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转帖]论缘份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39445)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2:02 -- [转帖]论缘份
论缘份 送交者: bluejasmine 这世上有一种感觉叫爱,爱是缘,被爱是份。缘随天意,份却在人为。缘份是前世临终时的感情延续,缘份是此生轮回前不变的誓言,缘份是你我曾说过的幸福的约定,缘份是再做人时还能在一起的美好梦想。 人活着就会有灵魂、就会有感觉、就会有交流、就会有思念。有了灵魂就装着爱,这种爱里有亲人、朋友、恋人、夫妻;有了感觉就会拥有缘份,这种缘份有童年的伙伴、同窗的相识、知己的相交、夫妻的相伴;有了思念就有了爱情、有了牵挂、有了寄托……人与人相遇、相知、相伴都是缘份。 儿时的缘份,是两小无猜的游戏。是一起哭闹、一起疯笑、是童贞、是天真。 同窗的缘份,是朝夕相处的友谊。是感觉、是向往、是纯洁的爱慕、是朦胧的碰撞。 朋友之缘份,是不分彼此的信任。是祝福、是帮助、是曾经拥有、是你知我知的情谊、是久逢知己的信任。 亲人之缘份,是骨肉相连的血脉。是相依为命、粗茶淡饭的甘甜;是滋润你生命、抚育你成材的摇篮;是分享你快乐、分担你痛苦的港湾。 恋人之缘份,是一见钟情的爱慕、是朝夕相处的情意;是火花、是叮咛细语、是含情脉脉,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缘份是朝夕相处的友谊、是淋漓尽致的表白;缘份是天长地久的情爱、是千山万水的呼唤;缘份是怦然心动的温柔、是无瑕真爱的承诺;缘份是海枯石烂的誓言、是红尘中的眷念。但是,没有哪一种缘份比姻缘更能让人缠绵,更能让人痴情了。缘份是通向爱情圣殿的鹊桥,是男女之间真诚的友爱。 因为有了那冥冥之中的缘份,而使两个原本陌生的人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同面对风雨人生,携手一路同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缘份依托着多少爱、多少梦、几多情、几多恋。缘份最珍贵的是相依为命,最浪漫的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多么让人感慨、多么让人缠绵、多么让人追忆。 人世间如果没有缘份,怎会有三毛笔下《滚滚红尘》;怎会有梁山伯、祝英台的“人世无缘同到老,楼台一别两吞声”;怎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又怎么有宝玉的痴、黛玉的愁,七仙女的盼,还有那断桥旁的泪。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红尘面。 缘去缘来,也就是一个“情”字。缘有多深,情就有多深;缘有多长,情就有多远……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2:24 -- 曾经那首歌风靡一时,成了大家口中轻唱的口头禅: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我们死也要在一起。每次听到这,心里总有种想笑的感觉,说不出的感受。 真有下辈子吗? 如果有,也不一定还能投胎做人;就算能做回人,也未必还记得前尘往事;就算记得,也未必还能遇到之前那个人;就算遇到,也未必还认得对方来;就算认出来,也未必能走在一起,说不定又会是一次擦肩而过;就算走在一起,也不一定能白头携老、生死与共,人生总有那么多的无奈和悲哀,谁也预算不了未来。今生都已说不准,何况来生来世的事?太遥远太缥缈了! 我发觉,现在的人不知怎么了,是不是看神话爱情小说看得太多,动辄就拿什么“前生来世”“有缘无份”的一些概念高谈阔论。事实上自己都不知道有没那么一回事,岂非有点怡笑大雅的感觉。与其说是一种希望,不如说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和开脱。在太多无奈的现实面前,或在自己不曾努力或努力了却又不能坚持到底而最终错过,就以此为理由作借口,以让心中平衡一点。 “缘份”是一种什么东西?是摸不着也看不到,或者说只是一种模糊笼统的概念,是人观念意识底下的产物,你认为它有就有,相信它就存在。而它的存在必须与人的信念连在一起,如果你怀疑就无所谓“缘”不“缘份”。有句话说得对,缘是天意,份在人为。如果说上天让人们相遇是一种缘,那么能否有“缘”又有“份”最终走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把握和珍惜。 不要说太多的随缘,如果缘份来到你身边,你不好好珍惜把握,终究会擦肩而过。就如我们在工作中也常会说到一个机遇的问题,机遇来了,你若不能及时抓住肯定也会错过,而下次再重来却又不知何时何地何景了,“缘份”不亦如此?! 缘份,缘份,有“缘”才有“份”,缘是前提条件,可以说是一种先天性存在,“份”是“缘”的再续,后天行为一种造化的结果,是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 有“缘”未必有“份”,有缘无份只能相遇不能相守,往往是一种遗憾; “有份无缘”注定是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都不能最终走在一起; “有缘又有份”才能从相遇到相识到相知到相守到老。 