厅敞开了一壁,构建成回廊以便于采光,完全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虽然仍没有见到一位喇嘛,但年轻的工匠们正“成双成对”地在说说笑笑中忙碌。“成双成对”是说两人一组,印版斜放在操作凳上,一个骑坐凳上,飞快地拈起长方形的纸条往印版上一盖,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一推而过,嗤一声揭起纸来;另一个就往雕刻上飞快地抹墨,如此捉对厮杀般地重复。手没停,嘴也没停,使枯躁的印经有了一种你追我赶的情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爬上那放置经版大柜前的木梯,在逆光下俯瞰拍摄这生动的场景。突然发现,有一位赤裸上身的年轻工匠,随着印经时身躯的起伏,背上有光泽一闪一闪的。又爬下来,绕过去一看,呵呵,原来是他把一颗绿松石挂缀撩到了脊背上。我拿起一张印好的经文细看,字迹清晰悦目,且那纸也不是普通的黄裱纸。就问他,他停下来,抬头擦去汗水,告诉我,这纸是一种叫“阿交如交”的富纤维、带毒性的草根皮特制的。吸水性、柔韧性都很强,而且还防虫蛀鼠啮,久藏不坏。那墨也不是普通的墨汁,而是选用上等烟墨再掺入粘性药材佛手参、松香等制成。我不好意思再打扰他们,只待在一旁,为他们拍下了一幅动感特写。

  其实,我还想问的是,这种人工一复一盖一抹地印,一天两人能印多少呢?从资料上得知,德格印经院所印的经文是很贵的。乾隆年间,一套墨印藏文《大藏经》价值80两银子,朱砂印的值160两,金水印的要值1600两呢!至于为什么要沿用唐代盛行的刻版印刷工艺,而连宋代的活字排版都不用?我很自信自已的判断——那倒不是因为德格边远闭塞缺乏交流,而像二牛抬杠犁耕那样保存古老,而是,所印刷的是藏传佛教之经典,不能允许改动一字,要的就是这种几百年,上千年原封不动的原版藏经。想到这儿,我突然省起了木质经版的珍贵。溜到藏版大木柜前,偷偷抽出沉沉的一块,细细端详那我一字不识的古老刻版来。拿着红枫木块,凑到鼻子前一闻,还带酥油香味。听说是用水煮过,再用酥油和药物浸泡过了的。且为防错漏,这雕版每天只允许刻一寸版画,一本像《丹珠尔》那样的经书动辙有两三百卷,不说刻,就是写,恐怕也得写好多年吧?经版就得六万多块,又要刻多少年呢?而这样的刻版,在这里有近30万块之巨,难怪德格印经院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

  也许我在这儿待得太久,谢老、神通、浅草都不见了,连一直在身边的丫也没了人影。赶紧放好雕版去找。找到三楼,像是一个库房里有人说话。推门进去,原来他们都在这儿呐!还见到德格印经院第一个喇嘛,他正拿着一方黄绸,对谢老解说着什么。

  我凑过去拿起一块,借着小窗微弱地光线一看,原来不是经文,而是一方用朱砂印的佛像。喇嘛说,40元一方,可买回作过纪念。神夫人买了,我呢,却赶紧溜了。不是我不需要纪念品,我烦购物,我需要的是那种真正有意义的旅行纪念!

  在这儿,终于找到楼梯间爬到了屋顶上。屋顶上的铜质大经简在铅灰色天空下闪闪发光,云流正在快速地向西翻越山岭。寺后确有一片藏家木楼,并没有那些大惊小怪的菜驴们吹的那么壮观。很陡的小巷石阶上有一位藏族大嫂背着什么走下来,用镜头一凝,倒是一幅极好的风情画。

   溜到大门外,丫、浅草都出来了,躲在车上偷拍广场上转寺的人群呢!而谢老还在寺内。反正要等,我也拍!可拍了几幅,谢老在小刘局长陪同下,乐呵呵地出来了。一瞅天开始放晴了,得赶紧走。想蓝天白云下翻雀儿山,还真得快马加鞭赶路了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师嫣
--  发布时间:2007/7/13 1:16:11

