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 湘西民歌(二) 打 铁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23883)

--  作者:病牛
--  发布时间:2007/4/10 17:20:09

--  [原创] 湘西民歌(二) 打 铁

   湘西民歌  打   铁

  永顺 哈列湖 守牛阿公王应章演唱 病牛记录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铁。

毛铁打到正月正,正月十五好玩灯。

毛铁打到二月二,守牛伢儿吹笛笛儿。

毛铁打到三月三,地菜花儿配牡丹。

毛铁打到四月四,一个铜钱四个字。

毛铁打到五月五,扒烂龙船打破鼓。

毛铁打到六月六,六月天气好晒谷。

毛铁打到七月七,七岁伢儿自讨吃。

毛铁打到八月八,八十婆婆拣棉花。

毛铁打到九月九,光棍不离灶门口。

毛铁打到十月十,十字街头卖饼子。

毛铁打到十一月,关大门,落大雪。

毛铁打到十二月,杀猪宰羊庆大节。


--  作者:李姐
--  发布时间:2007/4/10 18:27:30

--  

这湘西民歌也象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好生耳熟?

谢谢!谢谢病牛朋友!


--  作者:病牛
--  发布时间:2007/4/11 7:16:54

--  
以下是引用李姐在2007-4-10 18:27:30的发言:

这湘西民歌也象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好生耳熟?

谢谢!谢谢病牛朋友!

    

   《打铁》作为儿歌流传甚广,我们儿时都会唱,但只知道开头几句,而我在永顺记录的就比较完整了。从内容和语气来看,保存了比较多的原生态。而友情周末介绍的《来凤民歌——打铁》视频,美则美矣,却明显已经经过了文艺人的加工,只能说是取材于民歌,不再是原滋原味了。


--  作者:病牛
--  发布时间:2007/4/11 9:11:53

--  
接着聊,这首民歌简直就是一幅民俗画。你看,从正月唱到十二月,闹花灯、儿童牧牛吹笛、扯地菜、赛龙舟、晒谷、拣棉花、过年,一幅一幅生活场景。这些平凡的生活内容入歌,只有民歌做得到,俗到极点就成了大雅。还有看牛娃、七岁的孤儿、八十婆婆、蹲在灶门口的单身汉,种种人物无一不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民歌能够听而不忘、不胫而走、家喻户晓、流传千古,其中自有其艺术魅力,这是许多作家努力追求的,更是时下的快餐文化所缺乏的。
--  作者:病牛
--  发布时间:2007/4/11 9:14:50

--  
    再罗嗦几句。这首民歌如果用普通话或者长沙话来读,有些句子似乎并不押韵,但是如果用湘西话来念就是很和谐的韵律了。例如:“毛铁打到二月二,守牛伢儿吹笛笛儿”,句末是卷舌音,儿和二同韵。又如“毛铁打到七月七,七岁伢儿自讨吃”,在湘西话里,吃就读qí。这大约和靖县的口音也差不多,我在靖县知青的文章里多次看到“齐饭”这个词。我以为其实这恰恰是保留了古音,古代的吃可能就是念qí,例如《水浒》中就经常有“吃酒去”,吃字写成口旁加一个契字。我在电脑上不知怎样打出这个字,但是在“全拼”输入法里,输入qi是可以查到“吃”这个字的,说明有这个读音。如何打出口旁加个契字的“吃”来,还望高人赐教。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4/11 10:37:00

--  有韵味
湘西凤凰一带的话很熟。我儿时朋友张圮是邻居,其父是我父亲单位老同事,湘西凤凰人。张圮母喊他送菜刀到井边剖鱼总是大声嚷,“毛毛,当(端,拿之意)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