如果说“缘”更多是一种上天的安排,那么“份”更多的则是人的努力。虽然有言曰“人算不如天算”,但是凡事“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当你得不到时,请不要过多责怪上苍的薄情和命运的捉弄,为什么不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一味怨天尤人?你真的努力过了尝试过了吗?还是只是浅尝辄已而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若非一番寒砌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代价,不劳而获或者是付出一点点就想得到千千万,都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与其把决定的权利交给上天,与其拿什么所谓“缘份”之说,不如相信自己,由自己主宰自己的感情。只要敢于追求争取,世上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也没有爬不过去的山,只有跨不过去心灵的桥梁。 爱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努力;“缘”是天意,“份”在人为! ]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2:44 -- 缘是什么? 缘是机遇,缘是所遇即所得,缘是通往一切幸福乐园的必经之路口。 但缘决不是乞求、强求或着是强制,因为一旦那样,缘即走调变味,一切不复为缘,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伤害或是悲剧。 缘生、缘灭、缘起、缘尽、缘断、缘续。 一切随缘,随遇而安,这是对于缘的最佳处理方式。 有的时候,缘、份结伴而来,成就很多千秋佳话,此时,爱情已成为缘份的逻辑必然,是缘份的现在进行时。 真正成熟、完美的爱情,应该是在对所谓拥有的爱情随时随地进行右单击的时候,你会无限欣慰于她的所有基本属性和所有直觉 感受,仅此而已。 有的时候,有缘无份或者有份无缘,也会给人间多情之人带来无尽的痛苦、烦恼甚至终身的遗憾。 坚持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伟大。 但是,当爱已燃尽,誓言已谢幕,故事已不需要结尾,缘份的天空再也不能奏响爱的乐章,无谓的坚守阵地,也只能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僵持,造成更大的伤害。 所以,放弃,更是一种原则,是一种比伟大还要伟大的美德。 忘记你也许我永远做不到,但我只在乎,你我之间的曾经拥有。 难道,这还不够吗? 文章引用自: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3:15 -- 曾有人说:“爱就是一种缘。” 缘有很多种,能够相识相知,是一种令人珍惜令人难忘的缘。但爱÷中更多的是人潮中擦肩而过的情,落雨的屋檐下同时避雨的路人,昏淡的路灯下等候同一路车的夜归人,他们也都是有缘人。甚至于蓝天下两只飞鸟,能够在空中相遇,也是因为有缘。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缘,也不是每一个寻觅的人都可以抓住缘。或者有缘,然而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或者无缘,行色匆匆远隔天涯。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一个念头,一次决定,往往便可能拥有或错过一份缘。选择了爱是因为缘,而选择了不爱却也是为了缘,生命如此,生活亦如此。 缘就是缘。不需许下誓言,也不必要求承诺。可以拥有时,不必山盟与海誓依然可以真诚相拥,而无法拥有时,即使是求,也求不来一份聚首的缘。看那静谧的星空群星闪烁,而守望了千万年的牛郎织女星,依旧相对无言,守侯着一年一度七夕聚首的缘。“ 高山流水是一种缘,怦然心动是另一种缘,文君当炉是为了缘,不爱江山爱美人却也是因为缘。这个缘,令人难解。卓文君为了司马相如,别豪门赴街市,当炉卖酒不言贫富;温莎公爵不惜放弃王位,舍弃江山,终于携得美人归,皆因有缘。而钟子期与鲍书牙,不需任何介绍与表白,只一曲高山流水,弦响天地间,空前绝后,震撼心灵,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眸中读懂了彼此,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知音遇知音的相惜,是潇洒物外无欲无求的缘分。 张爱玲在她的文字里这样写道:“ 而诗人徐志摩却告诉世人,人们苦苦追寻的缘,是不可强求的,是双溪上的小舟载不动的,是无法带上前路的。——“ 在缘分的天空下,我们守侯着真诚与善良,选择了期待与梦想。 晴岛丽日彩云飘,和风细雨杨柳摇。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3:36 -- 事有奇巧,理贯因果,物割阴阳,运隐反转。兹一切,谓之缘。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8:57 -- 谈缘份 有缘,这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甚至说俗了、说滥了的字眼儿,也是有些不负责任的人常常拿来迷惑别人的花言巧语,正如同他们随便可以说出的那个“爱“字一样,说滥了,便会失去它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份量,使人麻木起来。于是,许多人便不再信这两个字,然而,我却常想,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缘?缘分几种?缘的真正魅力到底在哪里?一个人的一生到底能有多少缘?
