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江永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48)
---- 健康箴言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8&id=24140)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4/13 8:55:38
-- 健康箴言
健康箴言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

选自清·周希陶《重订增广》。 宋真宗曾有《劝学文》云:“家富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宋·王荆公的《劝学文》也说:“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上联即由此引申而来。有书其所以富贵,是因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以变人气质,养人精神。在旧时,可以学而优则仕,在当今亦可能提升人的素质,转化为知识经济。 正是: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 下联出自宋·魏野《述怀》:“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心无愁烦之事,则心怡神泰,百体安和,近于神仙境界。
|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7/4/13 15:40:11
--
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 很精辟的话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4/19 13:40:53
--
闲居足以养老 至乐莫如读书(健康箴言)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云:“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上联即由此引申而来。这里的“闲居”当然不是如孔子的避人独居,而是安闲居家,如陆游的“闲居寂无客,柴门昼常关”(《斋中杂兴》之十)。 老年人退休以后,应把养生养老放在第一位,让自己体静心闲,颐养天年。总之,能闲居就足以养老。 下联出自清·史典《愿体集》:“至乐无如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南宋·翁森亦有《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的乐趣,常常妙不可言。所谓“精妙之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眼泪扑簌;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不是亲身体味,是难于感受其乐其趣的。作为老年人读书,主要是消遣性的。没有拘束,没有功利要求,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读多少就读多少,完全由自己的兴趣来决定。只要不碍作息,不影响健康就行。在书里修身养性,纯净的书香味,每天都会带来好心情。清人张潮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幽梦影》)。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也有一副强调“修身”和“读书”的对联: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4/29 6:41:14
--
容人却侮,谨身却病,小饮却愁,少思却梦,种花却俗,焚香却秽 静坐补劳,独宿补虚,节用补贫,为善补过,息忿补气,寡言补烦(健康箴言) 清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自题书斋联。“却”是除去避免的意思。上联是说,容人、谨身、小饮、少思、种花、焚香六种作为,可以避免受辱,消除疾病,驱散愁闷,减少梦幻,不落流俗,冲淡秽气。 “补”是弥补、补养、裨益、补救的意思。下联是说,静坐、独宿、节用、为善、息忿、寡言六种作为,能够缓解劳顿,裨补肾虚,尚俭养寿,补救过失,益气养性,减少烦怨。联语表现了作者超脱世俗、洁身自好的精神境界,它既是座右铭,又是养生经,内中包含不少哲理,对今人修生养性仍有参考价值。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4/29 6:43:25
--
为善最乐 读书便佳(健康箴言) 朱子斋联。上联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意谓做好事最快乐。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古话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们发现,经常为善的人,心绪安宁,心胸坦荡,在受到人们尊敬与爱戴的同时,自己的身心得到慰藉,精神会感到愉悦。古今中外的养生家无不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现代医学也认为,善恶会影响人的寿命。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共同就这个问题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000人,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同:乐于做好事者长寿。专家指出,人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膜上存在着吗啡样受体,在受到“爱心”滋润时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的天然镇静剂——内啡呔,它会使人产生愉悦感,这就为“善者寿”提供了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乐善好施的人,能激发人们对他的感激、友爱之情,从而使其获得内心的温暖和满足。 下联同样认为读书也是美好的事情。因为“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清人陶云汀亦撰有内容相同的对联: 尽力量为善;养精神读书。 清人周希陶编的《重订增广》也辑录了内容相似的对联: 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10 6:08:21
--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健康箴言) 这是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的书斋联。 大禹闻善言则拜,作者闻善事则喜,足见作者有“见善思齐”之志;见到奇书,即不辞劳苦,亲手抄写,足见作者学习刻苦。明初有一代文宗之誉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曾谈到他嗜学抄书的情景:“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此联同样表现了作者修身治学的良好心态和进取精神。重视好的见闻,培养自己健康的情感,这也是养生所应有的心态。本联尽管文字平淡,却是劝人为善和培养高尚情趣的名言。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19 5:57:04
--
素甘淡泊心常泰 曾履忧危体愈坚(健康箴言)

