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永兴人风采]郴州市第二届优秀新闻工作者 戴成辉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47857)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12/6 13:59:51

--  [永兴人风采]郴州市第二届优秀新闻工作者 戴成辉

一个坚忍的跋涉者

作者:留言板
发表时间:2007-11-7 16:07:15

    少有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气势,在乎的是努力把本职工作做细做实;不急功近利、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注重的是点点滴滴的奉献;从未哗众取宠、叫苦邀功,经常性默默把别人都不愿接的任务完成好——戴成辉的工作作风,一如他的性格,从容淡定,沉稳扎实。而这种性格,又正契合了他所担任的郴州日报社总编室主任的岗位要求。

    无论是以前从事教育工作、企业管理,还是1996年经公开选调进入报社成为新闻人,无论是做普通编辑,还是担任部室负责人,他始终奉行着自己的准则: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11年来的新闻人生,他坚忍地跋涉着,在这条路上颇留下了几个脚印。在他所编辑的许多版面、所采写的许多稿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他也取得了参加好新闻评选的一个又一个丰收。至今戴成辉同志共获得各类各级好新闻奖37次,其中获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3次、三等奖4次,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

    11年来的新闻生涯的锤炼,使戴成辉同志涵蕴起一名优秀新闻人应有的的精神品质。

    ——他有求知若渴的钻劲。戴成辉同志外相文弱,但学技术钻业务却有股蛮劲。在企业工作时,为了尽快学会机修技术,盛夏酷暑的正午,别人都在房间休息,他蹲在烈日底下用边角废料练习电焊、氧割,最终掌握一手漂亮的钳、焊活计。进入报社之初,他除了从一本本新闻专业书里和一个个同行前辈那里学习业务知识外,还从资料室借出复刊7年来的全部《郴州日报》通读了一遍 ,对于了解报纸风格、初窥新闻门径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北京参加中报联主办的业务培训,他每堂课都早早到教室,占到前三排的座位,以便听得更清。因此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2004年以来,报社每年组织年青采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按规定戴成辉是可以不参加的,但他一堂课不缺,并认真做了记录。

    ——他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协助总编辑严把稿件的政治关和质量关是总编室主任的重要职责之一。自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特别是2005年担任总编室主任以来,戴成辉对自己编审的稿件,决不草率地走过场了事。在政治上更是绷紧“党报无小事”这根弦。作为党报的总编室主任,他做了一件十分要紧的事情,将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关于新闻报道的规定,共收集到60余条,整理成内部资料发放到各采编部室。而他自己则把这些规定熟记于心。因此在值班时多次防止了台海局势、涉军、民族宗教、青少年违法等方面政治敏感问题表述的差错;因此屡屡有记者、编辑就报道中把握不准的问题向他咨询新闻预警规定,他总能准确、详尽作答。

    ——他有敏锐前瞻的策划意识。策划是新闻报道的灵魂。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前瞻的策划意识。1993年9月,获悉霍英东先生提出“红三角经济圈”概念后,戴成辉提出了一个想法:郴赣韶三市日报各派出若干记者,组合成三个采访组,在三市同时采访,在三家日报上同时发稿。限于当时条件没被采纳实施。2004年《湖南日报》和《湖北日报》的“记者换位看湘鄂”采访活动,就完全是这种形式。到2005年,他再度提出这一设想,引起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组织了全部市直媒体参与的采访小分队,同时赴赣、韶采访,同时发回稿子,在读者中形成很大的反响。过后不久,赣、韶两市媒体亦作回访。

    陈曲翻新,老调新弹,就更需要策划了。2005年,报社编委会决定对郴州地域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报道。戴成辉根据这一精神,与各县(市、区)宣传、文化界进行广泛联系、深入探讨,确定了报道原则:通过深入挖掘郴州各县(市、区)最突出、最核心、最具生命力的历史文化,探微寻幽,追询其历史演变轨迹,观照其当今续放的光芒,藉此大力推介郴州各景区景点、文物古迹、典故传说及其所蕴涵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为推动郴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其刊发形式为11篇通讯均配图发头版头条。其实,这样的题材郴州的媒体早已经有过报道,但从来没有加以理性的深究,系统的推出。而《郴州日报》经过认真策划,周密施行,获得空前成功,《郴州地域文化行》系列报道在全省、全国好新闻评选中多次获奖。

    ——他有甘为人梯的情怀。编辑是一份为人作嫁的事业。作为一名编辑、作为报社总编室主任,戴成辉同志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有多少次,他付出几多精力,挽回了一篇篇稿子。心存感激的通讯员,常常会在来稿中署上他的名字,他总是主动划掉;有的来稿他进行补充采访才能发表,却都没署过名。和本报记者一同采访,戴成辉执笔时,大多会谦逊地把自己名字排在后面。

    编辑,常常要在他人荣耀背后品味自己的寂寞。2005年初,戴成辉同志和一位年轻记者商量,就免征农业税作一组报道。他把这组系列报道各篇一一策划好,甚至连一些采访对象都联系好。成稿后,这名记者要署上戴成辉的名字,他却以未参与采访谢绝了。这组报道《免征农业税,受惠的不仅仅是农民》《免征农业税,乡镇干部角色大转换》《免征农业税,“乡财”是否会成为无源之水》,后来连获全市好新闻一等奖、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全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他有吃苦耐劳的韧性。值晚班时,戴成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常为了把稿子打理妥帖而推迟组版,为了把版面打理美观而推迟下班。而在采访中,更是经历了种种辛酸苦辣。2004年8月,报社安排戴成辉同志到苏仙区瑶山深处的五马垅小学,采访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盘振玉老师。时值暑假,他和苏仙区的通讯员蒲泽生4天内走访了散落分布的四个自然村,步行百余里,每天采访时间均在12小时以上。结束采访返郴时,因为村里没有开通班车,他们借了一位瑶胞的摩托,骑到山外寄在车主亲戚家中。简易山区公路上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戴成辉携带的降压药,在玻璃瓶中全磨掉了糖衣片。这样的艰辛,在采访新华乡、在报道抗洪救灾、在暗访不良之风的过程中,他早已经品尝过许多许多。

    ——他如“孺子牛”般的操劳。在报社,戴成辉同志是一个“杂家”。任务临头从不习惯往外推的性格,使他承担了大量的份外工作。报社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总汇报材料本不是总编室的职责,社领导几经考虑,还是安排戴成辉同志执笔。报社欲创办子报《红三角时报》,要进行可行性论证。这项工作有兄弟报社前不久进行过,他们专门成立项目部,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完成。而在郴州日报,戴成辉同志接到任务后,在三个月里孤军奋战,撰写可行性总报告和6个子报告,收集三市各方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填写厚达50余页的表格。市里修撰《郴州市志》,《郴州日报》这一章的撰写,几经周折后还是确定由戴成辉同志来承担……

[戴成辉,男,19643月出生,湖南永兴,汉族,中共党员

        1980.021982.07郴州师范学习

        1982.071992.01白沙矿务局湘永煤矿教师

        1992.021993.05郴州地区栖凤渡煤矿教师

        1993.061996.10市燃料贸易总公司职员

        1991.091994.07湖南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1996.10至今郴州日报社编辑、记者

    

        该同志有着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任总编室主任后为单位完善了《采编人员岗位责任制》等10多项管理制度,对提高办报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采写编辑的稿件获奖37次,其中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3次、三等奖4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