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村民误称为“马蹄印”

奇特冰臼

桂东县旅游局和桂东新闻网站记者进行现场勘测

大自然鬼斧神功造就的桂东冰臼群
1月30日,多年来困绕桂东县普乐乡东水村百姓的谜团终于被解开:分布在该乡东水村河流中绵延数十里花岗岩石上的“马蹄印”,已经被我国研究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权威专家韩同林教授,初步认定为是距今大约二百万年至三百万年前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质现象——冰臼群。这是我市首次发现冰臼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 冰臼组合稀奇古怪 这处“冰臼群”位于东水村流往红洞村的一条十多里的河流中。东水村的老百姓告诉我们,这些冰臼很像旧时农家舂米用的石臼,远远望去,大大小小的“石臼”宛如被马踩出的脚印。根据老一辈的人留下来的传说,这是天上的一匹白色的天马下凡间,专挑山高路陡的深山老林游玩,来到桂东普乐的时候,由于普乐山高路陡,白马的马蹄受伤,一个个马蹄印就留在了这河边。神秘的传说致使当地的老百姓对这些“马蹄印”顶礼膜拜。进入90年代后,桂东兴起了开发小水电的热潮,于是在这条河流上游建起了一座金狮电站,随着大坝的建起,河水水位下降,河床裸露出来,这些冰臼也随之浮出水面。这时候,东水村的百姓才看到,这些散布在东水村河流的这些“冰臼”有的镶嵌在白色花岗岩上,内壁光滑细腻,臼壁和臼底天衣无缝,自成一体,手顺着它那光滑细腻的“肌肤”可以一滑到底;有的在水下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圆环,形成非常有趣的水下冰臼。顺谷底河道而上,在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石臼处,同行的桂东县旅游局工作人员禁不住纵身跳下1米多深的臼坑,双手撑住臼壁告诉记者,这些花岗岩的硬度非常大,可大自然竟然不着半点痕迹就“凿”出了这些石臼。一路散落的冰臼和冰臼群让人连连称奇。这些石臼直径最大的有1米多,最短的只有几厘米,基本分布于同一岩面上,内壁都十分光滑,形状却各具特色。冰臼与地面(岩面、河床)近乎垂直,口小肚大,底平,既无进水口,也无出水口。 专家认为石臼是冰臼 奇特的“石臼”是如何形成的?最近,一批地质爱好者和户外活动爱好者得到消息,来到普乐东水村进行现场勘测,并将发现冰臼的消息发布到网络上后,很多地质学者才告诉我们,这应该是冰臼。 有“中国冰臼之父”之称的韩同林教授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研究员。他在接到桂东县旅游局发去的“马蹄印”的石臼照片后,回信表示桂东普乐乡东水村的石臼是典型的“河谷冰臼”。1月30日上午,韩同林教授来电说,根据邮寄去的多幅图片和普乐乡当地一些地质情况分析,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普乐乡东水村曾被冰川覆盖。可以初步认定普乐乡的这些分布于花岗岩上的圆形或近圆形的“马蹄印”为冰臼。他解释说,所谓冰臼,是指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作用,形成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故称之为“冰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 韩同林教授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冰臼群是罕见的自然奇观,既神奇又奥秘,且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对研究本地区第四纪地质历史、古气候、古环境变迁和全球变化,提供又一处重要的实际材料和依据;也是开展当地旅游,发展旅游经济的又一处奇特景观;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好教材。 但得知冰臼群由于修电站遭到一些人为的破坏后,韩同林教授忧心地指出:“地质景观,一经破坏,不可再生,希望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有效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