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春颂---邓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25193) |
-- 作者:物理 -- 发布时间:2007/4/22 9:39:18 -- 春颂---邓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 科技日报的书《春颂---邓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http://www.stdaily.com/ 第五章重开高考之门 “那还来得及,把它追回来!” 1977年的中国并不风和日丽。 尽管“四人帮”的阴云已经散去,太阳的光芒开始洒向大地,但是浩劫之后的中国,如同刚刚被大火烧过的森林,破败、荒凉、混乱,甚至蛰伏着新的危机。 而且,“两个凡是”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人们心头。 很多人意识到,时下的局面只有那个“矮个子巨人”收拾得了。于是,在这些人的坚持下,7月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8月1日,有关负责人向邓小平汇报教育工作。他认真地听着,时而眉头紧蹙,时而若有所思。 他们谈到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难以平静。 他提议召开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听一线科教工作者的看法。 8月4日大清早,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33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院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从全国各地赶至人民大会堂。 他们互相问候,尽管彼此之间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他们毕竟一同度过了狂涛大浪,他们毕竟同病相怜——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曾有过相同的称谓:臭老九。 十几年前,他们中曾有人来过这里。这里依旧那样辉煌,只是世间已经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感慨,万千感慨啊! 有人喊:“小平同志来了!” 掌声,热烈的掌声。 三落三起的邓小平,虽年逾古稀,却健步生风。他带着沧桑之后的笑容,与大家握手问候。 大家不分尊卑围坐成一圈。邓小平说,他是“自告奋勇管科技和教育”的,“外行管内行,总得要学才行”。 方毅主持会议,鼓舞大家大胆说,不要有所顾忌。 他们当然要说。他们说到了知识分子的非人待遇和地位,说到了现在科研和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邓小平的听力已然不好,坐在身边的女儿邓楠一句一句为他重复着。他认真地听,时而点头,时而笔记,偶尔还插问一两句。 除了一天下午有重要安排,给大家放了半天假以外,接下来的几天,邓小平总是早晨八点半准时到,中午稍微休息一会儿,直到晚上华灯初放时离开。 他太想知道“四人帮”到底把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糟蹋成什么样子了,他知道实情只有一线的工作者最清楚,他更知道,其实他们早就需要他的倾听了。 会议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所顾虑,还没有抱定主意究竟要不要把想说的话全部说出来。此时,邓小平的行动让他们重温了已是十几年都不曾有过的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他们不再是“没有改造好的”,也不再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而是“知识分子”! 于是,他们郁积心头多年的话一下子喷涌而出。 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满含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根本没法安排大学应该学习的课程。 邓小平当即严厉又不无讽刺地批评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时为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的查全性说:“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好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原因之一是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招生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知识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几十万合格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说着,他激动地站了起来。 邓小平看着面前这位又瘦又高、戴着近视眼镜的年轻人,赞许地点点头。 查全性顾不上观察邓小平的表情,事实上,他顾不上观察任何人的表情。 他旁若无人地痛陈了现行招生制度的四个重大弊端:“第一,埋没了人才,大批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而某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了招生名额。第二,从阶级路线上看,现行招生制度卡了工农兵子弟。群众里流传着‘十七年上大学靠分,现在靠权’的说法,这样就有了第三个弊端——坏了社会风气。据我所知,今年的招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了。如果制度不改革,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就刹不住。第四,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们教与学的积极性。现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他稍稍停了一下,这才注意到邓小平正认真地看着他,那神情似乎在鼓励他:好!