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7/1/3 0:49:36
--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四)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四) ——2006沅江草尾知青重返草尾纪行

大同村保存完好的知青点(知青住的房子)知青们又前往“瞻仰”一回。

这也许是湖南省保存得相当完整的一个知青点之一。与其它尚存的知青点不同的是,它是村民自觉地保存下来来的,里面展出的资料也多为村民提供。

当然,这并不是知青们初下乡居住的房屋,他们下乡时住的,全都是茅草芦苇棚。而这个知青点,是招工潮引发回城潮之后,大队一些没招走的知青,由大队集中起来,帮他们盖的房子。

前面提到,大同乡的村民用词用语特有学问,我们看看这几幅知青点的标语,相信一般的文人墨客是写不出来的。

村民们撇开政治背景与时代背景,在标语中巧妙地将知青下乡喻比红军过雪山草地,他们认为,十几岁的长沙伢妹子下到乡里来作田扮谷,不也是和当年红军过雪山草地一样艰难吗?呵,意义不同,艰难相似。

寻根,这是海外华人最流行的话语,知青的根在哪里寻?第二故乡当然也有知青的根,这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这根扎进了农民的心中。面对这样的标语,你是感动还是感慨?

这幅标语应是源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村民们感到过去让这些细伢子吃苦了,而他们正是因为吃了苦,才有今天事业成就。换句话说,如果老知青没有在这里吃过苦,恐怕早就忘记这里了,哪可能年年回来寻根报本。知青们吃了苦,但是冒吃亏。

陈列室,墙上镜框里资料引起知青们的兴趣

啊,是找到了自己还是同队知青的名字?墙上悬挂的资料,绝对不是复制品,而是真品,还有许多知青当年的户口迁移证。这每一张发黄的纸片,每一个模糊名字,都引起知青们的深情回忆。历历往事,又在眼前浮现。

,陪同前来的市委李书记看后说,这些珍贵文物今后要进博物馆的,不能让它们挂在这里受到损坏。同行一些下放其它地方的知青,不由感慨沅江人的细腻,这样的资料各地哪里没有?又有谁知道它对知青如此珍贵?若干年后,史料上的需要寻找这方面的东西,恐怕只能到沅江才看得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