--  

                    二

  早已迫不及待的丰田一下子就窜出德格县城更庆镇,驶进了一个很美的峡谷。

  峡谷两边山不高,但紧束着谷中的森林草地,清澈见底的色曲扭动着调皮的身躯,一路浪花地奔流着。而公路就紧贴着色曲在谷中弯来弯去。虽没有金沙江大峡谷的雄浑,但却清秀得迷人。不知为什么在网上从没有人提起过?眼见得一缕阳光冲破云层,像剑光一般劈进峡中,让色曲一河的浪花飞珠溅玉似的透亮,我几次又想叫停了。但小陈司机显然也是想趁天好时翻越雀儿山,把车开得飞快。我只好作罢。

  这个峡谷大约有10公里吧?出了峡,视野开阔起来,色曲和森林仍不弃不舍地追着我们,远方已露出高大的蓝色山脊,车就在这山间的草甸上向远山奔去。

  走了约一个多小时,丰田4500开始昂头爬山。雀儿山的西坡是枞树、冷杉林间的高山牧场,挂着铃铛的耗牛在山坡草地上嗅着花儿吃草,原木砌成的小木屋冒着白色的坎烟,很有几分阿尔卑斯山的风貌。也许是贪恋山麓的风光,谢老领航的三菱吉普又没影了,用对讲呼叫也是白搭,只好等。暖暖的阳光下,清新的空气中飘着一种说不清的芬芳,平息着心中想尽快登高一览的躁动。

  山脚下,灰色的三菱吉普终于冒头了。两台车开始爬山。公路上,无处不在的微面,甚至摩托车也都在腆着脸在爬雀儿山,似惹得越野车发了牛气,推上加力档直向上窜,不多时,己爬到半山。窗外,已经可以俯瞰脚下的林带草地上弯弯的小溪,路边又出现了彩绘的六字真言。一声叫停,大伙儿都下车爬上乱石堆去留影。兴致最高的是丫,她戴着从道孚夜市花了10元钱和不少侃价口舌弄来的皮质牛仔帽,神气活现地站到山石下,乐呵呵地让我们留下她那不知天高地厚的“江湖形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再往前开,就到了“老虎口”。其实,这老虎口也就是乱石滚落的塌方区,有两块巨石像门户一样卡在公路两边。这一带,山上的植被己基本消失,只有石缝里还有一堆堆娇艳的花儿。放眼望去,视野里的山形变得嵯峨峥嵘,明显地可以看出山头寸草不生的雪线,但没有积雪。可以想象,老虎口的凶险当在冬春两季,冬之坚冰、春之融雪,对这被滚石砸得坑坑洼洼的路段,绝对是要命的。而夏季只要不下大雨,并不显得特别艰险。

   再往前开,就到了“老虎口”。其实,这老虎口也就是乱石滚落的塌方区,有两块巨石像门户一样卡在公路两边。这一带,山上的植被己基本消失,只有石缝里还有一堆堆娇艳的花儿。放眼望去,视野里的山形变得嵯峨峥嵘,明显地可以看出山头寸草不生的雪线,但没有积雪。可以想象,老虎口的凶险当在冬春两季,冬之坚冰、春之融雪,对这被滚石砸得坑坑洼洼的路段,绝对是要命的。而夏季只要不下大雨,并不显得特别艰险。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车上,小刘局长的话题从去年一台金杯车从这儿冲下山去,转移到雀儿山顶的英雄道班。

  雀儿山,藏语称“绒麦俄扎”,意即山鹰飞不过的山峰,主峰海拔6168米。这条16公里长的翻山公路,是西藏和川西北高原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担负雀儿山养护的五道班,驻地海拔4889米,是三千里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一个道班。

  在这里的养路工中,有一个叫陈德华的领头人,这是一个全国闻名遐迩的“雪山养路工”、全国劳动模范。在这之前,我是不知道这个人物的,不用再细说他的事迹就很明白,在缺氧、缺水、缺菜、缺柴、缺电、几乎什么都缺;冰冻期长达六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16度,最低气温在零下40多度的大山中,养路长达20多年,无疑是在用生命去换来一条好路。从驶过山坡上道班那简易平房时,所有过往汽车的喇叭长鸣,就可以知道司机们对他们有着怎样的敬意。

