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一个安安心心的扎根者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19692)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2/27 18:10:53 -- 一个安安心心的扎根者 我们农场撤销插队后不多久,纷纷有女同学嫁给当地农村青年。虽然不应当怀疑有爱情因素存在,但也使人感到有的似乎是不得已为之。几个最先嫁给农村青年的,大多本身条件较差,劳动能力也偏弱,又因为家里也是长沙的较贫困人家或是继母当家,她们从家庭似乎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温暖,只得在农村寻找归宿。不过,张跃莹不属这种情况。 张跃莹是高中毕业生,她家在长沙的境况似乎也不错。因为当初在农场时,她的衣着和用度都反映出这一点。不过下到生产队约一年,张跃莹就嫁在了自己插队的胡家(生产队)。张跃莹的丈夫我没有见过,但见过的知青伙伴对他丈夫的评价都不错。她丈夫也是个老高中毕业生,当时在大队当民办教师。 对张跃莹的婚事,张跃莹家里据说并不同意。她妈妈曾亲自从长沙来劝阻,也叫与张跃莹同过班的我们农场其他女知青帮忙劝。不过张跃莹的妈妈的劝阻极有分寸,并没有声张,当劝阻未成时,又坦然地接受了乡下女婿。过后,当张跃莹生孩子时,张跃莹的妈妈还多次从长沙赶来看望。当年从长沙到胡家湾(湾,当地话村之意)交通极不方便。不说从郴州到桂阳一天只有三几班车、从桂阳到樟市一天只有一班车,光胡家到最近的县级公路汽车停靠点,就要翻过两座比岳麓山高大的山岭,有十余里翻山坳过田垅的小路烂路要走。 大约是1978年,当时张跃莹的女儿刚出生不久,张跃莹的妈妈又准备到胡家来看望。听到自己丈母娘要来的消息,张跃莹的丈夫准备去山上打点心野味作招待。那时当地山上还偶有野猪、麂子等出没,胡家的人也喜欢打猎,而张跃莹的丈夫在村里还算一个不错的猎手。只是,当地人打猎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晚上。他们打猎是先想办法惊动猎物,然后用装了四五节电池的手电筒照住跑过来的猎物。据说被强光照住后,猎物就会站住,于是埋伏的人就是一枪。那天晚上张跃莹的丈夫与自己的好友来到山上,张跃莹的丈夫负责赶猎物出来,好友埋伏。但那好友在埋伏了一阵以后,却将黑暗中从树丛中走过来的张跃莹的丈夫当成了野猪,一铳放过去……。就这样,张跃莹在三十出头的年纪成了寡妇。 不久,知青大返城开始了。大家都以为张跃莹会离开胡家这块伤心地。已回城的知青朋友们也都劝她回长沙。但张跃莹没有。她仍留在胡家,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和两个稍大一点的儿子度日。先是胡家生产队让她顶替她丈夫当了民办教师,后来,县里又安排她进团结乡供销社做了职工,将她儿女们也转为了城镇户口。这时张跃莹虽然离开了胡家,却仍心系胡家。我们没有听说过她带自己的孩子回长沙、亲近长沙、接受长沙城市文化熏陶的事,却听说休息日她总是带孩子回胡家,使孩子们常绕于祖父母膝下,接受胡家的民风与文化。1995年纪念下乡30周年时我在团结乡张跃莹家见到过她的女儿,这个初中毕业后未考上高中在家待业的姑娘,是一个只会讲一口土话的典型乡下姑娘。 见她儿女们渐渐长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有的女知青伙伴曾试图为她在郴州条件不错的厂矿介绍合适的对象以便有个老伴。张跃莹谢绝了。她情愿在群山与田野怀抱着的团结乡过着清贫、安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现在,张跃莹的女儿也嫁了。大儿子则已为她生了个孙子。虽然两个儿子都只是在广东打工,但看来干得还不错。 2005年在长沙照顾卧床的母亲数月并最终送老母亲升仙之后,张跃莹又回到了团结乡。她虽然一个人住着半幢很大的房子,但在这人情味浓浓的乡下,她一点都不孤独。她每月领500多元的社保金,生活简单,但充实而愉快。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我认为,在我们农场来到桂阳乡下的一百多个知青中,张跃莹是一个心静如水的安安心心的扎根者。 2006年暑假,哥巴回桂阳时到团结看望张跃莹。要与她合影。她说老了,不想照相了。但哥巴的当地朋友趁大家不注意时按动了相机的快门。 |