有时候,望着街上熙熙嚷嚷的人流和一张张表情、模样各不相同的面孔,我便会想,单就这城市中成百上千万人中,我认识的人能有多少?能占到几百分之一或上千分之一吗?这么想时,心中便清楚地意识到,人与人的相识便是一种缘!人不是随随便便和谁都能相识的,一生中能相识的人占人群的比例实在是极小、极小的;能在一起相处、工作也是一种缘分。要不然,这芸芸众生中,你怎么和别人不认识,单单认识了这些人呢? 然而,相识,仅仅是一种最起码的缘分而已,它只是更深入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生发出种种缘分的魅力和光彩来。 大致分析一下,缘似乎可以分为五种:形缘、意缘、心缘、情缘、生死缘。 形缘,只是外在交往而已,不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通常是指一般相识的人,比如一般的同事、邻居、熟人等。“相识就是缘“指的大约就是这种形缘吧。 而意缘,便是比形缘更深一层的缘份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些情投意合的朋友,严格地讲,不可能到性命相托的地步,但却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意之所以,在于义,在于友情,这种缘,其实也已很珍贵了。 说到心缘,便上升到一种神奇的情感了。这种缘分产生之时,常常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往往是一个陌生人,第一次相见便让人感到一种熟识、一种亲切;仿佛那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无意中所散发出的气质、风度,都能令你感动、舒服,仿佛你已认识他许久,仿佛众里寻他百千度,一下终于找到了!若是同性, 很快便是知音;若是异性,则很可能上升为情缘乃至生死之缘。 情缘二字,简直被人说滥了。其实,情缘和真正的爱一样,不但极少且极珍贵,更是缘的一个极高的境界,而且只发生在异性之间。然而,情缘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种持久与永恒,有的却如流星 ,只是一个阶段。但不管怎样,我认为,只要是真情付出,便无可厚非。另一点是千万不要鱼目混珠,把欲错识成了情。 生死缘,其实是情缘的最高阶段,之所以分出来,是因为它太稀少、太珍贵。因为纵使真心相爱、海誓山盟的人们,也难以达到爱的生死永恒。我认为,这种境界,谁达到了便是圣人。 其实说到底,缘分实在是一种神奇的东西。红尘滚滚,我们都在缘中起起伏伏,这就是人生吧。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9:44 -- 谈缘——生缘、亲缘、心缘和人缘 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随机的产物。因为他可以是男女双方履行婚约或者性爱的结果,何况出生前后被堕胎和遗弃的事屡见不鲜。所以,不存在先验的父子母女因果关系,怀孕并打算生育才使这个因果关系具有非零的概率。比如我的出生就是生身父母谁也没打算要的结果,因为彼此之间毫无感情可言,所以产生这个父(母)子关系虽然最终的概率非零,但是他俩谁也没有愉快地接受事实,这是我之所以仿佛是个孤儿的基本原因。 我不认同佛教的“缘起”说:今生之所以乃前世之结果。我认为这是生物学的结果,所以其概率是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结果还可能受影响于受孕时男女双方的心情、强度、内脏器官的物理化学状态以及当时环境的物理化学水平等等,而不是单纯决定于男女双方的基因(虽然它是最主要的“种质”),所以才会生产出并非完全相同的子女来。这或许也是“对称破缺”无所不至的例证之一。这个复杂的因果链不但决定了诞生的男女之别,而且使得“产物”有美丑、智愚、强弱等许多差异。只有出生了才使得这个因果关系的概率趋于一,使那许多差异成为定论。当代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优生学、计划生育应该都是以这个充满了“对称破缺”的概率链的存在为理论依据的(参见2月25日在本网发的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生命的起源”)。 这个概率从零到一的过程可以称为“生缘”链。人一旦出世了,便产生了父母兄弟姐妹和其它的许多亲戚关系,并且逐渐地与社会上的许多人发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关系。