  车开到道班前的山坡上停下,那排小屋关着门,看不到一个雪山养路工的身影。手头的SUUNTO表己跳出4900米的字样,走到不远的山崖边也开始喘气。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只相当于海平面的50%,肺活量要增加一倍的负担才能满足生命对氧的需要,但是崖边石块中的点地梅,却怒放着一大团一大团红色、玫瑰色、紫色的娇嫩的花朵。我一边构图拍摄,一边看着那排小屋,在这个没有白雪的季节里,这也许是唯一能开放在他们身边,标记生命色彩的花儿了。

  丫叫着冷,山风也吹得我有点发颤,大伙儿都跑回车上。两台车也按响了喇叭,驶过道班,跃上高高的雀儿山垭口。

  山口经幡飘处,矗立着一块标志牌,赫然写着“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此处海拔5050米”的字样。车又停下来,窜下车的是一群穿上了厚厚羽绒服的家伙。他们以满山赤裸的碎石为背景,在这块标志牌前拍照留影。我想起了我曾走过的川藏线上的米拉山口和色齐拉山口,不是都号称海拔5000米吗?但是,与雀儿山比肩,我能明显的感觉高度的落差:在米拉山口我的呼息似顺畅些,海拔也许接近5000米;而尚存植被,开放着高山蓝玲花和绿绒蒿的色齐拉山口,是绝不会有5000米的。雀儿山的“第一”,不是杜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信步走在天路上,山那边,是更加苍茫无际的群山,斜斜的公路像一条细线从脚下穿过层层山梁绕上来。云层压顶处,雪山开始出现。虽然只是山脊山凹的残雪模样,却显得洁白厚实,为几乎完全赤裸的雀儿山添上了一线晶莹的妩媚。

  显然,雀儿山东坡的气势更大。视野中没有丁点绿色,只有山岩褚红色的基调,一层层退到天际,才有一种镶了白边的淡淡的蓝。这些山峰中,哪一座是主峰呢?

  不经意间,一辆摩托吼叫着从山下窜上来,闪过身边时,才看见包得严严实实的红黑脸膛上亮出一双调皮的眼神,酷得没法了!若这家伙不是骑一辆摩托,而是骑一匹马冲上来,那才真的酷呆了。无论如何,我还是把他抢入了镜头。

  山口上,我们逗留了20分钟,然后下山。山迥路转,雀儿山是越来越高。也许是角度变了,感觉是身后的雪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待走到地势平坦起来的山湾里,一排雪峰则完全亮出了它俏丽的身影。

  赶紧停车跳下,这是不是主峰啊?架上500mm的长焦望过去,雪峰立刻变得几乎触手可及,连峰下冰坡雪崩划出的印迹、冰川拱起的巨石、崖下透蓝的冰柱全都历历在目。

  我一声长啸大叫起来,浅草也大叫着,谢老是“哦哟、哦哟”地说不出连贯的话来,丫则傻傻地笑着。所有的镜头都推到了最长焦距,一齐瞄准了那金字塔形雄伟的冰雪尖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再没有比此刻更妖娆的雪山了!它一会儿拉了一条薄薄的轻云像捧着一条哈达,一会儿又把阳光作淡彩抹在脸上,蓝天衬得那峰峦更加晶莹洁白,美得让人怦然心跳。当然,雀儿山的雪峰不止这一座,只是它更显高挑而己。与我曾见过的珠峰、洛子峰、慕士塔格等著名雪山相比较,这座冰峰山体没有那么庞大,雪坡没有那么耀眼,但灵秀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不知在这儿拍了多久,车往前开,仍是停停走走。山谷是越来越开阔,谷地里有了绿色,有了奔流的小溪。抬头一望,车窗外一条冰川从山缝里挂下来,冰舌推出的黑色碛石堆里,又一条小溪直扑向山下的草地。待车开出山谷,明媚的阳光下,远方莽莽青山托起又一条巨大的冰川,山脚下一大片湛蓝在前方迎接我们。啊,“玉隆拉错”,这个被叫着“倾心湖”的新路海,终于出现在眼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师嫣
--  发布时间:2007/7/13 1:23:22

