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铁窗记实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21026)

--  作者:潘夫子
--  发布时间:2007/3/12 22:56:05

--  铁窗记实
                             一.     入狱之初 :

     1968年秋,百余名清一色的农民组成的“工宣队”,进驻了当时不足20名知青的江永县农艺队,不出几天功夫,即揪出10来名“炮打三红”的现行反革命。本人也在其列,且因秉性执拗,更是加判了莫须有的“判国”罪名。一个行武出身、五大三粗的民兵营长将我双臂反剪,一索子捆个绷紧,疼得我冷汗直流,压至县公检法军管会才松绑。此后又是一番例行检查,连裤带之类都收取一空,这才让我提着裤头走进三号监房。
     三号监房的囚徒外出未归,我便趁此打量这囚房:五六寸厚的木牢门笨重而牢实,对面墙上有一铁窗,护窗铁条粗而且密,却无玻璃;靠窗左边墙角有一地槽式的坑道,供大小便用;进门右墙下,六米长三米宽的地板上一字儿铺着十多床被盖。左边墙上”坦白成宽,抗拒成严,顽抗到底,死路一条“‘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等标语赫然在目。据狱警训示,此乃晨起睡前必读之狱课。我入狱以后,见众囚徒履行此牢规十分认真,皆扯喉提嗓颂读不厌,初不明其故,久而方悟其妙。原来此举一则可表白各自接受改造之虔诚;二则对维持大声说话的生理机能实有助益;三则呢,一腔积郁籍此得以宣泄释放......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  作者:潘夫子
--  发布时间:2007/3/13 0:13:47

--  
                                                二.“牢格”与“报告”:
             牢门“吱”地一声钝响,涌进十来号人,外出劳动的囚徒们回了。内有一高泽源林场的知青张某,个头壮实,性格豪放。他已判刑,罪名“现反”,待押劳改农场服刑。经他指点,我对牢规有了初步了解。比如事无巨细(要“方便”亦包括在内),开口就得高喊“报告”,且“报告”二字后面还须有违常规地搭配上分量很重的“武装””政府“等词汇。初觉这特定的”牢语“颇为滑稽、拗口。”号子“(监房)里是很讲究论资排辈的。这个就看你的牢龄有多长,牢龄越长即越有”牢格“,牢龄最长者为牢头,牢内大致铺位的安排,小至用水端饭的先后,全视牢格高低而定。我出来乍到不知所措,好在有张某的护持。他还要我将被盖越”牢级 “而铺在紧靠他的牢门边。没几天他就被押送走了。后来我才知道,这破例的安排,是很需要”牢格“加胆力的。
           当时在押的知青有十五六个,看守人员一般不让两个以上知青关押在同一监房内。关押在此的知青大多年轻气盛,好仗义扶弱、打抱不平却又涉世未深、易于冲动,。凡是能使大家共享实惠的事情,知青总是义无返顾一马当先,比如冒风险多领一钵饭让囚友们多吃一口;又如趁提审、外出劳动或帮厨房到潇水河边挑水时捡回几个烟蒂、”偷“来 几根火柴棒,让大家过过隐。这都成为知青们颇为自得的乐事,出了岔子则心甘情愿一人承担,绝不连累他人,甚至代人顶过受罚也在所不辞。至于囚友们有什么难处和要求,那更是理所当然有知青代言。不过处在这一环境,力争靠拢政府、以求立功赎罪也不乏其人。这样,为众代言、敢于”报告“的”嫩 口子“知青,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往往为某些有心的聪明人打”小报告 “提供了依据。
                                          
                    


--  作者:潘夫子
--  发布时间:2007/3/13 1:02:02

--  
                                                              三.宁折不弯:
        
