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孩子们中高考作文辅导三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25354)

--  作者:老土
--  发布时间:2007/4/23 15:56:29

--  孩子们中高考作文辅导三

中学生怎样阅读和欣赏

摘要:如何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并能有所收获呢?我认为不能囫囵吞枣,不能泛泛而读,要注意文章阅读的角度和方法,从中“悟”出一些东西。

关键词:角度   方法  精研作品

高考语文有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与欣赏,便是考学生的阅读能力。古人不是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吗?读书不仅仅是读文学书籍,也包括其它学科的书。阅读愈广泛,拥有的知识就越多。高考语文的阅读欣赏,就近几年的试题看来,一般是指文学作品的阅读。

读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文学欣赏活动。文学欣赏可以使我们得到某种情感的满足。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它表现为人对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对于一篇文学作品的欣赏,各人欣赏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其审美享受也就不同。当然,同学们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求得其审美享受,主要是希望能从中学到许多东西,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何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并能有所收获呢?我以为不能囫囵吞枣,不能泛泛而读,要注意文章阅读的角度和方法,从中“悟”出一些东西。

比如,从文章语言这一角度去阅读,我们便会发现,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语言的运用也就千姿百态。

就以一些少年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其喜爱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大师级大家的作品。究其原因,这固然是作品的题材为青少年们所熟悉。但我以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品的语言,与老一辈作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我读了一些少年作家的作品,便被这些作品的语言所吸引。这些作品的语言很有特色,不仅清晰,而且很有张力。

何谓张力?我想应该是,其语言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包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容量,从而扩大语言的容量,且诙谐、幽默成趣,有一种飞扬的青春味。我们来看例句:

1、古主任脸颊宽阔,下巴重重叠叠的。开学初,林晓旭曾在一篇作文里这样描述秃顶:中间是个溜冰场,周围是圈铁栏杆。大家都评价这形容精彩,并很快传播开来。于是古主任对他的头顶敏感起来,一见人,就不由自主地用小拇指捋捋那几根稀疏的头发,以“地方支援中央”(郁秀《花季·雨季》)。

2、老姜在我和女友自由恋爱的通道上设置重重关卡,围追堵截到我和女友放学出校门三公里内不敢走在马路同侧的程度(孙睿《草样年华》)。

3、梦中我又见了年少时候的顾小北、微微、闻婧、白松,看见我们高中的时候在学校耀武扬威的就是一帮子该死的子弟,我们在高中校园里横冲直撞流血流泪,梦里的阳光灿烂得一塌糊涂(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

4、小镇一共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那学校也争过一次光,前几届不知怎么地培养出两个理科尖子,获了全国的数学竞赛季亚军。消息传来,小镇沸腾得差点蒸发掉,学校领导的面子也顿时增大了好几倍(韩寒《三重门》)。

从①这段文字,我们看出,古主任的肖像是那种中年发福的肖像:头上谢顶,脸颊宽阔,下巴重重叠叠。如果就是那么描写,这当然也是一幅肖像画,却显得呆板而乏味。作者却用了俏皮的语言:“中间是个溜冰场,周围是圈铁栏杆。”尤为俏皮的是“以地方支援中央”,把古主任这人写活了,不仅写出了他的肖像,也写出了他的动作。这一精辟的比喻,充分发挥了描摹的作用,增加了语言的浮雕性,以俏皮、活泼的字眼,达到了描摹的逼真、传神。

第②句,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语言的夸张。“设置重重关卡”、“围追堵截”,这都是描写战争时的用语,作者却把它巧妙地用描写老师千方百计地劝阻中学生之间的早恋,这就显得夸张、幽默,把老师对学生早恋的高度关注这一十分严肃的事件,轻松、诙谐地表达出来,令人读后,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感到有些沉重。

第③段文字写“我”回忆中学那段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日子,在“校园里横冲直撞流血流泪”,“阳光灿烂得一塌糊涂”,这显然打破了过去那种规范用语,完全是凭着作者的感情流泻而出。尤其是“一塌糊涂”,这是个贬义词,这里却贬词褒用,使语言充满了生活情趣。

第④段文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独生子女”这一比喻是再准确不过了。“独生子女”原义是指独生小孩,用在这里,就非常幽默地表达了学校在这个小镇上的地位,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学校培养出了两个理科尖子,小镇“沸腾得差点蒸发掉”,既俏皮,又极为传神。“面子”一词原指脸面,脸面如何能增大好几倍?这显然是作者的幽默用语,把领导的那种自豪和得意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了。

