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转帖] 绿碧岭 秦汉雄关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24974)

--  作者:李姐
--  发布时间:2007/4/20 21:46:58

--  [转帖] 绿碧岭 秦汉雄关

    

转帖    作者   绿碧岭 之  秦汉雄关1——5
秦汉雄关 1
一:牛岗岭
湖南江永县的桃川和广西富川县的朝东接壤。此处的省界是一条高仅几十米,东西向长大约5公里的土岭(当地人称牛岗岭),岭的南坡属广西,岭的北坡属湖南。岭的东头和西头各有一个缺口,东缺口的北面是湖南的牛塘坪南面是广西的差山;西缺口的北面是湖南的石枧南面是广西的小水村,两个缺口相距3-4公里。这两个缺口便是桃川和朝东的百姓跨省赶圩的必经之路。
桃川的知青对牛岗岭可以说非常熟悉,他们每天只要睁开眼就可看到牛岗岭,他们很多人都在牛岗岭上干过活流过汗,他们每个人都曾经越过牛岗岭去赶过朝东闹子。
多年下来,他们也发现了牛岗岭一些很奇特的地方。
一是陡:牛岗岭坡很陡,而且接近岭脊的地方坡更陡,要攀援才能上行。
二是平:牛岗岭的岭脊是一条1米多宽的道路,岭脊道路从岭的东头一直连绵到岭的西头, 6-7里长的岭脊道路一路平直并无起伏和间断。如果从几里路外的石枧村看去,岭脊就像一条直线一样。
三是瘠:牛岗岭的土地非常贫瘠,以致杂草和灌木都不能生长,岭上除马尾松树外仅长着一些刺蓬和蕨草。
四是土:牛岗岭上全是土,江永的石头山到处都是而在牛岗岭上却根本找不到石头。记得当年在岭上砍草烧石灰,为了保持刀口的锋利,生产队还专门派人从岭下的河床里选了几块石头带到岭上来磨刀。
为什么会这样,谁也说不清楚。
几十年过去了,牛岗岭的地形和青春的脚印一起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中,牛岗岭的疑惑和蹉跎的岁月一起久久地留在了心底里。
今天牛岗岭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
牛岗岭是一段傍山而建的土筑古城墙!
牛岗岭是一道和万里长城同时建造的
秦汉雄关!


秦汉雄关
秦汉雄关

三:潇贺古道

秦将王翦灭楚,进驻零陵,便开始做南征百越的准备。王翦动用戍卒和民工四十多万人,历时两年,以二十万多人遗尸工地的代价开通了零陵—道县—江永—富川的道路。此道路道县—富川的走向是:道县双屋凉亭,经江永县回龙圩进入富川境内,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富川古城。

此道路北联潇水、湘江,南结贺江和西江,所以人们将之命名为“潇贺古道”。潇贺古道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紧密相连,成为楚粤交往的重要通道。

秦将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征西瓯岭南,其中一军(中路军)就是从潇贺古道挥戈而南下。

潇贺古道到汉以后扩展为“楚粤通衢”。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张“地形图”,这张2100前绘制的地图里,绘出了三条由长沙出发通往南粤的道路,其中一条,也就是正中间的一条就是“楚粤通衢”。

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楚粤通衢”被视为中原入南粤的重要路径,中原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经江永流入南粤,再经海上的丝绸之路流向世界。

“楚粤通衢”自公元前213年开通,到公元729年张九龄开凿赣粤梅岭驿道前的1000年间,是它的全盛时期,唐宋时代仍为“岭口要道”。

在如此著名的潇贺古道上寻找谢沐古关似乎是很合逻辑的事情,很多人甚至一开始便以为麦岭关就是谢沐古关。

确实,潇贺古道,麦岭关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秦汉,但麦岭关的地形地貌与对谢沐古关的描述相差甚远。进一步的寻找同时也发现在富川县城-麦岭-回龙圩-江永县城-道县,这一段潇贺古道上根本没有一处具有史料上说的有东西两个隘口的关城。

而且最重要的是潇贺古道,麦岭关在秦汉时期并不属于谢沐县而属于营浦县。不太可能冠上谢沐的名字。

那么谢沐关到底在哪里呢?