--  

  新路海这个名字,如同亚丁、央迈勇、仙乃日一样,实在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在驴坛及几乎所有网站的驴行论坛中,这是出现频数最高的名词之一,领受着无以复加的溢美之词。在那些洋洋洒洒的网文中,我分明读出了行旅者们那种艰难到达后“倾心”的自豪和得意——瞧!我到了德格新路海了也!呵呵!

  我得承认,师嫣枉为行者大侠,是个后来者。但我毕竟来了,而且是在一个阳光燦斓的午后,没有罩上任何朦胧的面纱,新路海静静地躺在雪山密林的怀抱中,一览无余地显露出她那梦幻般的温柔。看来,说格萨尔的妃子珠牡留恋这里的美丽景色,把心沉到了湖里的传说是可信的,因为几乎所有看过她一眼的驴友,也或多或少地把心留在了这个美丽的冰川湖中。

  我没有让车过分逼近,我不想立刻扑到湖边,只想先远远地看一看她。下车瞅了一眼SUUNTO,海拔为4040米,与雀儿山山口落差为一千米

  公路一侧是两条一蓝一黄的小河,好像正急忙向湖水奔去,一座白塔守护在湖岸上。另一侧则是一个青草萋萋的山坡,若登上去,从尽可能攀上的高度俯瞰那边湛蓝,我也许能看到水中雪山冰川的倒影。于是,我挎上两只镜头,拎着相机走过公路边石刻彩绘的玛尼石,开始了以海拔4000米为起点的徒步攀援。

  很奇怪,体力早不如从前的我,并没有气喘如牛地登山。也许是因为频频驻足回首去望脚下的画境,我很轻松地攀上了差不多200多米的高度。山坡上的草甸很厚实,踏上去很有弹性,但没有羊群和牧人,只有几块同样彩绘着六字真言的巨石。我爬上一块石头平台,高高地迎风站立其上,来收揽新路海那风情万种的大境界。

  呆呆地望了几分钟,我并没有举起相机。

  我发现,蓝梦一样的湖水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变幻着。她时而一平如镜,水中清晰地亮出雪山、森林和冰川;时而山风过处,又把那一切搅成一块多彩的调色板。最令人沉醉的是,湖中风儿吹皱处,几条长长的彩带印向水面,缭绕在水中洁白的云朵雪山之间。而湖岸的一片新绿中,最美的则是那座秀丽的白塔,她把自己的身影完全衬托在湖水里,成为山水之间最醒目的视觉亮点。那两条小河已汇成一条,原来蓝色的小河是从湖中溢出,而另一条黄的则显然是才奔下冰川,一蓝一黄的流水并不交融,保持着个性的色彩,也像一条彩带飘到远方的小石桥、白帐篷那边去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天空蓝得纤尘不染,空气澄清、透明,阳光使白塔、湖水、森林、冰川、雪山和飘云呈现出辽远纵深的空间感,使我有了一种凌空而去的强烈冲动。我也不楞着了。想了想,先换上广角收下全景,再换上长焦推出,去扫描那冰川、湖水和白塔。我爬下那石头开始横切,在草坡上变换着视角忘情地拍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待我终于扔下相机,又爬上那块巨石平台上去抽烟的时候,才发现丫、浅草、神通及夫人,连谢老也都爬上来了。一小时前还裹着大红羽绒衣的丫,这会儿居然是穿着短袖T恤,气喘嘘嘘地撅着嘴出现在我身边。我知是埋怨我没等她,赶紧把她放入画中狂拍,而大伙儿已顾不上埋怨,全都有些傻了。他们很快在山坡上散开,选点拍摄起来。待我打算下山,又喊住了我,选一块稍平坦的地方,为大伙拍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留影。

