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江永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48)
----  [原创]也说“月亮粑粑”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8&id=28939)

--  作者:子耿子
--  发布时间:2007/6/2 0:45:55

--  [原创]也说“月亮粑粑”

        江永知青为了庆祝六一老儿童节,特地排演了长沙的儿歌“月亮粑粑”,我真为这个创意大声叫好。我是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学会这个儿歌的,至今五十多年了。但对这个儿歌,或者说,对我学的这个版本的唱词一点都没有忘。看了湖南知青网厚哥发的视频,倍感亲切。
        以前,长沙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也没有这么多电视和娱乐场所,街坊邻居经常走动串门,冬天围着火炉烤火,夏天搬张竹铺子到外面乘凉。望着跳动的火苗,或是望着满天的星星,各种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儿歌民谣就都出来了。爷爷(嗲嗲)给孙子讲“封神榜”,奶奶(aije)给孙女唱“月亮粑粑”,小朋友则围在一起排排坐,“点点班班,南岳南山,南山大道,一点二道,猪蹄马蹄,酱油炒蹄,每人缩脚,缩脚猪蹄。”唱归唱,玩归玩,到现在我还没有弄清究竟是哪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小时候,反正只要玩得痛快就行。现在呢,只要这熟悉的歌词,亲切的曲调,能唤醒儿时的甜美回忆,谁还去追问以前倒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诗歌需要的是感受而不是解释,儿时的回忆越模糊越美好。有谁会说一件真正的古董没有现代仿造的赝品精巧呢。我宁愿固守以前那熟悉的歌词,哪怕他不通,哪怕他是错的,再也不想改正,只为了那一份珍藏在心中的永远的记忆。
         现在,科学发达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各种传媒手段层出不穷。书籍,电子图书。。。。。。信息像爆炸一样传播。但是我们的“月亮粑粑”,我们的“点点班班”,却基本上丧失了它产生的土壤和传播的环境,这种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仅靠口口相传的儿歌民谣,在我们这儿究竟还能传多久呢?
         感谢江永知青排演儿歌“月亮粑粑”,不仅是唤起了美好的记忆,不单单是怀旧,它还摆出了一个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现代化的大潮面前,尽管现在不敢说“月亮粑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产生于市井里巷,根植于民间最底层的儿歌民谣,还应该再传下去吗,又怎么样让它传下去呢?
         值此六一老儿童节之际,我把五十多年前学会的两首长沙儿歌发在下面,以表达对湖南知青网和江永知青排演“月亮粑粑”的由衷敬意。

         反唱歌,倒起头,外婆家里菜呷牛,公鸡慌忙咬(啊)死狗,大姐在房里头梳手,听见外面人咬(啊)狗,拿起个狗头打石头,老鼠子咬(啊)掉猫的头。娘十三,爷(牙)十四,哥哥十五我十六,爷(牙)生哥哥我煮粥。去(客)看见牛生蛋,回来看见马抱窝,桑树垅里泥鳅叫,积水坛里鲫鱼壳。六月伏天下大雪,东边塘里冻死一条鱼,西边塘里冻死一只(扎)鳖。

         月亮月光光,贼来偷亮光,聋子听见忙起床,哑巴高声喊出房,跛子追上去,断(脱)手来帮忙,一把抓住头发,看看是个和尚。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6/2 6:33:32

--  

月亮粑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丘山傍渡
--  发布时间:2007/6/2 9:25:20

--  
儿时的都美好哦.说得不错.
--  作者:憨哥
--  发布时间:2007/6/2 10:19:34

--  知青儿歌新唱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娃娃。时间过得好快,娃娃变哒奶奶。
奶奶当过知青,晒出满脸皱纹。皱纹透着善良,象个观音娘娘。


娘娘出来绣花,绣个糍粑,糍粑好呷,送给爹爹。

爹爹好学,老年大学。

学哒四个字:

要“实事求是”

决心下得恶,

上山下乡木脑壳!

子子孙孙都要跟老子读大学!




--  作者:sinaanti
--  发布时间:2007/6/4 13:39:16

--  
月亮果果,月亮粑粑,爹爹奶奶买菜绣花~~前年在家的时候好象湖南台还是哪个台放了个节目,听这歌很有味道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7/6/5 20:30:37

--  
楼上的讲的都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