        厂子铺知青陈某,被”省无联专案组“压送江永审讯。他随口说出一句”既不盼从宽,也不想从严,只求实事求是“,即被”小报告“打了上去,成了重点批判对象,狠狠批斗了好几天。可批来批去也批不出一个所以然来。陈知青博闻强记且有口才,出言吐辩,众口莫当。最后只得以一句”此人太太太老练,太太太狡猾,太太太顽固“(县长原话)不了了之,(附记:陈某日后在科技上颇有建树,现任某市科委主任)。
      桃川农场有位诨名”眼镜鬼“的知青,此人一介文弱书生,瘦小的个子,苍白的面孔,浮肿的眼眶,鼻梁上架一付厚厚的眼镜;只因烧毁整知青的黑材料而被扣上”现反“罪名。此君酷爱学习,书生气十足。他已被确定要判刑。宣判前公检法军管会来人给他照相归档。可他掘劲发作,非要手持红宝书才让照相,任你拳脚交加乃至用枪托捅打,就是无法拿下他死死认定的”红宝书“来人”投鼠忌器“,生怕弄坏了”红宝书“脱不了干系,只好愤愤作罢。押回”号子“时,只见他一步一跛,连声高呼:”中国人民死都不怕,还怕你殴打吗?“事后他被一付手铐反铐双手,以示惩罚。不久,即宣判服刑5年被押走了。


--  作者:潘夫子
--  发布时间:2007/3/13 8:01:06

--  

   四.背诵红宝书:

        学毛著、背语录是监房内不可或缺的日常功课。对比,监管人员常抓不懈,囚友们也不敢掉以轻心。这一来可害苦了同“号”一位桃川农民。他40多岁了,却一字不识,连“官话”(江永普通话)都讲不来,只能说当地土话,背语录对他真是“难于上青天”。为此他寝食不安,直急得流泪。监管干部指令我教他读。于是,我两各持一本“红宝书”,我念一句,他便瞪大眼睛在书上一字一指地认读一句。那虔诚劲着实让人感动。可有时发现他将“红宝书”那倒了却浑然不觉,这又使我们忍俊不禁,啼笑皆非。后来,他被判刑5年,其主要罪行即为“书写反动标语”。而判刑书上“文化程度”一栏则明白无误地写着”初识字“。

      武装看守军人在值勤时也常心血来潮找囚徒”谈话教育“,内容亦不外乎背语录之类。不同的是、他们特别”看顾“知青,背诵方式也更刁钻。听令后,我们在距八寸见方的小洞口一米处背诵,里面只能看到对方一张脸,外面却可能看到背诵者的大半身。一般先是指令背几分语录,这对知青只是小菜一碟,背来背去也找茬不着。于是”武装“出的题便越来越邪乎,如,”从毛选某卷某页某行开背“。但知青毕竟是知青,第二天便有备无患了。届时,由一知青手持四卷”红宝书“蹲在”武装“目不可及的死角处,洞外”武装“题目出到”某卷某面某段某行“,该知青边迅速翻到某卷某页,将其顶在头上,供背诵者”照本宣科“。偶尔念错了也没关系,只要念得流畅,像那么回事就行,因为信口指令背诵的”武装“,自己也未必记得一字不误。然而把戏不可久玩,瓦罐不离井上破。有一次,因配合失误,该翻而是未翻页,以至背诵人张口结舌,直急得瞪眼鼓腮、手之舞之地示意,这还不引起洞外”武装“的怀疑?把戏被戳穿后,双双发站两小时,但受罚者居然很开行——这下又到武装没辙了!




--  作者:潘夫子
--  发布时间:2007/3/13 8:39:11

--  

                                                           五.知识“饿牢”

长沙人俗称饿得厉害为“饿痨了”、细牙子争饭吃,大人便要骂一声”饿痨鬼“。我却以为,所谓“饿痨”,其实应为“饿牢”,那时节,只要有一餐饭送迟了几分钟,“号子”就会乱了套。不过也有例外。

      那次,回龙墟农场的知青谢长子被指派去伙房帮厨,经他“策动”,将以往节余下的伙食尾子全数买回肉来做“苦瓜肉丸子”。整个下午,从伙房来的肉香撩得我们口水直流。囚友们个个精神亢奋,气氛绝不弱似过年。虽然本该5点钟开的晚餐到9点多钟才送来,但这3个多小时大家哪怕饿得鬼叫却显得异常克制,没有一点躁动迹象。

