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红色经典将我带到一个虽然远去却依然亲切的年代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19377)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2/24 1:44:15 -- 红色经典将我带到一个虽然远去却依然亲切的年代 苏联经典油画展览近期在省博物馆展出,共包括自三十年代自五十年代的200多幅极为珍贵的经典作品(巨幅原作)。展览在初一到初八中国春节假期免费开放(我昨日经危大苏老师推荐得知)。知青朋友们,我看了已经感动得不得了,你们也快去看看吧,相信也会为那段虽然远去却依然亲切的年代而感慨万端。 附:我在博物馆拍摄的油画图片——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2/24 1:45:42 -- 斯大林在前线—— 战斗—— 集体农庄—— 前方与后方—— (最后一幅为危大苏老师和马雅可夫斯基在一起。本人摄)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2/24 1:52:30 -- 戳穿法西斯阴谋—— 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 中苏友谊万岁——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2/24 12:12:30 -- 苏联影片——《渴》
二战期间,苏联一个海军陆战队侦察小分队进驻某城市执行任务。上校告诉队员,40公里外的自来水工厂被德军占领,城市极度缺水。上校派懂德语的奥列格化装打入敌后,和游击队联系......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2/24 12:42:28 -- 我小时住在乡下,自然没有楼主看的电影多。但苏联电影也还是看了不少,其中就有《渴》,至今怀念。 我小时看得更多的是苏联(也有旧俄)书籍。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通一兵》、《苏联英雄廖尼亚》、《一个人的遭遇》、《静静的顿河》、《毁灭》、《古丽亚的道路》、《店门大开》。。。。。。 前不久,我在五里牌一旧书店闲看,听和我同龄的店主说起了苏联小说《店门大开》,把我大大地吓了一跳。为何吓我?因为此书是苏联不是很著名的小说,出版很少,几十年来我从未在任何地方见过,更从未听任何人说过。而此书却是我小时候反复读过并极为喜欢的苏联小说,描写苏联一代城市青年在和平与建设时代的生活,浓郁的现代(40年代)生活气息,寄托了我幼年对苏式社会主义的向往。 和楼上青山一样,每一部苏联电影,每一本苏联小说,都成为我们这一代生命中的一段难忘故事!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2/24 18:51:42 -- 同样的悲剧—— 1、玛莎的悲哀:几位花季苏联青年为了生命之水,带着他们的爱情全部壮烈牺牲。。。。 2、乌鸦河的悲哀:长沙知青朵朵的丈夫为了知青妻子户口回城,壮烈牺牲。。。。 3、太姥山的悲哀:厦门农哥知青点某女知青,为了孩子户口回城,喝下乐果壮烈牺牲。。。。 4、。。。。。。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2/24 19:06:15 -- 发完楼上帖子,又觉得既是春节,还是应该喜庆点,还是说点别的吧。 回复青山:五里牌人虽然说起了《店门大开》,该店却没有此书,只不过是老板读过而已。 不知湖知网哪位朋友有此书?若有,万望借我再看一回。 |
|
-- 作者:元宵 -- 发布时间:2007/2/24 22:42:54 -- 说来也有意思,我看的第一本苏俄小说竟然是《复活》(不包括连环图)。读小学大概是三四年级时,一次和几个同学“打溜票”,看完买了票的那场后藏在厕所不出场,下场开演后再出来接着看。买了票的那场是什么内容早就忘了,却记住了“打溜票”看的是《复活》上半场。第一次看这类电影,年纪也小了点,稀里糊涂没看懂多少,仅仅记住了一些情节。 那时候母亲在单位图书室工作,有这个便利条件,回家后,想起没看明白就去图书室找这本小说。还真找到了它,其实看小说也只算得上是囫囵吞枣,只是多了解了一些情节,还不能真实理解它的内涵。 搜索《店门大开》,只找到一个地址,没注意看是怎么借阅,有兴趣可以在页面上查找一下说明。 http://www.dushu.com/borrowbook/10673299/ |
|
-- 作者:潇雨 -- 发布时间:2007/2/24 23:51:40 -- 感谢楼主的好贴! 让我们既欣赏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又勾起无限的回忆加感动,广哥说上面那些片子他基本上都看过,那时的俄罗斯的片子他基本是一个也不拉的都会去看的,印象最深的是《海底擒谍》和《海军少尉巴宁》,还有最记忆犹新的是《画家苏里科夫》和《带阁楼的房子》,他说里面的情节和画面还历历在目呢。 感谢!感动! |
|
-- 作者:大千 -- 发布时间:2007/2/25 0:40:38 -- 感谢楼主又开了另一个话题。 记得当年比我们大十多岁的那拨人常常提起与苏联的交往故事……还有苏联的电影,书籍,歌曲等等。中学时期后也对俄国的很多事物发生过兴趣,也非常喜欢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常哼哼苏联的歌曲……不知道深刻记忆中这些东西与什么有关?但肯定与当时的社会时代经历和年轻的记忆是有关系的。 事过境迁,只能靠回忆了……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2/25 0:47:44 -- 谢谢潇雨姐跟贴。 好久不见元宵兄来茶座了,今见元宵帖,高兴! 真的非常感谢你给我提供《店门大开》的这个网址,又一重高兴。 