二:古谢沐关

江永(古称谢沐县)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战争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史称:秦平百越,汉定南越,大军都曾取道江永,并在江永设置了重要的关隘。“汉书”上就有“谢沐有关”的记载。谢沐关有东西两个隘口,隘口之间约有五公里长的墙垣连在一起,关内除设有千夫营外,还有骑讯,兵栈、粮库,防守非常严密。  

谢沐关作为古代的雄关,曾在历朝历代的军事防御、治安守卫等方面起到过巨大作用。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自四川出兵两湖击败梁帝肖铣,“由夷陵(今湖北武昌)抵富川度至桂州(桂林),驻师黄沙岭”,与梁军血战于谢沐关。

宋开保三年八月(公元970年9月),“潘美伐南汉,自道州进,次白象”,“进克富川”,谢沐关亦战之。

宋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追剿曹成,在谢沐关前宋军与曹成兵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岳飞破曹成”。

明末张献部将曹志建拥兵关上,更其名为“凤凰关”。

。。。。。。

谢沐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很多人对寻找古谢沐关的兴趣。

我们知道,江永县现在已经没有谢沐关这个地名了,那么谢沐关到底在哪里呢?古谢沐关是否还有遗址存在?

上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找寻着。

名关必在名道上,人们首先把寻找的注意力集中在江永著名的潇贺古道上。

   秦汉雄关

四:谢沐古道

在古道上寻找古关的思路是正确的。寻找谢沐关的失败是由于人们忽视了江永还有另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古道。

秦五十万大军五路出击百越并不是一帆风顺,马到成功的,沿潇贺古道进军的中路大军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潇贺古道在湖南零陵和道县之间必须翻越都庞岭,这条路就是在现代的交通条件下也绝非是一条坦途,如今司机们每次开车越岭,手心都要攥着一把汗,2000年前大军的粮草和后勤供给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因此大军只能步步为营,在古道上与对手相持了三年,主将尉屠睢在征战中中埋伏而战死。

秦的西路大军沿湘江河谷进入广西,大军逆江而上入广西兴安再入桂林。此路由于开凿灵渠,得河运之便由湘江经漓江入西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由于开渠工程浩大一时难以奏效。

西路大军于是派出一支精兵,由都庞岭和萌渚岭之间的峡口龙虎关进入江永,经粗石江,桃川,石枧,在小水越过牛岗岭经朝东进入富川,这是一条穿岭间谷地而不需越岭的道路,一路上道路虽然不算广阔,但沿途除牛岗岭外,其余皆一马平川,行军和粮草供给都十分便利,故进军神速。这支部队迂回到沿潇贺古道的中路大军的敌后,帮助中路大军迅速地消灭了扼守在潇贺古道上的敌军。两军在富川会师后中路大军获得了充足的粮草供给,然后入贺江再入西江,直逼广州,番禺,为秦平百越立下大功。

前112年秋,汉武帝为平息南越的叛乱再次兵分五路进攻南越。这次汉武帝派戈船将军经潇贺古道出零陵,派下濑将军经谢沐古道抵苍梧,两军再次在富川会师又一次重演了两路合击的故事。

由广西兴安--龙虎关—桃川—富川 ,这条道路在秦汉时期成为由西部入粤的极为重要的通道,牛岗岭关口则是这一通道的咽喉,在当时对南方的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于是秦在北方修筑万里长城的同时,在南方的牛岗岭用就地取材的黄土依山筑起了一道关墙,并在这里建立了正式的关防体制。  

而汉武帝在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决定设置谢沐县。谢沐县管辖这一通道经过的江永县夏层铺以西的粗石江,桃川,冷水铺,石枧一带。牛岗岭也在谢沐县的辖区之内。谢沐县的县治便设在现今夏层铺上甘棠村附近,离牛岗岭约3公里。

谢沐县是一个小县,从其设置的历史条件和过程来看,设县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行政上和军需上支持这一通道和牛岗岭关口。

于是,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从逻辑上得出推断“谢沐古道就是龙虎关—桃川—富川这条道路,谢沐关就是牛岗岭关。”

我们把现今牛岗岭的地形地貌和史料上对谢沐关的描述相比照,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惊人吻合之处。