-- 作者:点点 -- 发布时间:2007/2/27 18:32:30 -- 中国女性的美徳全在张跃莹大姐身上体现,真的很感动,也很敬重她. 几十年来确实不易.祝张跃莹大姐晚年幸福! |
-- 作者:李姐 -- 发布时间:2007/2/27 22:28:29 -- 象张跃莹女士一样,很多女知青成了真正的扎根派,把自己的一生全献给了她的第二故乡,成为了新的农民。好在79年的政策,大多都安排了工作,老了还有几百元养老金,应能保障基本生活。愿他们的子女孝顺,身体健康。愿他们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2/28 2:53:30 -- 谢谢哥巴记实报道...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7/2/28 8:27:14 -- 此心安处即吾乡. 这是当年下乡时一个朋友对我说的话,关键在一个"安"字! |
-- 作者:白云悠悠 -- 发布时间:2007/2/28 15:32:28 -- 谢谢哥巴的真实纪实,非常的感动。文中的主人公张大姐令人敬佩。 |
-- 作者:蓝天秋水 -- 发布时间:2007/2/28 15:43:05 -- 以下是引用白云悠悠在2007-2-28 15:32:28的发言: 谢谢哥巴的真实纪实,非常的感动。文中的主人公张大姐令人敬佩。 |
-- 作者:不知天命 -- 发布时间:2007/3/1 8:14:03 -- 大凡人性是一样的,此心安处即吾乡.此语不错,然而,如何修得扎根之“安”和清贫、安静、与世无争的心态,个中的苦楚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的。个人认为,赞美无必要,当作如是观。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7/3/1 11:13:25 -- 当年有些同此情况的知青就地安置,好象多少有份工作。只是有的在供销社,国营饮食店等单位倒闭后生活无着,值得回城知青关注,大家也是同病相怜。 |
-- 作者:何嫩 -- 发布时间:2007/3/2 11:03:48 -- 哥巴你好,我是何嫩,能在湖南知青网上看到老同学的大作,倍感亲切.望能多多联系.祝好!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3/2 11:19:49 -- 谢谢各位网友对拙帖的评论。我也佩服张跃莹,所以写写她。但我同意不知天命网友所说的“如何修得扎根之“安”和清贫、安静、与世无争的心态,个中的苦楚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的。” |
-- 作者:何嫩 -- 发布时间:2007/3/2 11:46:20 -- 哥巴老同学:你没有见到我的贴子 何嫩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3/2 16:17:12 -- 同情,震撼! 五百元社保金就把她永远定格在边远的山乡。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3/2 19:46:45 -- 斜阳兄,老话说知足常乐。500多元,在那生活成本不高的乡下,不但能使自己生活得不错,也可以攒下足够的棺材本了。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住在边远的乡下也无妨。 |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7/3/2 20:46:17 -- 我说的主要还不是钱,甚至还有一些生活无着的“扎根”者情形更悲惨。哥巴兄,看了你的一些文章,我知道你最富同情心,我由衷的敬佩你。你说道:她曾一个高中生,家境也不差,一定也曾有她自己的抱负。为什么一颗曾经驿动的心到头来会近乎麻木?已经麻痹的心能用几个钱比吗? 我不想深究这些问题,因为没有用,无人理会。我尊重她目前的生活态度,可我从心底里为她及众多的“扎根”者感到悲哀。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3/2 21:09:27 -- 以下是引用哥巴在2007-3-2 11:19:49的发言: 谢谢各位网友对拙帖的评论。我也佩服张跃莹,所以写写她。但我同意不知天命网友所说的“如何修得扎根之“安”和清贫、安静、与世无争的心态,个中的苦楚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的。” 斜阳兄,我同意你第二帖的意见。看来前面一帖你写得大简单,而我误解了。不知天命网友说得好,扎根者个中的苦楚怎说得清。再者,即使回了长沙的知青,也仍有许多人生活状况很差。我们那批也有这样的伙计,也是高中毕业生,闯来闯去,最后找个地方舔伤口都不易……。 |
