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沅江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47) ---- [原创下乡头一天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7&id=33400) |
|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7/18 22:22:27 -- [原创下乡头一天 我们四人被分配到一个叫充头湾的生产队,然后又被安排在四家农户住下。当时四人中有个男知青是我的小学同学,另外一男一女还刚刚认识。我们和住家一起把行装打理好后便四个人聚在一起打算“参观”一下这个我们即将把她当作家的地方。这时已是下午四五点了。 这是个在乡下不算山清水秀的地方,田畴分布在稍显拥挤的村子的东南西部,北边是不高的一些小山,山那边是别的队了。邹姓是这个村的大姓,人口也最多,政治、经济的权力基本掌握在邹姓人手里。除此还有少许姓柳的,姓李的,姓曹的。 我们沿着村子的边沿朝南走,再折向西头,这里的视野显得开阔些,如棋的大田便出现在面前,如盖的樟树投下大片浓浓的绿荫,我们在这阴地里坐下,开始打算我们今后的生活。 一个妇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老妇人,提着一个大篮子从更低的地势里朝我们走来,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是在一个山坡上。老妇人从我们面前走过时,眼睛低着,与那日我们见着的许多好奇盯着的男女老少的眼光很不同。因为我坐得最靠路边,所以我的眼光还是遇着她的眼光了,见我朝她笑,她也笑了。这是一个精致的半老太太,她的五官清晰匀称,身板直直的,不胖不瘦,看得出年轻时的漂亮。走出几步后,她回过头来,问:“从长沙来?”我点点头,因不知如何称呼,竟好像不知说话一样。 她走回来,把篮子往地上一搁,弯腰从里面拣出几个菜瓜递给我们。我们当然不好意思接,但她执意要给,我们又不好不要。我把话转开:“你老住哪里?到你家看看可以啵?”她开始好像没听懂,后来明白了,犹豫了一瞬就带路前行了。她的步履轻快,可以想见她年轻时的能干。 这是一个干净的庭院,一个白净、高大的小伙子在修理一件当时叫不出名字的农具,一个半大小伙走过来接了老妇人手中的篮子。两个年轻人长得相像,眉眼都酷似老妇人。见我们来似乎有点吃惊,然后才显出友好的表情。 主人没有招呼我们进屋,搬了几条凳子让我们坐在坪里的树下歇凉。妇人和小儿子进去了一会,就端出了切成一块块的菜瓜,还有晒干了的冬瓜籽,接着又端出甜酒冲蛋。老妇人忙活完这一切就坐在木盆前洗起衣来,小儿子陪我们喝甜酒,吃东西。我们感到了主人的好客,但又觉得有种怪怪的生疏,于是便起身告辞。老妇人和小儿子起身送我们,大儿子始终没和我们讲一句话。 我回到住户家时,红红的太阳正好下山,晚饭还没做好。 很晚了,我写完下乡的第一篇日记正要洗漱歇息时,听见远处传来敲锣的声音,那声音时大时小,时远时近,中间还夹杂着微弱的人声,有点像鸣锣开道的呼喊,但没有那种威严,只有凄凉的意味。“这是何解?”我问住户婶婶,“这是曹地主婆游团咧?又犯法了。”“游团?犯法?何解咧?”“腐蚀拉拢知识青年噻。”“为什么?拉拢哪个知识青年?”“还有哪个?你们四个噻。你们在他家吃么子东西噻。”我惊住了。那一晚我都没睡着。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大儿子的意中人,和他倾心相爱的姑娘在我们去的前两天投河自尽了。原因是父母坚决不同意她与小伙子好,不同意的理由是贫下中农的女儿不能嫁地主崽子。 这件事可说是广阔天地向我飘来的第一片阴云.它在很长时间重压在我的心头. |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7/7/19 0:57:54 -- 关于阶级斗争的极左做法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以致楼主在下乡第一天就感受到严肃的气氛,更有许多知青曾亲身经历那一份曲折与坎坷,从天凉好个秋、潇雨的《难忘那年九月九》等回忆录也都印证了那个时代的这一特点。 |
| -- 作者:没有忘记 -- 发布时间:2007/7/19 6:39:46 -- 每一个知青下乡的第一天都有不同的故事。易山讲述的这段令人心头沉重。 |
|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7/7/19 15:19:18 -- 下乡头一天就碰扎各号"鬼"路.我真的蛮想听你讲往后的故事. |
| -- 作者:峭壁松 -- 发布时间:2007/7/19 18:01:11 -- 往事不堪回首,楼主初下乡即上了一场所谓生动的阶级斗争课,让人刻骨铭心。真想听楼主多介绍自己的一些往事和经历。楼主文笔生动,述事娓娓道来,真抓人喔! |
|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7/7/19 21:40:31 -- 易山下乡头天就中了阶级敌人用甜酒、菜瓜和冬瓜籽做的糖衣炮弹,真让人哭笑不得。 易山的观察很细,曹婆婆有意回避的目光、曹家母子给人那种怪怪的生疏感……曹婆婆一家当时受压抑的心态都在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的描写中显露出来了。 易山的文章是很有嚼头的“韵味槟榔”。 |
|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7/19 21:51:46 -- 真的很感谢80个知青娃、没有忘记、游客晏生、峭壁松四位仁兄能耐烦看这个故事。其实易山不爱重提这些往事,沉重了一些。有点“添堵”。 那家不止两兄弟,四男一女,长得男的俊朗,女的漂亮。但当时成亲都成问题。现在应该都好了。 |
|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7/19 22:03:27 -- 淮羽兄晚上好!谢谢你的表扬。与你的大作相比,易山只是在交作业呢。帮帮兄弟吧! |
| -- 作者:李姐 -- 发布时间:2007/7/20 14:58:16 -- 以下是引用易山在2007-7-19 22:03:27的发言: 淮羽兄晚上好!谢谢你的表扬。与你的大作相比,易山只是在交作业呢。帮帮兄弟吧! 才女才郎称兄道弟,笨姐姐好生“妒”意,唯盼才子才女佳作连篇,给我们茶客以美的享受,李姐再斟茶致谢!
|
|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7/20 15:23:44 -- 李姐下午好!谢谢你斟的好茶.易山受之有愧呢。还是易山请姐姐吧! 真的,姐姐哪天有空?易山真的想请几位姐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