史称:谢沐关有两个隘口,东隘口叫牛塘峡,是天然的隘口;西隘口叫小水峡,是在较低的山岭上人工修筑的夯土关墙,两个隘口之间约有五公里长的墙垣连在一起,

现今:牛岗岭有两个缺口,东缺口叫牛塘坪,西缺口叫小水,两缺口相距7-8里。

史称:到了明代,谢沐关被称为“雄关”,在关的东西隘口分设岩口营和白象营,驻兵拱卫。

现今:在距牛岗岭的东缺口牛塘坪1.5公里处有岩寺营村,距西缺口小水3公里处有上,下白象村。

不久前在牛岗岭的小水村缺口处更发现了古夯土关墙残垣的考古学的证据。

现存夯土关墙宽约5—6米,高1—3米,长约五公里。除了关墙存在之外,墙壕也依然相伴至今。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历史的推断,现实的地形地貌,和考古学的证据三个方面毫无疑义的得出一个结论:

牛岗岭就是当年战旗猎猎,号角争鸣,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古谢沐关!

秦汉雄关

五:古永明县

从今日江永县的版图可以看出:江永县以夏层铺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夏层铺以东的水都汇入永明河,流入潇水和湘江属长江水系。这一部分秦汉时属零陵郡的营浦县,拥有潇贺古道,麦岭关(现属广西)是中原,两湖入粤的重要通道。

夏层铺以西的水都汇入桃川河,流入漓水和西江属珠江水系。这一部分秦汉时属苍梧郡的谢沐县,拥有谢沐古道,谢沐关,是广西北部,贵州,四川入粤的重要通道。

秦汉时期对两条道,两座关的管理实行的是 “条条”管理,也就是说麦岭关归中路大军管辖,而谢沐关归西路大军管辖。

这种管理在两路大军进攻时是非常有效的,但南方平定以后这种管理对于镇守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由于这两座关的后方完全是相通的,一关不守则另一关必定后门大开,不战而破。在防守时必须相互依存,统一指挥。

于是隋文帝于开皇9年(589年),将原营浦县的潇贺古道,麦岭关部分(即今江永县夏层铺以东的部分)与原谢沐县的谢沐古道,谢沐关部分(即今江永县夏层铺以西的部分)合并而建永阳县。(后改为永明县)对这两条道路,两个关口进行“块块”管理。并修通了江永县城与桃川之间的大道,以加强这两个关口之间的调剂与支援。从此江永县的格局便基本形成。

两条路,两个关在战争时期是完全同等重要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交流日益扩大,古时的兵道就逐步变成了兵,商两用道。由于中原和两湖入粤的流量要远大于广西北部,贵州,四川入粤的流量,而且由于湘漓水道的进一步完善,西部入粤的物资走水路会更便捷一些,谢沐古道的作用便日益趋微,逐渐变成了一条地区性的小道。但是一旦遇到战争,谢沐关的重要性就会立即重新凸现出来,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历史记录上只留下了谢沐关,而没有留下谢沐古道的原因吧。

历史跨越了两千年,今天谢沐古道又恢复了生机,从广西恭城到桃川到朝东到富川的省级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地奔驰而过。

不知在车子经过小水这个湘桂两省的分界点时,车上的人能否多看一下眼前的这一条不起眼的牛岗岭,因为它就是垂名史册的谢沐关城,因为它是一座与万里长城同时建造的秦汉雄关。





六:后记

本文将龙虎关—桃川—朝东--富川这一条道路称为“谢沐古道”,并使用“谢沐古道”这一概念论证了“牛岗岭就是谢沐古关”这一论断,这在对江永的历史考证中是一个新的尝试。

更进一步的证实还有待考古的证据。

有了“谢沐古道”这一概念,就可以很顺畅地建立“两条路(潇贺古道,谢沐古道),两座关(麦岭关,谢沐关),两个地区(夏层铺以东的营浦县,夏层铺以西的谢沐县),合成一个江永”这样一个思路。就可以很顺畅地用来解释江永县历史上很多疑点。

前长沙市博物馆馆长,考古学专家黄纲正先生在考察完千年古村上甘棠后曾说过:“在桃川的南边,应该还有一些秦汉时期的东西”。黄先生的判断曾给本文的写作以极大的启迪。

本文在对潇贺古道和谢沐关的描述中采用了富川著名学者、专家王国政先生的论文中的一些描述。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