这种种关系的发生,显然是种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便是种种“人缘”,而家族性的人缘称为“亲缘”,社会性的人缘则为非亲缘。所以,人缘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生缘、亲缘和心缘以及一般的人缘都包含其中。 在你还活着的时候,对已逝者或失去联系的亲友的心缘是记忆、是怀念、是亲切等等,如我对祖母和戴老的深深的记忆化作浓浓的怀念。对尚在世者的心缘便是感情、情谊、友谊或鄙视等等。当然,也有相反的心缘,那是反感、厌恶、仇视等等。至于曾经认识或萍水相逢者,大多是一般的泛泛的人缘。人类社会便是由无数的人缘之网编织而成的,在这个网中的个人便是社会人。这个观点是大致符合佛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缘起论”的,只不过按照佛陀(释迦牟尼)的说法,因果链的每个环节都只能是一因一果的,而不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而已(在后来的小乘和大乘佛教教义中,则变为四因和十因说)。按照缘起论,人的生死是因为“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为,出生可以理解为种种生缘相互作用的聚合,死亡可以理解为种种生缘之间相互作用的断裂,所以,一个人一旦死亡,不但生缘灭了,原则上还意味着他的人缘相互作用能力的散失,那些由所谓怀念所增减的爱或恨都不是故人与他的“继续”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是沉淀在他心中的那些过去的相互作用的泛起。因而这种“泛起”的只能称之为“心缘”,它只可能存留于这个曾经有过人缘者的心中,可盛可衰、可褒可贬。而且,除非该有心缘者把它表述出来,否则他的心缘不会影响别人的心缘。因此可以进一步把“缘起”说补充为:生缘起则人缘生,生缘尽则人缘散,唯留心缘在。比如对祖母和戴老,只要我还活着,对他俩的心缘永远存留着。 人的一生,生缘固然是必要的,但并不见得比人缘重要。这是因为事实表明,未成年人,特别是幼儿,其实是世界上最弱小的动物,不象其它动物能够独自地生存下去。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从“养育之恩”这个概念上说,“育”的恩情是大于“养”的恩情的,因为前者基本上是概率的产物。如果仅仅是“一生了之”,那也就仅仅存在着生缘,几乎无亲缘和心缘可言。第二,因为人类社会之网是依靠种种不同的人缘编织而成的,这表明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持续存在,前提是其主要力量必须是社会人,而不是孤立的人或婴儿。 因此,对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判断分为两种:内在判断和外在判断。内在判断是自我判断,是基本不变的,是个人的精神支柱。外在判断是以他所生存的这个社会为背景的人缘的加和平均,它是变动的,它可以有时是阳光雨露,也可能有时是狂风暴雨。但是价值判断的参考系大致不外乎如下几种:从空间上说,小到他的家庭,大到全人类;从时间上说,近到现在,远到无限未来;从物性的损益来说,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从社会伦理来说,从自私自利到大公无私,等等。只不过,在价值判断中所有这些参考系的权重各不相同。内在判断之所以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就在于在他个人的心目中,这些参考系的权重是基本不变的。而外在判断则这些参考系的权重因为人缘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动性,所以是经常变动的。由此可见,“人生价值”并没有唯一的客观判断标准。 任何人都生存在人缘的海洋中,但是一个人不能象一片浮萍或一叶扁舟,在人缘的海洋中随波逐流,而没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判断。内在的人生价值判断之所以基本不变,是因为它是以个人的信仰(或理想)为准则的,而后者显然是人生小舟之舵。所以,对个人来说,他所作出的人生价值内在判断,信仰或理想是超越于外在价值判断的。理想抽象于社会现实,信仰超越于泛泛人缘。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51:04 --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首先先向诸位大菩萨致歉,今天我不晓得要讲些什麽。不晓得诸位需要听些什麽。我们教书的人讲课习惯了,没考虑也就随便答应了,现在看到诸位大菩萨这麽热诚的到这里来,就我个人学佛的立场来说,应该对诸位有点贡献才是,就怕今天讲下来对诸位没有助益,那就觉得很罪过了。 摘录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於东西精华协会 叶柏记辑 转载自十方月刊第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