说下去。 他说,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邓小平点点头,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 大家早已对以推荐为主的招生方式忍无可忍。于是,数学家吴文俊、光学家王大珩、化学家汪猷等科学家接着查全性的话茬,建议国务院下大决心,对现行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 这个问题的确要命。往年这个时候,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早已发出,新生也该整装待发了。今年的高校招生工作虽说稍晚了一些,但招生工作会议已经结束,报告可能都送呈国务院了。 “来得及,最多晚一点。”在座的多位几乎异口同声。 “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邓小平略一沉吟,微微侧首,问坐在旁边的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你们教育部的那份报告送出去没有?” “上午刚送出去。” 邓小平作了一个坚决的手势说:“那还来得及,把它追回来!” 他接着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胆识! 全场的人静默无声,大家似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短暂的沉默之后,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 除了拼命鼓掌之外,他们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他们为自己高兴,为年轻人高兴,以至高兴得手足无措。 谁也没想到消息会传得如此之快。第二天,北京城的大小胡同里谈论的话题,不约而同地几乎全是和恢复高考有关。但是,毕竟是座谈会上的小范围谈话,还没有形成文件。因此,更多的人只是将其当作一种希冀而非事实。 新华社驻会记者找到查全性,开玩笑说:“查老师,知不知道你昨天扔了个重磅炸弹?” 查全性笑笑。 时年52岁的查全性,曾在苏联留过学,师从电化学创始人弗罗姆院士。但当时他并不很有名,只是武汉大学的副教授而已。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概是在8月2日,学校的一位领导对他说,北京要开一个会,得派一个人去,你去吧。他不知道是什么会,也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时间特别紧,他和当时的校长刘道玉乘一架小专机飞赴北京。 要说他在扔这个“炸弹”之前没有顾虑,那显然不实事求是。 2004年4月,我在武汉大学采访他时问他:“那时候,‘两个凡是’还有一定势力,你哪来那么大胆子?” 要知道,废弃高考是毛主席决定的,而当时的当权者又高扬着“两个凡是”的旗帜,这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就因为“两个凡是”的影响,恢复高考的决定在当年又差点落空。 查全性说:“会议开到第三天的时候,气氛已经相当宽松,大家什么情况都反映。”邓小平对这次会议的重视,也使他隐隐觉得,这个会就是要解决问题的。 在查全性看来,像邓小平这种身份的领导人,能够在开始和结束时各来一次就很不错了,顶多再讲几句话。但是邓小平当时的做法完全出乎查全性所料。 此前,他一直在等机会。这时的气氛让查全性意识到,如果说了,兴许会起一定作用,冒一点不是太大的风险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不说,连这种可能性都不会有。 他想起他的学生基础之差,想起自己的儿子已经当了2年工人和7年农民,整整盼望了9年,想起那么多年轻人被耽误,他觉得,再不说简直是罪过。 因此,他站起来讲话时,是“目空一切”的,甚至没有顾得上太在意邓小平的反应,只记得讲完时,赢得了邓小平的赞许,赢得了掌声。 当天下午散会后,邹承鲁找到查全性,两人深入地交流了一番。邹承鲁对查全性下午的言论深有同感。 8月7日一大早,牛谦钻出窑洞,像往常一样准备下地干活。 他高中毕业后,在晋北的山沟里已经当了两年多农民。 广播里,播音员突然在说高考的事。按照惯例,每年都那么招人,按理没什么好谈论的。忽然,他有了一种想法:是不是要高考了? 他又不能肯定,因为广播里没有这么说。他的预感再一次告诉他:这可能是真的。 后来,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些谈论高考的文章。 他赶紧找出早已落满灰尘的高中课本,从头学起。数理化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当年被强行划入“革命理论班”之后,这些东西就被扔在了一边。 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农场。 太阳刚刚从山顶上探出头,万道金辉斜洒下来,洒向橡胶林。 此时,刘伍明正背着胶桶、胶刀走向橡胶林,开始他两年来周而复始的劳动。 昨天,北京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 此时,在祖国各个角落,成千上万个知识青年同他们一样从睡梦中醒来,钻入煤窑,爬上山冈,走进田间…… 他们都是走着毛主席指出的光辉的“七·二一道路”,在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在那个时代,他们被迫扔下书本,从他们生长的大城市跑到黑龙江,跑到内蒙古,跑到西藏,跑到云南…… |
-- 作者:物理 -- 发布时间:2007/4/22 9:40:07 -- 高校招生走进了死胡同
查全性也许不知道,他的这番建议真是说到邓小平的心里去了。 这个会开了44天 因此,这次科教工作座谈会对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来说,还算得上有所收获。
|
-- 作者:物理 -- 发布时间:2007/4/22 9:40:39 -- 可以考大学了! 事情很快有了转机。 |
-- 作者:物理 -- 发布时间:2007/4/22 9:41:02 -- 500多万人涌进考场 消息也同样搅动了另外一部分人。 红宝书为考卷让路 最终参加这届高考的考生,据统计一共有570多万。 |
-- 作者:物理 -- 发布时间:2007/4/22 9:41:24 -- 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1978年春节前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