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江永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48)
---- 夕阳·板凳·小说(书香)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8&id=28107)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3 6:06:24
-- 夕阳·板凳·小说(书香)
夕阳·板凳·小说(书香)

徐学平 故乡是个闭塞的小村庄,书籍贫乏。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我所读的书大多都是从镇上一家亲戚那儿借来的。从村庄到小镇有20多里的泥泞小路,但因为书的缘故,再长的路在我的脚下也便显得很短了。每逢假日我便匆匆赶早起床踩着露珠儿上路,待到返回家中时却早已是夕阳西下了。顾不上一整天的奔波和劳累,赶忙端个小板凳,到小巷子里找个好角落,读小说。夕阳很暖,书本很香。那时候,一张小板凳、一抹夕阳红、一本旧小说,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的温馨和甜蜜。 进入中学以后,学习十分紧张,读小说也便成了一种浪费时间的奢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于是,我不得不丢弃小说而啃上了数理化。然而,在每一个寒暑假,塞满我书包的,依然是那些林林总总的小说,一有空闲便捧书来读,端的还是小板凳,就的还是夕阳红,任金庸编织的武侠梦和三毛挥洒的异国情溢满心田。 自从选择了文科,告别了数理化,读小说就成了当然的享受。然而,大学某些教授的机械式灌输却让我觉得读小说是一种辛苦和劳累,甚至连小说作者的姓名和代表作的记忆也都仿佛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怀着疲惫的心情走出校园,行走在江南镇江的古巷里,清风轻扯着我的衣角,我又看到了那抹红红的夕阳。“如果此时有一卷书、一张凳,该多好啊!”原来,我的读小说之美妙,全在一种意境里了。 而今,我参加工作多年了,我也便在我的意境里捧读了许多年。无论天时多晚,我的灯光永远是夕阳的那一种颜色;无论沙发多软,我仍然偏爱硬硬的板凳。因为一坐上这样的板凳,心就会回到从前,永远也不知道疲倦。 也许,夕阳、板凳和小说,给予我的已不仅仅是一种阅读的收获了,那已经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在我清闲的时光里,夕阳永远是最美丽的,板凳永远是最舒适的,而小说永远是最香浓的了。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3 6:10:50
--
书的命运(小小说) 逛完熙熙攘攘的大商场出来,已经很是疲倦了,头昏沉沉的。顺路拐进街角一家熟悉的小书店。 这是一家很窄僻的书店,与人人提着大包小包进进出出的商场相比,虽相隔不过几步,但很是冷清。门口和里面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书籍,旁边竖着一个牌子,上面用红笔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亏本清货,三—六折”。只有三个人在安静的挑选,我的手一摸到书,心竟然也安静下来,没有了刚才的烦躁。 这里的书都是正版,哲学类一律三折,鲁迅先生的书也都三折,孔子孟子及诗词类四折,小说类五折,经济类和武侠类六折。老板是我的朋友阿梅,见我进来,她高兴地提起紫砂茶壶,把小茶杯洗了一遍,沏了杯工夫茶给我。 前几年这里生意还不错,她说现在经济繁荣了,这条街也繁华了,生意反倒不如从前。租金又涨了,只好清了书,按照是不是好卖,分类打折。以后这里改做餐饮。 我问:“做餐饮就一定赚吗?”阿梅笑道:“你看这商场的人流量,现在人们富裕了,讲究吃穿,我这地段卖水卖饮料都不会亏!,卖书,”她叹了口气,摇头“ 如今还有几个人能静得下心来看书?我这些打三折都卖不出去的书,最后只好当废纸卖了!” 我提了一袋子书出来,已经是黄昏了,在高楼的阴影之间,洒着一些阳光的碎片,冷冷地落寞着。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汽车一辆跟着一辆缓慢地往前蠕动。路两边,高音喇叭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无端地,我心里如同青烟般升起一些焦灼,一些淡淡的惆怅起来,不自觉加快了步伐。 “哎哟!”迎面撞到了两个人,原来是雷老板和他的“老四”。雷老板是温州人,这几年做生意赚了大钱,是我所在的那家证券公司的大户。他在经常去的四个地方都包了情人,“老四”是第四个,听说是个大学生。他们刚从对面生意兴旺的大酒楼出来。 “买什么好东西了?”一身名牌的“老四”,一把拉过我的袋子,看了一眼,银铃般地笑起来:“天,都什么年代了,还买书?还看鲁迅?哈哈哈……”。 我抬手用食指弹了一下她那晃来晃去的钻石耳坠,笑到:“忘了知识就是力量啊?” “对我来说啊,‘伟哥’就是力量!哈哈哈!”年近花甲的雷老板一边剔牙,一边接过我的话音。 “你这坏东西!看我揍你!”“老四”举起小粉拳在他怀里捶着,笑成了一团。 太阳已经隐去了,我忽然感觉一袋子的书滑落在地。眼前,一地的废纸片和果皮,象折断了翅膀的小鸟,随风蹦蹦跳跳地逃远……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3 6:11:50
--
关于书的命运 几乎所有写字的人都有一种潜藏的迷信,认为那些字一经写作,就跟长了腿似的,有了自己的命运。这种想法,古今一也,中外皆然。司汤达早年写《红与黑》,非常之没市场,他就装摸做样鼓励自己说,“我抽到了一根签,那是XXXX年,”(忘记几年了,懒惰搜索,等写专栏有用时在补录吧)意思就是说,我到了XXXX年会红。结果到了XXXX年,红与黑果然大卖,但这已经是他死后几十个年头的事了。《发条橙》的安东尼·伯吉斯,他是死都认为自己其他作品好过《发条橙》的,何况到了美国,这篇小说还被删除了最后一章,从此以删节版得以流行。这种阉割+漠视他其他作品的做法搞得此厮火冒三丈,在每本译文《发条橙》前都呐喊呼吁,只不过没人听他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中国古时候的人都很谦卑,认为自己写的字必须拿别人来借运气,是以拿古人名人的名字为代,写了很多诗,搞得后来考古文学的人非常麻烦,一本李白或者杜甫的全集里,就有很多诗作者存疑。而中国古诗歌,以无名氏为作者存目而诗歌独传的,也很多。当然还有很多诗人,小说家,好象卡副卡这样,临死决定把自己的作品烧掉,搞得人家还要去抢救吖,查考吖,怀念吖,多得不得了。 说那么多,就是说,其实这是一条潜伏的隐藏的令写作者既恐惧又欣羡犹如第二个命运之神的信仰:字都是有生命的。有时候,它不接受作者本人或者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帝王君主也不成)的审判。