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 许志华 李立彪 这里: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 一条美丽的便江穿城而过,横跨江面的两座大桥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这就是“中国银都”的所在地———永兴。 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县的永兴,近几年来以超常的速度蓄势发力,县域经济在“再生之力”的助推下一路凯歌:“没有银矿的银都”、“全省经济强县”、“全国最大利废为宝资源再生基地”…… 于是,人们不仅要问:一个没有任何银矿资源的凡城小县,何以“无中生有”得如此称奇?一个没有银矿的银都,何以循环得如此亮丽? “无中生有”,催生区域发展平台 永兴,没有任何银矿资源,却有着300多年的白银冶炼历史。 在人们看来,废物与白银两者毫无关联,而永兴人却说,废物即白银,这种不可思议的“结论”,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变成“美丽的神话”。 聚焦永兴,63万人口的湘南隅县,在金银矿产资源为“零”的便江两岸,将金银产业“无中生有”得熠熠生辉,其金银矿产资源利用率和拥有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此地无银三百两”。永兴炼银所需原材料全部来自全国各地厂矿、医院和有色金属企业冶炼所产生的废渣、废料、废液。奔走在全国各地“三废”收购的上万名永兴人,凭着经验和执着为家乡掏宝聚财。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仅鑫达银业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三废”收购信息员就有200多人。 正是永兴人的这种精神,永兴白银以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产量,左右着全国白银市场的行情,金银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0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将“中国银都”的牌匾挂在了永兴县城头。 “无中生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助推县域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平台。 县委、县政府集思广益,围绕“无中生有”做文章。政策向着“无中生有”倾斜,资金向着“无中生有”投放,人才向着“无中生有”引进,把金银产业作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第一骨干财源,用心呵护,精心培育。 丰羽强翅得到了回报。近几年来,永兴白银以每年2000吨的生产总量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20多种稀贵金属提炼工艺技术堪称一绝;市场、品牌优势日益突出,“永银”、“金荣”、“兴光”、“金箭”等11个金银品牌产品走俏市场,2003年永兴白银产品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其金银饰品颇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2005年出口白银259吨,2006年全县白银出口创汇9700多万美元。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永兴县域经济的纵深发展找到了最佳结合点,经济效益连年翻番。全县仅金银产业税收收入就由2002年的2000万元,一跃增长到2007年的2.8个亿。 循环利用,构筑绿色环保体系 循环经济的核心特征就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它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一次根本变革。 熟谙这个道理的永兴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在践行科学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和谐、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大背景下,殚精竭虑,为构筑绿色环保体系进行了一些有效尝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工艺,从“三废”中榨取白银、黄金,把粗银加工成精银,把精银加工成附加值高的银制品。钯、铋、硒、碲、锑、铂、铟、镍等20余种稀有贵金属也在循环利用中得到再生。通过精深加工成功开发提炼的硝酸银、氯化银、片状纳米银等10余种高端银化工业产品,为循环利用注入了新的内涵。 由此,永兴的金银回收、金银精炼、银触头等冶炼技术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位置,其中西河企业集团与中南大学合作研发的“前置氧化双拉制备银基接点技术”、鑫达银业自主研发的“高效电解银工艺技术及应用”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实现了废水、废渣、废液、烟尘的再回收、再利用,永兴县每年回收利用烟尘“再循环”达到80吨以上。 金银产业的循环利用,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曙光。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把金银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产业来抓,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走马永兴工业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柏林、黄泥、塘门口、洞口、太和等五个项目区,像五驾齐头并进的马车,把永兴金银产业带进幸福时光。 金银企业向着园区集聚亮相,个个身手不凡,形成了金银产业独具魅力、“一园多区”的战略格局。目前,79家入园企业总产值、税收分别占到全县工业总量的68.5%和90.3%。 与此同时,园区内的每家金银企业三个层次的环保测评更是一丝不苟,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取缔。目前,园区内79家金银企业,有58家拿到了环评“绿色通行证”,其他都在办理之中。 以生产金银靶材为主的“元泰贵金属公司”实现了无粉尘、无异味清洁生产。新建设的太和循环经济项目区,在引进6家上规模的金银冶炼和精深加工企业的同时,在工业园内建立了一套企业共享的工业“三废”环保处理系统,实现了园区“零排放”目标,此举开全国先河。 科技护航,夯基固本做大做强 “内脑”与“外脑”相联,“引进”与“输出”并举,传统与现代相融。永兴县委、县政府把科技作为金银产业的“护花使者”,在青山绿水间一路疾行。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引进科技人才来我县工作的意见》、《永兴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永兴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白银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人才朝着永兴流动,科研瞄准永兴开发。 一个紧紧围绕金银产业“生产、学术、经营、研究”一体化的格局初显端倪;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民间投入为补充的自主创新科技投入机制脱颖而出。 中南大学、昆明贵金属研究院、长沙有色金属设计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加盟,为永兴金银产业助威加力。 中国银都白银产业研发中心、白银高新科技研发基地等一批金银产业“战略高手”,为永兴金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3年来,永兴县财政累计投入扶持重点骨干企业科技创新资金3100万元,拉动金银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上亿元。今年1至11月,全县申请精深加工的金银产品专利达5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6项,外观设计36项。 “产学经研”的紧密合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永星公司、鑫达银业、金荣材料科技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像一匹匹黑马,横空出世;高纯银、高纯铋、高纯铟、银氧化物触点材料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脱颖而出;“永银”、“金荣”等11种高新技术知名产品品牌迅速蹿红,走俏国内外市场。 在鑫达银业展厅我们看到,各式各样做工精美的银首饰、银制品琳琅满目,巧夺天工。公司引进河南传统宫廷白银工艺,研发生产的“湘水牌”金银饰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去年该公司设在全国的16家专卖店,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令国内金银企业同行们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