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转帖]论缘份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39445)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2:02

--  [转帖]论缘份

论缘份

  送交者: bluejasmine

这世上有一种感觉叫爱,爱是缘,被爱是份。缘随天意,份却在人为。缘份是前世临终时的感情延续,缘份是此生轮回前不变的誓言,缘份是你我曾说过的幸福的约定,缘份是再做人时还能在一起的美好梦想。

人活着就会有灵魂、就会有感觉、就会有交流、就会有思念。有了灵魂就装着爱,这种爱里有亲人、朋友、恋人、夫妻;有了感觉就会拥有缘份,这种缘份有童年的伙伴、同窗的相识、知己的相交、夫妻的相伴;有了思念就有了爱情、有了牵挂、有了寄托……人与人相遇、相知、相伴都是缘份。

儿时的缘份,是两小无猜的游戏。是一起哭闹、一起疯笑、是童贞、是天真。

同窗的缘份,是朝夕相处的友谊。是感觉、是向往、是纯洁的爱慕、是朦胧的碰撞。

朋友之缘份,是不分彼此的信任。是祝福、是帮助、是曾经拥有、是你知我知的情谊、是久逢知己的信任。

亲人之缘份,是骨肉相连的血脉。是相依为命、粗茶淡饭的甘甜;是滋润你生命、抚育你成材的摇篮;是分享你快乐、分担你痛苦的港湾。

恋人之缘份,是一见钟情的爱慕、是朝夕相处的情意;是火花、是叮咛细语、是含情脉脉,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缘份是朝夕相处的友谊、是淋漓尽致的表白;缘份是天长地久的情爱、是千山万水的呼唤;缘份是怦然心动的温柔、是无瑕真爱的承诺;缘份是海枯石烂的誓言、是红尘中的眷念。但是,没有哪一种缘份比姻缘更能让人缠绵,更能让人痴情了。缘份是通向爱情圣殿的鹊桥,是男女之间真诚的友爱。

因为有了那冥冥之中的缘份,而使两个原本陌生的人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同面对风雨人生,携手一路同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缘份依托着多少爱、多少梦、几多情、几多恋。缘份最珍贵的是相依为命,最浪漫的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多么让人感慨、多么让人缠绵、多么让人追忆。

人世间如果没有缘份,怎会有三毛笔下《滚滚红尘》;怎会有梁山伯、祝英台的“人世无缘同到老,楼台一别两吞声”;怎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又怎么有宝玉的痴、黛玉的愁,七仙女的盼,还有那断桥旁的泪。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红尘面。

缘去缘来,也就是一个“情”字。缘有多深,情就有多深;缘有多长,情就有多远……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2:24

--  
        曾经那首歌风靡一时,成了大家口中轻唱的口头禅: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我们死也要在一起。每次听到这,心里总有种想笑的感觉,说不出的感受。
    真有下辈子吗?
    如果有,也不一定还能投胎做人;就算能做回人,也未必还记得前尘往事;就算记得,也未必还能遇到之前那个人;就算遇到,也未必还认得对方来;就算认出来,也未必能走在一起,说不定又会是一次擦肩而过;就算走在一起,也不一定能白头携老、生死与共,人生总有那么多的无奈和悲哀,谁也预算不了未来。今生都已说不准,何况来生来世的事?太遥远太缥缈了!
    我发觉,现在的人不知怎么了,是不是看神话爱情小说看得太多,动辄就拿什么“前生来世”“有缘无份”的一些概念高谈阔论。事实上自己都不知道有没那么一回事,岂非有点怡笑大雅的感觉。与其说是一种希望,不如说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和开脱。在太多无奈的现实面前,或在自己不曾努力或努力了却又不能坚持到底而最终错过,就以此为理由作借口,以让心中平衡一点。
    “缘份”是一种什么东西?是摸不着也看不到,或者说只是一种模糊笼统的概念,是人观念意识底下的产物,你认为它有就有,相信它就存在。而它的存在必须与人的信念连在一起,如果你怀疑就无所谓“缘”不“缘份”。有句话说得对,缘是天意,份在人为。如果说上天让人们相遇是一种缘,那么能否有“缘”又有“份”最终走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把握和珍惜。
    不要说太多的随缘,如果缘份来到你身边,你不好好珍惜把握,终究会擦肩而过。就如我们在工作中也常会说到一个机遇的问题,机遇来了,你若不能及时抓住肯定也会错过,而下次再重来却又不知何时何地何景了,“缘份”不亦如此?!
    缘份,缘份,有“缘”才有“份”,缘是前提条件,可以说是一种先天性存在,“份”是“缘”的再续,后天行为一种造化的结果,是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
    有“缘”未必有“份”,有缘无份只能相遇不能相守,往往是一种遗憾;
    “有份无缘”注定是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都不能最终走在一起;
    “有缘又有份”才能从相遇到相识到相知到相守到老。
    如果说“缘”更多是一种上天的安排,那么“份”更多的则是人的努力。虽然有言曰“人算不如天算”,但是凡事“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当你得不到时,请不要过多责怪上苍的薄情和命运的捉弄,为什么不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一味怨天尤人?你真的努力过了尝试过了吗?还是只是浅尝辄已而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若非一番寒砌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代价,不劳而获或者是付出一点点就想得到千千万,都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与其把决定的权利交给上天,与其拿什么所谓“缘份”之说,不如相信自己,由自己主宰自己的感情。只要敢于追求争取,世上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也没有爬不过去的山,只有跨不过去心灵的桥梁。
    爱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努力;“缘”是天意,“份”在人为!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2:44