这是享寿93岁的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教授自题的书斋联。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宋·苏轼《赵德麟字说》:“今君学道观妙,淡泊自守,以富贵为浮云。”上联即由此化用而来。意思是说,平素乐于淡泊,襟怀坦荡,心里就常安宁平静。启功家中的另一副对联正反映了他素甘淡泊的品格: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无如本色难。 “忧危”,即忧虑惶惧或忧患危难。《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下联是说,只有小心谨慎地经历忧患危难的考验,困知勉行,才能体愈坚。这里的“体”,既指形体,也指心神、德性。正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所云:“困难不仅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 此联既是作者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也是他修身养性经验的精辟总结。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5/30 6:11:56
--
必忘果报能为善 欲立功名在读书(健康箴言)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为人书的楹帖,反映他对读书的见解不同。梁章钜言:因“古今果报之爽者十有八九,若此未忘,其阻善机者多矣。至于‘功名’二字,在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之列,正读书人所当念念不忘者,以为立功立名之地,此殆误以科名当之耳。”(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二·格言》)。《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说,死而不朽的人才算长寿。按照老子的观点有“三不朽”业绩的人,其精神不朽,也是长寿者。 山西榆次城隍庙玄鉴楼也有类似的劝善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梦魂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6/9 6:03:32
--
为善最乐 读书便佳(健康箴言)

 此为朱子斋联。上联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意谓做好事最快乐。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古曰:“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们发现,经常为善的人,心绪安宁,心胸坦荡,在受到人们尊敬与爱戴的同时,自己的身心得到慰藉,精神会感到愉悦。古今中外的养生家无不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现代医学也认为,善恶会影响人的寿命。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共同就这个问题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000人,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同:乐于做好事者长寿。专家指出,人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膜上存在着吗啡样受体,在受到“爱心”滋润时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的天然镇静剂——内啡呔,它会使人产生愉悦感,这就为“善者寿”提供了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乐善好施的人,能激发人们对他的感激、友爱之情,从而使其获得内心的温暖和满足。 下联同样认为读书也是美好的事情。因为“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清人陶云汀亦撰有内容相同的对联: 尽力量为善,养精神读书。 清人周希陶编的《重订增广》也辑录了内容相似的对联: 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6/20 6:13:49
--
仕宦芳规清慎勤 饮食要诀缓暖软(健康箴言) 选自清代周希陶编《重订增广》。 上联是讲做官的芳规(法则)是清、慎、勤三字。语出陈寿《三国志·魏书·李通传》注。“清慎勤”在宋代已成为普遍行之于官场的官箴。到清代更成为极为重要的官箴。清康熙帝曾御书“清慎勤”三字,遍赐京师与各地衙门。《牧令须知》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当官之法,惟清慎勤三字。”清则清白廉洁,不敢自私自利:慎则事事敬谨,不敢毫有贻误:勤则夙夜匪懈,勤理公务,不敢苟且晏安。历代正直的官员或被老百姓称为“清官”的人们,无不秉承清、慎、勤三字。清、慎、勤三字对于当今的官场仍有借鉴意义。 下联讲饮食要诀缓、暖、软,这是对前人积累的进食经验的科学总结。清代名医家王士雄指出:“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慢咽;三曰胃化,蒸变传运。二化得力,不劳胃力。”(《随息居饮食谱·水饮类》)细嚼缓咽,重在发挥唾液的作用,人的唾液中含有抗菌的溶菌酶和乳过氧化物酶,是人体内的“自助药房”和“健康巡逻队”。细嚼缓咽则能产生大量的唾液。所以民谚说:若要身健康,饭菜嚼成浆。日本学者还列举了唾液的17种功效:如预防癌症,预防糖尿病,预防肥胖症和高血脂,预防龋齿和牙周病,预防爱滋病毒等(《饮食益智新说》)。在快餐风靡全球的情况下,意大利人干洛·佩特里尼及其支持者成立了一个“国际慢餐协会”,提倡人们坚持用蜗牛的速度去享受美食。这是很有道理的。至于饮食要暖、软,宋人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写得很清楚:“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石成金的《生长秘诀》则进一步指出:“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因为“脾胃喜暖而恶寒。”食宜温热熟软,有利于保护脾胃和肺气。当然热食也要适度,温度不宜过高。“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晋·葛洪《抱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