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转帖][大湘西知青]关于湘西民歌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23872) |
-- 作者:病牛 -- 发布时间:2007/4/10 15:20:05 -- [转帖][大湘西知青]关于湘西民歌 关 于 湘 西 民 歌 看了朵朵转载的王跃文《听桑植民歌》一文,颇有感触。湘西是个老少边穷的地方,即: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改变落后面貌。但地域的偏远、经济的落后,并不一定决定文化的贫乏,相反我对湘西的民间文学大为赞赏,以为它不仅比汉族文学毫不逊色,甚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也是一束艳丽无比的鲜花,一块价值无比的瑰宝,它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正应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这一点,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民歌受到的热烈欢迎程度就是明证。 我曾经在永顺、古丈一些土家族聚居地区采风,搜集民歌,从那些目不识丁的守牛阿公、瞎子婆婆口里唱出来的民歌,总是使我耳目一新,在它们面前我只自愧思维的呆板、语言的贫乏。这些心口相传的民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诗三百”,仅仅我下放生产队在挖“锣鼓地”时(大致相当于朵朵介绍的“薅地锣鼓”),两位本乡本土的农民对唱挖地锣鼓,你一句,我接上一句,连续唱了七天也没有重复唱词,唱词的丰富,演唱者的急智,让我甘拜下风。而湘西民歌对于比兴赋、顶针、连珠等修辞手法的高超熟练运用程度,甚至在《国风》之上。而且,由于它往往采用七字句,因而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吟唱习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加上有王跃文的文章在上,我不敢再饶舌,但我三十年前搜集的一些土家族民歌,是我一字一句记下的,至今仍躺在陈旧的笔记本上,沉睡在尘封的书橱里。阿公阿婆早已作古,病牛不才,又体弱病重,恐埋没了这些宝藏。受朵朵的“勾引”,今日奉献出来,陆续登载。幸而有了互联网这个好东西,又有湖南知青网这样的好园地,众多志同道合的网友,希望有慧眼识珠的朋友收藏之,使之不致失传,则幸甚至哉,让我也又放下了一个心。 ![]() |
-- 作者:病牛 -- 发布时间:2007/4/10 15:29:00 -- 座 龙 溪 情 歌 (瞎子婆婆演唱 病牛记录) [注:古丈座龙溪与永顺王村(芙蓉镇)隔酉水相望,山清水秀,原来极贫困,现在已是旅游胜地了] 叫我唱歌就唱歌, 叫我撑船就下河, 唱歌不怕老歌师, 下河不怕烂岩窠。 爹娘有花不会栽, 把花栽到背阴岩, 好花栽到岩阴背, 冷水湫湫若样开。 爹娘有花也会栽, 把花栽到向阳台, 好花栽到阳台上, 一层花谢一层开。 韭菜开花蓬蓬青, 你姐莫起两样心, 要学画眉常常叫, 莫学阳雀半年春。 苋菜红来韭菜青, 咔咔捏捏到如今, 要学苋菜红到老, 莫学花椒黑良心。 韭菜开花细绒绒, 有心恋郎不怕穷, 只要二人情意好, 冷水泡茶慢慢浓。 站在高坡打一望, 姐在河边洗衣裳, 打个岩头丢个信, 棒棒儿捶到岩窠上。 小小鲤鱼紫红鳃, 下江游到上江来, 冲破道道青丝网, 绕过座座钓鱼台, 不为冤家我不来。 我和大姐同路行, 脚脚踩落鞋后跟, 不是小郎雀宝你, 心里想着不由人。 藤缠树来树缠藤, 钥匙缠锁锁缠门, 钥匙缠坏牛尾锁, 你姐缠坏我后生。 哥哥送妹五里坡, 只送五里不送多, 心想再送十里路, 我郎家里穷事多。 送姐送到五里牌, 郎送戒指姐送鞋, 郎的戒指去钱打, 姐的鞋子手上来。 堂屋打伞两色天, 许郎一天又一天, 给郎搁把长把伞, 晓得哪天得团圆。 (未完待续) |
-- 作者:李姐 -- 发布时间:2007/4/10 16:16:14 -- 病牛朋友三十年前就收藏了湘西民歌,能否把珍藏了几十年的民歌整理成电子书?病牛朋友说得好,“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 我们江永女书几乎失传,后被文化馆工作人员周硕沂收集、整理、挖掘并执笔编写的《江永县文物志》中的"蚊形字"一节,专题介绍了女书,并附了《女书之歌》。1983年7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发表了宫哲兵的《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此后,由于地方和中央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吸引了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前往江永县进行调查,参予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珍贵文化遗产。现在能认识女书的人,在上江圩乡及其邻近一带已经很少了,能用女书撰写作品的几近于无,前几年有几位耄耄老人都已带着她们的女书进了坟墓。 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已是迫在眉睫,我想湘西民歌也是急待收集、整理的一种民族文化。病牛朋友真是有心人哪!谢谢!谢谢病牛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