-- 作者:朵朵 -- 发布时间:2007/3/2 23:07:22 -- 以下是引用不知天命在2007-3-1 8:14:03的发言: 大凡人性是一样的,此心安处即吾乡.此语不错,然而,如何修得扎根之“安”和清贫、安静、与世无争的心态,个中的苦楚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的。个人认为,赞美无必要,当作如是观。 众多扎根者都有其扎根的原因,个中的苦楚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的。同意不知天命的看法.真心的希望扎根的女知青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
-- 作者:轻描淡写 -- 发布时间:2007/3/3 22:05:57 -- 一个心静如水的安安心心的扎根者。 理解,也佩服! 相信象张跃莹这样的人,看重的是自己心灵的家园! 这样的人,是应该有一个幸福晚年的!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3/4 19:11:20 -- 在旁观者看:“一个人住着半幢很大的房子,但在这人情味浓浓的乡下,她一点都不孤独。她每月领500多元的社保金,生活简单,但充实而愉快。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我认为,在我们农场来到桂阳乡下的一百多个知青中,张跃莹是一个心静如水的安安心心的扎根者。”个中原因只有张跃莹自己知道,如果她自己愿意说,我想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真实故事。 就她当时的情况看,三个孩子如果带回城里,只怕结果也不一定有现在的安宁! 愿她晚年过得就像她和哥巴合影那样快乐! |
-- 作者:农哥 -- 发布时间:2007/3/21 15:17:57 -- 下乡插队厦门知青“三两”悲惨真实故事 “三两”赌粮
三有下乡那年刚好十七岁,瘦小的身子还没有一柄锄头高。也许太瘦小,大家都管子叫他“三两”。 “三两”虽然和我不同大队,却住在我对面,同我是邻居。“三两”住的是大队一座荒废的祠堂 ,面 积够大的足有百来平方。是正处级以上干部享有的住房面积。祠堂的大门真才实料,用足有十公分的原木制成,上面钉满钢钉,只因年久失修,门上的钉子锈了,黑色的油漆已龟裂如斑驳的老桦树皮。推开大门,咣当一声,安全极了。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祠堂,见三两坐在祠堂的门坎上,手捧一只黄色的搪瓷盆,拇指紧紧扣住盆底,喝着很稀的粥,见我看他,自嘲笑笑说:“这盆破了个洞,这里又没地方补”就只能用手指捂住洞口将就了,我说,“今天才8号,你怎么就喝稀饭了?”他苦笑了一下,一脸悲凄的神色,什么也没说,又低下头噜噜地喝起他的稀饭来。愁苦的令人心酸。 我去的时候赌局刚开始,大家围坐统铺上,每人面前放着一袋大米,这就是赌金。庄家孰练地给每人二张牌,比21点大,输者用铁罐从自已的粮袋里舀一小注大米给赢家,随着粮袋的涨.扁,还有点惊心动魄。大米赌完了,他们就赌粮证上的配额。下乡的第一个年头,每位知青的皇粮是:每月八元,三十七斤米,四两油,凭证供给。人戏称:“8374”部队。 “三两”的手运并不好,在我发现时,“三两”已将全年的粮额赌光,开始赌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多年以后的粮额了。 突然有人轻声地泣哭起来,接着是二个,三个。慢慢地,许多人的哭泣声变成了一阵阵可怕的嚎啕,在整座山头上弥漫开来 我在一块木桩上用毛笔颤抖地写下这几个字:“厦门知青/三两之墓/一九七零年农历正月初三”。 作者:陈水应 厦门一中 66 届初中 69年9月下乡插队闽西 武平县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