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江永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48)
---- [分享]雅妙赏析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8&id=18430)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2/12 10:39:46
-- [分享]雅妙赏析
诗词雅妙赏析

闲来倚杖柴门口 鸟下深枝啄晚虫
——唐·陆龟蒙《鸣蜩早》 天向晚,诗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前,悠闲地左右观望,意外地发现小鸟从浓密的树丛里飞了下来,干什么?原来是要寻找啄食傍晚草地上的昆虫。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由上而下随着小鸟而转移的专注目光,可以想见其欣喜的心情和童心未泯的乐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 有了首句的“闲”,才会有鸟下深枝啄晚虫情景的发现。同样,有了小鸟动态情景的细微描写,才能更好地体现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7/2/12 14:29:30
--
悠然闲适的心情,美丽动人的画面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2/16 8:02:20
--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妙句之妙) ——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诗人李益傍晚独自临窗冥想,正感到寂寞,有风骤然吹来,不觉悠然而惊,所谓“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一种对友情的渴望,盼望故人到来的思绪油然而生,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首诗。李益、苗发、司空曙三人都名列“大历十才子”之中,彼此本来是诗友,内心表白自然很真诚。借窗间晚风以寄托思友,更是传统的比兴手法。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二句,是说微风悄然吹开院门,轻轻拂动竹丛,声响是那样的熟悉,恍然像是故人来了。前句是实,后句是虚,一实一虚,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此刻的心情。 南朝乐府中有“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李益的二句本于此,但更蕴藉,特别是用“疑是”替代了“言是”,那种“幻觉”感,正是思念之深的表露。后来,元稹《会真记》中的名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就是从中衍化出来的。 附诗作原文: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沿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2/16 8:05:09
--
花外轩窗排远岫(妙句之妙) ——宋·韩琦:《安阳好》 韩琦《安阳好》“花外轩窗排远岫”,是一幅极好的借景画。 你看:镂花的窗前,放着瓶插的花枝。窗外,是远远的一抹淡青色的远山。花枝、轩窗、远山,虽然层次分明,但在这一个特定的地方,却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这确实如他说的:“风物更清幽”了。然而他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这许多事物刻画得如此具体,如在目前。更暗示了在这个“清幽”的环境里,使人产生许多的联想。 大自然杂芜互陈,善取景者只取其一角,于是因省去了杂乱而美现。在这一点上,词大有电影的味道。它是画,但是跳跃的画,于是它通于蒙太奇。在这里,几件景物一经剪接,便有了新的旨意。景物是零乱的,而意则有序,使人感发,使人联想,使人心为之动,这便是诗。 附诗作原文:安阳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高楼。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乔木几春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3/3 6:40:11
--
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妙句之妙)———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李延祜
当时诗人客居苕溪,每天诵读诗卷打发光阴。春天来了,在潇潇雨声中,追踪杏花吐蕊绽放的讯息。雨声是春天的脚步,杏花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孕育、而含苞、而绽放。杏花消息雨声中,隐含着诗人对春天的热烈期待。杏花在春雨滋润下的萌动,给人的那种企盼、神往的美好心情,较之春花烂漫给人的一览无余的满足更加诱人,更富诗意。 吟诗的高雅情趣和细雨催动花事的大好春光相结合,传达出诗人生活的闲逸洒脱和心情的喜悦。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3/3 6:41:26
--
柳丝搭在玉栏杆 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妙句之妙)———宋·苏轼《虞美人》
万文武 苏轼这两句词语极淡,而情却极浓。虽明白如话,而又极见深致。 柳丝搭在栏杆上,是写景,但又何尝不是写情。柳软如丝,说明是春天;春天在人的心灵上总是容易引起怀念的。柳丝搭着的地方,分明是厮熟的,所以他才寓目,然而现在只有柳丝搭在那里了,这眼中的景,分明是心中的一段情。明里是写柳,而暗里正是写人,是写对那曾在这里的人的怀念。正因为寂寞,这才感到了“轻寒”。热恋之中,寒且没有,何有于轻?寒之轻此时尚且可以感到,是此时之心无可分,无聊极矣。潇潇微雨是景,但做成轻寒的却又分明作用于人,这又是情在作怪,是以此才给人极其无聊的寒的感觉。从整个来说,是一个春天的客观的景致,然而这里分明有一个人在,是透过人的视觉、感觉,表达出人此时因思念而无聊的情绪的。 景必显人然后方始有意义于文学,人,包括人之情,与人之格。文学是人学,离开了人,便无所谓文学也。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3/3 6:43:13
--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妙句之妙) | ———宋·张耒《初见嵩山》
| 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 “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3/3 6:45:00
--
估客昼眠知浪静 舟人夜语觉潮生(妙句之妙) | ———唐·卢纶《晚次鄂州》
| 船行水上,风平浪静,没有狂风暴雨的颠簸,行商才能白日酣睡,也说明商人奔波水上是何等的辛劳。为了便于行船,船家总是时刻注意着风向和水情的变化。夜间涨潮了,正是行船好时机,于是深夜商量起锚开船的事。 不直说浪静、潮生,而由估客的昼眠、舟人的夜语推想而知,由人的情态、活动写水情的变化,避免直露,人和环境互动,更具隐曲情趣,笔墨更为经济。妙在估客的辛苦,舟人夜不得眠的劳累,都被“浪静”的环境、“潮生”的喜悦冲淡了,江湖奔波的劳顿反而被赋予了诗情画意的美感。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3/3 6:46:26
--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妙句之妙) | ———宋·贺铸《鹧鸪天》
| 这是作者悼念亡妻词中的两句。风雨交加之夜,作者卧不能寐。面对妻子过去睡的床,而今人去床空,再也无人对谈,只有凄风苦雨敲打南窗的声响。气氛极其凄凉。 他默默地思念着妻子。词人没写大事,没写夫妻之间的欢乐,眼前只出现了一个小小场景:妻子灯下一针一线为自己缝补着衣衫。这件小事,很有典型性。因身在卧室,触景生情,必然会想起发生在卧室的事;一针一线也最能体现妻子对他的关爱。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心疼和感念,以及想起妻子如此辛苦而内心感到的歉疚。也是对往昔虽拮据而温馨的生活的怀念。
|
-- 作者:易禺圆
-- 发布时间:2007/3/3 6:48:40
--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妙句之妙) |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内笛声悠扬。不知何人吹奏,不知何处传来,增加了笛音的神秘感,也更令人向往。只有清晰悦耳的笛声在空旷的夜空里婉转回荡,衬托出繁华的洛城入夜是多么的安静。 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像春天的花瓣?像春天的细雨?像春天的柳絮?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空飞翔。在春风吹拂下扩散开来,扩散开来,飘散下落,飘散下落,送到洛城的千家万户,充满洛城。好一个令人陶醉的洛城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