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沅江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47)
----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四)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7&id=15595)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7/1/3 0:49:36

--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四)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四)

——2006沅江草尾知青重返草尾纪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大同村保存完好的知青点(知青住的房子)知青们又前往“瞻仰”一回。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也许是湖南省保存得相当完整的一个知青点之一。与其它尚存的知青点不同的是,它是村民自觉地保存下来来的,里面展出的资料也多为村民提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当然,这并不是知青们初下乡居住的房屋,他们下乡时住的,全都是茅草芦苇棚。而这个知青点,是招工潮引发回城潮之后,大队一些没招走的知青,由大队集中起来,帮他们盖的房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前面提到,大同乡的村民用词用语特有学问,我们看看这几幅知青点的标语,相信一般的文人墨客是写不出来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村民们撇开政治背景与时代背景,在标语中巧妙地将知青下乡喻比红军过雪山草地,他们认为,十几岁的长沙伢妹子下到乡里来作田扮谷,不也是和当年红军过雪山草地一样艰难吗?呵,意义不同,艰难相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寻根,这是海外华人最流行的话语,知青的根在哪里寻?第二故乡当然也有知青的根,这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这根扎进了农民的心中。面对这样的标语,你是感动还是感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幅标语应是源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村民们感到过去让这些细伢子吃苦了,而他们正是因为吃了苦,才有今天事业成就。换句话说,如果老知青没有在这里吃过苦,恐怕早就忘记这里了,哪可能年年回来寻根报本。知青们吃了苦,但是冒吃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陈列室,墙上镜框里资料引起知青们的兴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啊,是找到了自己还是同队知青的名字?墙上悬挂的资料,绝对不是复制品,而是真品,还有许多知青当年的户口迁移证。这每一张发黄的纸片,每一个模糊名字,都引起知青们的深情回忆。历历往事,又在眼前浮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陪同前来的市委李书记看后说,这些珍贵文物今后要进博物馆的,不能让它们挂在这里受到损坏。同行一些下放其它地方的知青,不由感慨沅江人的细腻,这样的资料各地哪里没有?又有谁知道它对知青如此珍贵?若干年后,史料上的需要寻找这方面的东西,恐怕只能到沅江才看得到了。











--  作者:不知天命
--  发布时间:2007/1/3 8:46:47

--  

    笨笨牛辛苦了,谢谢你为沅江知青栏目提供的照片和文字,使一些未能返乡的沅江知青一饱眼福,这些记录,将成为珍贵的资料。第二故乡,是一份情愫,那份情愫是属于离开故乡的人的,未离故乡的人是感觉不到的。谢谢。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7/1/7 23:59:48

--  

感动 感慨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天井1968
--  发布时间:2007/1/10 10:10:25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7/8/6 22:45:46

--  

    真难得,乡情可嘉!

    我们下放时盖的房子在我们走后存在了十多年才拆了,也算有寿。

    我下放初到生产队时,低分是4分,后来拿到了5分多。我想不可能有原始记载了。

    谢谢苯牛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