我强烈感觉:店门大开时代(40年代)的苏联追求时尚生活的一代男女青年,和21世纪今天的年轻人,好像如出一辙,抛开硬件条件不说,其它方面几乎惊人地相似。感叹:生命就是如此轮回啊!在此,谨向店门大开作者阿尔古诺娃前辈致以迟到40年的感谢!她老人家若九泉有知有中国知青如今还在谈论她的作品,必当无比高兴。 元宵少年第一本就看《复活》,可了不起。我少年时是看不懂旧俄这种大部头的。只勉强看懂旧俄童话《幸福就在家乡》等和苏联小说。 说起《复活》和图书馆,我记起文革高潮时,一次听同学说学校图书馆被很多人偷了,邀我也去偷。我跟他去了,挛心蹦蹦跳。我们从一处被破坏的楼板天窗爬进去,就看见遍地是书,对于我这个好书之徒来说,无异看见了金山银山。那个兴奋、幸福感记忆尤新。我偷了20多本(再也拿不动了),其中就有《复活》。还有《小布头奇遇记》、《狐狸列那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等等。结果无人追查,高兴了好久。感谢这一捧书,它们开阔了我的眼界。 当时看不懂《复活》,直到初中毕业以后才逐渐懂了。 |
|
-- 作者:潇雨 -- 发布时间:2007/2/25 1:53:35 -- 说到俄罗斯歌曲,当年的老知青是都会哼上几句的,贴上几首广哥当年的手抄歌曲,这可是我们珍藏的知青文物哦,这手抄歌本与众不同,上面有广哥自己绘制的插图,当年我对这手抄歌本可是钟爱有加的。
|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7/2/25 9:20:58 -- 看知青娃的帖和贴图,想起还有一些不是很有名的前苏联书 :一个短篇是描写学校生活的题目《勇往直前》,还有一本书主人公叫格留娃是一个幼儿园教师,看书时就已经没有了书名,所以我另做了书皮儿就用了《格留娃》。这两本书给我后来的当教师有过许多“潜移默化”的帮助。 还有一贴卫国战争时期的宣传画,题目是《你为祖国做了什么?》不知道你在展览馆里有不有看到? 当年喜欢读苏联小说,是因为它给人向上的积极感觉吧? 读完《青年近卫军》老想着为什么村子里的人们在白军离开后不去救被丢在深井时的年轻人? 呵呵 忘了说声谢谢知青娃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下了 下了 忙家务去,这才是最现实的事情 |
|
-- 作者:点点 -- 发布时间:2007/2/25 10:31:04 -- 听着最爱的“卡秋莎”读着众网友的帖,心又回到了六十年代,我们的青少年生活是伴着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成长,苏联小学、电影、歌曲都是我们的最喜爱. 记得那时院子里大我两三岁的哥哥姐姐俄语学得好的,学校还帮助他们交了苏联中学生朋友互通信件互寄照片,印象中看照片中苏联十三、四岁的小孩比中囯小孩成熟早,都象二十来岁的大姑娘大小伙.小迈姐姐还随信收到了几个戈比,她送了一个给我,这小硬贝作为儿时的宝贝之一我一直珍藏着.
|
|
-- 作者:不知天命 -- 发布时间:2007/2/25 10:31:13 -- 是的,我们这代人是永远忘不了苏联电影和苏联文学,苏联文学更是广阔和伟大一些,苏联电影以红色的居多,红色,给与了我们的激情与坚韧,使我们在崇尚光荣与伟大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有的时候觉得,斯大林如若不是一个暴君,那该有多好,没有受骗感,至少心中还有崇尚,在喊“斯大林,乌拉”时有热血在沸腾,我多么希望继续地永远地感受这种崇尚、继续地蒙蔽下去,不知道那些曾经发生的卑鄙血腥的故事,让心灵多一片净地,可以不时地想念那个时代--“......那段虽然远去却依然亲切的年代......”。 |
|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2/25 10:48:56 -- “......那段虽然远去却依然亲切的年代......”。 苏联经典油画展[公共频道.80个知青娃] |
|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7/2/25 19:18:29 -- 那是一种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至今记忆犹新,是一种很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谢谢八十知青娃 |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2/27 13:32:16 -- 感情上我们都喜爱那些红色经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东西被曝光,知道苏联的内幕和斯大林的真实作为以后,我开始觉得那些红色经典,其实是对历史的恶搞了。 |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2/27 13:58:24 -- 80年代的读过阿珠别依的回忆录,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苏联的集体化运动后不久,他们在乌克兰野外地质考察,经过一处乡镇,镇上空无一人,街上横着尸骨。有我国的著作上说当年欧洲粮仓乌克兰饿死500万人,去年乌克兰纪念此事,说是悼念被饿死的1000万同胞。但在红色经典中,集体农庄是多么幸福安康啊!这不是恶搞是什么。 |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7/2/27 14:06:56 -- 政治和历史能分开吗?我们的历史都是政治史,讲的多是政治事件政治人物。 阿珠别依回忆录中还有这样一件事。卫国战争时,苏联科学院的人员疏散到了西伯利亚的集体农庄中。当时已下雪,但小麦还没有收获完,有烂在地里的危险。阿珠别依见收获进度缓慢,就向农庄主席建议,不搞大呼咙,分开干,谁收了五袋小麦就奖他一袋。但集体农庄主席说:阿珠别依同志,不能这样干,集体的东西不能给私人(大意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