它一经产生,就有自己的路。 何以发思古之悠情纳?主要是,恩,我前天又去了西单图书大厦。最近我和猴子逛荡书店的次数已经达到变本加厉的程度,据我观察,简直跟敌对两国进入疯狂的扩军备战差不多。每天夜里就拿出书象拿出一条航母一样在对方眼前游弋。这个时候我通常都会说,挖,你看的这本XXXX书,我多年前已经看过了。唉,为什么你不与时具进点吖?——然后拿一副恨铁不成刚的眼神看他。而当我迫以生计,应杂志编辑要求看些杂七杂八的书写书评时。他就会做出一副几乎呕出来的样子,鄙夷地说,这种书你也看!——让我饱受凌辱——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被打断了,,继续说吧。北京的书店中,唉,我对西单图书大厦一直抱有一种摸名的感情,虽然它的书摆放得实在让人没有购买欲……从书店如何摆放书,完全可以看到书店人员本身素质!!!(吗的又离题了,,,继续说,何以对西单图书大厦抱有一种摸名的感情呢。主要是因为这个书店里面,,,我有的那么小小的,可怜的,无人问津的短篇小说集呀!!!! 好象写太长了,猴子说他喜欢黄集伟那种小短章,那我重新开一篇写吖 !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3 6:12:52
--
书的命运 刚出版的书, 如妙龄女郎, 立在书店的橱窗。 被买回的书, 如蜜月中的新娘, 摊开在书桌上。 草率翻过的书, 如深宫的怨妇, 侧身于书架上。 论斤卖掉的书, 如亡国亡家的难民, 不知将寄身何方? 不知生命还有多长?
|
-- 作者:丘山傍渡
-- 发布时间:2007/5/25 17:04:48
--
年轻时,也喜欢在无人的一隅躺在靠椅上看喜欢的小说.那可是最好的享受哦.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6 6:25:15
--
鲁迅的几种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 一、浏览 这是对专业以外的绝大多数书籍采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如鲁迅所言,“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这种随便翻翻的读书法,看似无益,其实能够广见博闻,获益匪浅。一次,作家萧红穿着红上衣、咖啡色格子裙来鲁迅家,鲁迅说红色和咖啡色搭配显得混浊,应该和红裙或黑裙搭配才和谐。萧红很惊奇,原来鲁迅是浏览了有关美学书籍而获得的这些知识。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6 6:26:05
--
鲁迅的几种读书方法 二、泛读 泛读就是博览群书,如鲁迅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渊博的学识就来自他的广泛的阅读,他主张不要只看课内的书,也要看课外的书;不要只看本专业的书,还要看专业以外的书;不要只看一家之书,而要博采众长。如小说《狂人日记》,正是因为有相关的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我们才觉得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鲁迅还主张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也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不要仅仅抱住目下流行的时髦书。如《狂人日记》就对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所取法。除此之外,鲁迅还主张不要只看自己同意的书,也看自己不同意的书,甚至是敌人的书、坏书,做到“知己知彼”。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6 6:26:55
--
鲁迅的几种读书方法
三、略读 略读就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跳过去读的方法,如鲁迅所言,“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读书方法很早就有人采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也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略读不同于随意的浏览,而是有目的的阅读活动,是先从大处着眼,再从小处入手的方法。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6 6:27:40
--
鲁迅的几种读书方法 四、思考 古语“学而不思则罔”,阐明了读书不注重思考的危害,如鲁迅所言,“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看书学习,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决不马马虎虎,以一知半解为满足,而是经常琢磨、推敲,反复对照、比较。鲁迅少年时,教师出“独角兽”三字要求学生对仗,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用“两头蛇”、“九头鸟”等来对,最后只有鲁迅的“比目鱼”受到夸奖,就是因为鲁迅从《尔雅》中的“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的句子对出来的,“独”能表数目但不是数字,只能用“比”一类的词来对。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26 6:28:25
--
鲁迅的几种读书方法 五、标记 读书标记就是读书时标重点,勾要害,这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法。周建人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曾提到,鲁迅读书“有时在书上做记号、加眉批,有时加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应用”。做标记可以集中注意力,促进思考,帮助自己抓住重点,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也有助于日后的查阅。常见的标记符号如分层用“/”,重点词用“·”,重点句用“——”,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创造一些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