  下山之后,车开到那座小石桥边。原来那儿才是新路海的入口,要30元的门票。我、谢老和丫信步走了进去,而浅草和神通夫妇没有跟来。

  过桥之后,爬上一个开满黄色碎花的漫坡,走到巨大云杉林间的草地上,就能看到那一片闪着银光的蓝色湖水。草地上散落的巨石很多,无一例外地刻有彩绘的六字真言,还有一些砍伐后的巨大树桩。不知为什么,刚才爬山没点感觉,爬这个小坡却喘起来了。一屁股坐在那草丛中的裸石上,接着又半依着躺下来,望着湖水和湖岸那边巨大的冰川发呆。

  谢老早就走到湖边去了,丫拉我起来,跟着走到湖边。岸边的水中也有不少巨石,同样有镂刻彩绘。草地和银色沙滩上,还有一顶旅行帐篷。而那座白塔,挂满了经幡,全身沐浴在西斜的阳光里。

  我们沿着湖边的小坡走着,视野里的一切并没有山坡俯视那么俏丽、漂亮。但感觉湖上的蓝光一波一波地泛上来,把我们浸入其中。从这儿望雪山、冰川、对岸远方的林带,都蒙上了一层荧荧的蓝,蓝得确有一种梦幻般的不真实感,直想歪在那些斜斜的青石板上睡上一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待返程时,却有一个打马奔来的藏族汉子闯入这梦境中。他飞身跳下,径直走向丫。哦,原来,他找丫兜售他的首饰呢!

  斜斜的阳光下,两人一马的剪影浮动在雪山、圣湖和森林的大背景中,构成了一幅绝佳的风情画。画中的丫,戴着牛仔帽,把外套系在腰间,整个一个藏家小妞模样,仰头望那汉子时,很像一首“康定情歌”MTV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呵呵!

  走回桥边,阳光下的小河已是银光闪闪,使那桥像浮在一片光波之上。大伙儿才想起今儿还没吃午饭呢!回到车上,又翻出饼干、火腿肠什么的往嘴里塞。我却在想起一则网文:前方的马尼干戈,究竟有着怎样美味的牛肉面呢?而丰田4500正在317国道朝那儿飞奔,从白玉以来,它是慢慢悠悠憋了几天了。

  吉普车差不多以100公里的速度飞快地奔驰着,这条背靠着雀儿山的路又平又直,前方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越往前开,大山越退越远,又变成了一线苍蓝横陈天边。在大山峡谷中窜了三天的我们,同样感觉很爽,很解放。只是阳光没了,前方的云层越来越厚,开始低低地压向山头,这更显出辽远开阔的苍茫。

  远方山头上,又出现了一片红色的寺院,在蓝灰基调的天空下,极像一幅油画。想叫停车,又不忍中止它难得的撒开性子奔驰。一路上,画境迭出,己在频繁地切换。心中感觉到如此纵容这车实在损失太大,刚想叫停,那车得意地鸣着喇叭,已闯进一座小镇。啊!马尼干戈到了。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马尼干戈?

  小镇沿317国道铺开,以路为市,街区不超过200米。它的繁华,也许就显露路边停着的大大小小车辆上。大客大货就不去说它了,仅上百辆越野吉普,差不多够开一个汽车博览会。从老掉牙的丰田62、北京212,到牛气十足的巡洋舰,丰田、三菱、宝马甚至奔驰都有,若再添上一台悍马,也许就全齐了。一路上,我已发现,随着藏区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寺院活佛们的用车,几乎全是进口的越野名车。倒是驴们租来的越野车,还略显寒伧。

  街北最高的三层楼房是一家宾馆,虽然有小刘局长前去联系食宿,但他很快无奈地出来了。原来,德格县政府的一个会议在这儿召开,房间全客满了。难怪来了这一街的小车!只好再联系旁边的一家个体客栈。上二楼一看,由于停水,走道里气味很大。但却不能不住,扔下行囊,又上了三楼楼顶。往远方望去,从甘孜来的317国道穿过如画的原野,在东面拐了一个弯进入马尼干戈;而径直北去的灰白印迹,则是往石渠、玉树去的省道。明天我们要去的格萨尔王的故乡——阿须草原,就从这条路北上。小刘局长就是陪我们去那里的。

  晚餐就在客栈一楼,两餐作一餐吃,饭菜还是丰盛的。饭后大伙儿在街头溜达着散步,风很大,我穿的冲锋衣已不能御寒,开始寒颤,天空又飘落下细雨,我只好先回到房间。寒颤平复后,一摸额头,居然有点发烧了!