      开餐了,囚友们这才一涌而上,犹如饿虎扑食,不一会就将一大桶苦瓜肉丸吞了个汤汁无存。也许是亏伤了经不得这一”补“吧有人竟吃得当场呕吐,而第二天众囚徒更是集体拉肚下泻。有监如此,此后两个多月,囚食里再无一星半点肉末子的点缀。饥不可耐之际,囚友中甚至有人出10元钱想换一钵饭吃(须知当年一般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可究竟没有成交,因为谁也不愿意从牙逢里省出一钵“活命饭”!可就为了一叠字纸,有位嗜书成癖的知青竟毫不犹豫地付出了一钵赖以为生的“活命饭”!

        那是上江墟一个青年农民,因争水械斗而拘押。有次在公安局劳动时,他乘人不备,从堆放“四旧”的杂屋里偷拿了一叠字纸出来做解手纸用,后被凤亭农场知青郭某发现是《康熙字典》零散的残页,可惜只剩下10来张了。郭某眼睛一亮,当即提出一钵饭外加一刀卫生纸的“高昂代价”交换。那农民虽然大惑不解,却也乐得捡个大便宜。而郭知青则如获至宝,将其精心修整装订,爱不释手。蓦地,他一阵雀跃欢呼:“找到了!找到了!”众囚友围拢来问明究竟后,皆啧啧称奇。原来“号子”里的学习,有的是时间让你认真过细。毛选四卷中有个“tian”字(火旁右边一个田字),手头上大小《新华字典》偏查均无。无奈只好作为一大悬案暂付阙如。说来也巧,这10来页的《康熙字典》居然就有这么个“tian”字,——原来是个日本字,做人名用,意为田间小道。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由此看来,知识对于知青,似有不解之缘。大文豪高尔基有云:“我像饥饿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上。”曾经身陷饿牢的中国知青,于此亦深有同感焉。



--  作者:李姐
--  发布时间:2007/3/13 13:39:43

--  

<铁窗记实>-----一本辛酸泪史,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3/13 21:07:35

--  
刻骨铭心的记忆.盼下文.
--  作者:朵朵
--  发布时间:2007/3/13 21:57:16

--  
       尊敬的潘大哥:早就多次在知青酒家听到过你讲的这段经历和故事,今天你能用文字在网上娓娓道来,再读更是心情感受不一样,只想看到你更多的大作.衷心祝愿你晚景美好.健康如意!
--  作者:bavtvk
--  发布时间:2007/3/15 10:24:43

--  
以下是引用潘夫子在2007-3-13 8:01:06的发言:

   四.背诵红宝书:

        学毛著、背语录是监房内不可或缺的日常功课。对比,监管人员常抓不懈,囚友们也不敢掉以轻心。这一来可害苦了同“号”一位桃川农民。他40多岁了,却一字不识,连“官话”(江永普通话)都讲不来,只能说当地土话,背语录对他真是“难于上青天”。为此他寝食不安,直急得流泪。监管干部指令我教他读。于是,我两各持一本“红宝书”,我念一句,他便瞪大眼睛在书上一字一指地认读一句。那虔诚劲着实让人感动。可有时发现他将“红宝书”那(拿)倒了却浑然不觉,这又使我们忍俊不禁,啼笑皆非。后来,他被判刑5年,其主要罪行即为“书写反动标语”。而判刑书上“文化程度”一栏则明白无误地写着”初识字“。      

             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民,虔诚地将“红宝书”拿倒了都浑然不觉。却被当时的专政机关判刑5年,罪名是“书写反动标语”!
  这样的冤情、冤案、冤魂,在那个时候全国不知有多少个?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7/3/17 20:04:48

--  
农艺队这次回江永很成功,我看了电视上的片子,真感动,也知道他们也有八月大逃亡的经历,还有许多人受迫害,我们的潘夫子就是一个,看了这故事,心情很悲痛,不知道怎样说,不知道要说是么,我只是将这篇很沉痛的文字。转到江永栏目,让更多的江永知青知道当年的情况,请作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