生活中这些人和事,经少年作家们的特殊语言揭示出来,使读者居然有一种“原来是这样”“我怎么会没注意”的感觉。

显然,这些少年作家们,已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语言也当作文学创作中的对象之一,充分发挥语言在文学中的本体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把语言也纳入文学构思之中,当作一个创造对象并竭尽全力去充分挖掘语言表现的内在潜力。

又如,从文章的立意这一角度去阅读,我们便可从中学习人家是如何挖掘、提炼文章主题的。

我们来看2005年高考一位湖南考生的作文:

生如夏花

回眸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见远古的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雾,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奔跑的力量震裂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带领着人类走出了矗立的谷,万尺下的深渊,走出了文明之路。

侧视时,我看见那峥嵘岁月里,孙中山奔走于乱世镇静的脚步,那脚步曾停留在李鸿章的府衙,曾踏上过北上的火车,曾奔跑于起义的山冈之上。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势,终使他赶上了时代的浪尖,冲碎了千百年来不变的封建桎梏。

凝神望桥上车水马龙的过往,以卞之琳《断章》中的姿态,时而见到孩童背着于执着这样那样的器具快步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或者看到小商小贩背着行囊跑向欲走的公交车时的情状,亦或见到笑脸洋溢的成群的老人迎着朝阳一路小跑……

似乎谁都在跑,都在追赶着什么,那跑动时被风吹起的发丝,顺颊而下的汗珠,鞋上溅起的水花总是给人生命的蓬勃之气。

静思之,不觉置疑,那永远保持不变的奔跑状态从何而来?

是因为夸父对太阳的渴望吗?是孙中山对现实的不屈吗?是小孩对前途的希冀吗?还是那生活艰难所需,或是那不服老的心呢?

再思量,不禁顿觉,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个人都背着该负的重跋涉奔跑。奔跑即为生命的历程,而最重要的是,那些奔跑的姿势背后,是人们对生命不被磨灭的追求。

再回眸处,再侧视之,再凝神望,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征程中,我们奔跑着,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怀着独一无二的心情,追着太阳,追着浪潮,追着生命,追向心中的夏花灿烂处。

如夏花般,开得无比绚丽。

这篇考生的作文,写了从古至今人们各种各样的奔跑,但作者不是随心所欲写的,而是抓住了文章的“核”: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个人都背着该负的重跋涉奔跑。这便是作品的主题,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那么,作者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思想的形成:从这篇考生的作文来看,作者写了对夸父、孙中山的回想,写了对孩童以及小商小贩等人的奔跑的凝望,通过静思之、再思量,“不禁顿觉,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个人都背着该负的重跋涉奔跑”。这种认识便是作者的思想,也就形成了作品的主题。而这种思想是通过作者的“静思之”“再思量”而获得的。

由此,我们便可以知道,作者被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深深触动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并且从中发现了它的广泛的社会意义,觉察到了它的典型价值;或者从中找到了某些矛盾的症结,悟出了某些本质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在作者头脑中集结起来,明确起来,突出起来,使作者浮想联翩,激情澎湃,或者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于是一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就出来了。

二、思想的提炼:一篇文章的思想形成了,但并不是说明这篇文章的思想就很深刻了,它还有待于作者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不断的开掘和升华,使其达到应有的高度。这个继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就是思想提炼的过程。

这篇考生的作文,作者写到“静思之”、“再思量”处,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再回眸,再侧视,再凝神望,进一步继续开掘。于是,从人们的奔跑,作者便看到了“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看到了“人们对生命不被磨灭的追求”,“追着太阳,追着浪潮、追着生命”,追向心中如夏花般的灿烂、绚丽的理想。这一认识就又深化了一步,这在思想的提炼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飞跃。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条基本规律:一篇作品的思想对社会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必然规律揭示得愈深刻,其文学价值就愈高,也就愈能显示出作品的强大生命力。

总之,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必须广泛阅读,多读书。我们向别人的作品学习,需要精研作品,更要从作品的后面去看出人家是怎样作的那些功夫,这比一位文学教师给我们的益处大得多。现在,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来供我们学习,这正是我们值得庆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