  马尼干戈大约海拔3600米,感冒可不是好玩儿的。后几天的行程穿越三江源地区,显然更艰难,海拔更高。我赶紧找药,浅草、神通和谢老都回来了,也关心地递过一大把药,我用水壶的水吞了下去——客栈还在停水,连喝的开水也没送来。不能洗澡,爬山弄得一身沾乎乎的,很难受。

  好不容易才弄来一桶热水,用瓢舀着润湿手巾,我轻轻地擦着身体,一股暖意热热地冲上心头。昏昏的脑际有些迷糊,仿佛还在那美得让人发晕的峰峦和湖边走着,什么时间沉入梦乡,我已经不知道了。

  窗外,马尼干戈的风声,在梦里响了一夜。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7/13 2:05:39

--  

这次有小刘局长带路,行程显得轻松惬意多了,而文章的趣味性、知识性似乎更强,读来亦显轻松。

对于我们来说,像这样的图片是难得一见的——

山口经幡飘处,矗立着一块标志牌,赫然写着“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此处海拔5050米”的字样。车又停下来,窜下车的是一群穿上了厚厚羽绒服的家伙。他们以满山赤裸的碎石为背景,在这块标志牌前拍照留影。我想起了我曾走过的川藏线上的米拉山口和色齐拉山口,不是都号称海拔5000米吗?但是,与雀儿山比肩,我能明显的感觉高度的落差:在米拉山口我的呼息似顺畅些,海拔也许接近5000米;而尚存植被,开放着高山蓝玲花和绿绒蒿的色齐拉山口,是绝不会有5000米的。雀儿山的“第一”,不是杜撰。




--  作者:湖边士
--  发布时间:2007/7/14 15:01:46

--  

巨大的转经筒、古老的藏经刻版,

彩绘的六字真言、英雄的养路班,

妖娆俏丽的雪峰、温柔梦幻的新路海、

酷呆了的摩托骑士、打马奔来的藏族汉子,

我仿佛跟着师嫣老师在继续神秘的高原旅行,太韵味了!


--  作者:行者无疆
--  发布时间:2007/7/14 19:09:57

--  
以下是引用湖边士在2007-7-14 15:01:46的发言:

巨大的转经筒、古老的藏经刻版,

彩绘的六字真言、英雄的养路班,

妖娆俏丽的雪峰、温柔梦幻的新路海、

酷呆了的摩托骑士、打马奔来的藏族汉子,

我仿佛跟着师嫣老师在继续神秘的高原旅行,太韵味了!

等着看7月13日的行程,心随图文走,情随日志游,网上跟你行无疆!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7/16 11:58:59

--  

   再没有比此刻更妖娆的雪山了!它一会儿拉了一条薄薄的轻云像捧着一条哈达,一会儿又把阳光作淡彩抹在脸上,蓝天衬得那峰峦更加晶莹洁白,美得让人怦然心跳。当然,雀儿山的雪峰不止这一座,只是它更显高挑而己。与我曾见过的珠峰、洛子峰、慕士塔格等著名雪山相比较,这座冰峰山体没有那么庞大,雪坡没有那么耀眼,但灵秀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什么叫真正的图文并茂?我这回叫见识了。什么叫信马由缰,任意驰骋?我这回也叫见识了。师嫣老师,易山不敢说下去了,恐贻笑大方呢。


--  作者:大漠孤烟
--  发布时间:2007/7/16 17:26:34

--  
师嫣才气横溢,每每下笔,便天马行空,人生积累,知识修养,交相融汇,古今中外,贯通一体.所写之文,皆佳品也.读了受益匪浅.实为知青中(何止知青)不可多得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