--  
缘是什么?
  缘是机遇,缘是所遇即所得,缘是通往一切幸福乐园的必经之路口。
  但缘决不是乞求、强求或着是强制,因为一旦那样,缘即走调变味,一切不复为缘,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伤害或是悲剧。
  缘生、缘灭、缘起、缘尽、缘断、缘续。
  一切随缘,随遇而安,这是对于缘的最佳处理方式。
  有的时候,缘、份结伴而来,成就很多千秋佳话,此时,爱情已成为缘份的逻辑必然,是缘份的现在进行时。
  真正成熟、完美的爱情,应该是在对所谓拥有的爱情随时随地进行右单击的时候,你会无限欣慰于她的所有基本属性和所有直觉   感受,仅此而已。
  有的时候,有缘无份或者有份无缘,也会给人间多情之人带来无尽的痛苦、烦恼甚至终身的遗憾。
  坚持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伟大。
  但是,当爱已燃尽,誓言已谢幕,故事已不需要结尾,缘份的天空再也不能奏响爱的乐章,无谓的坚守阵地,也只能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僵持,造成更大的伤害。
  所以,放弃,更是一种原则,是一种比伟大还要伟大的美德。
  忘记你也许我永远做不到,但我只在乎,你我之间的曾经拥有。
   难道,这还不够吗?

文章引用自: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3:15

--  
曾有人说:“爱就是一种缘。”
缘有很多种,能够相识相知,是一种令人珍惜令人难忘的缘。但爱÷中更多的是人潮中擦肩而过的情,落雨的屋檐下同时避雨的路人,昏淡的路灯下等候同一路车的夜归人,他们也都是有缘人。甚至于蓝天下两只飞鸟,能够在空中相遇,也是因为有缘。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缘,也不是每一个寻觅的人都可以抓住缘。或者有缘,然而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或者无缘,行色匆匆远隔天涯。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一个念头,一次决定,往往便可能拥有或错过一份缘。选择了爱是因为缘,而选择了不爱却也是为了缘,生命如此,生活亦如此。

缘就是缘。不需许下誓言,也不必要求承诺。可以拥有时,不必山盟与海誓依然可以真诚相拥,而无法拥有时,即使是求,也求不来一份聚首的缘。看那静谧的星空群星闪烁,而守望了千万年的牛郎织女星,依旧相对无言,守侯着一年一度七夕聚首的缘。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却造就了一个永恒的传说。其实天上人间,有一些也许是人们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另一些却是人们并不想摆脱的束缚,一切只是因为有缘注定。

高山流水是一种缘,怦然心动是另一种缘,文君当炉是为了缘,不爱江山爱美人却也是因为缘。这个缘,令人难解。卓文君为了司马相如,别豪门赴街市,当炉卖酒不言贫富;温莎公爵不惜放弃王位,舍弃江山,终于携得美人归,皆因有缘。而钟子期与鲍书牙,不需任何介绍与表白,只一曲高山流水,弦响天地间,空前绝后,震撼心灵,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眸中读懂了彼此,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知音遇知音的相惜,是潇洒物外无欲无求的缘分。

张爱玲在她的文字里这样写道:于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百年中,在时间的无垠的荒野中,有两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样相逢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有轻轻地道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哦,原来相逢即是缘。

而诗人徐志摩却告诉世人,人们苦苦追寻的缘,是不可强求的,是双溪上的小舟载不动的,是无法带上前路的。——“在茫茫人海中,我欲寻一知己,可遇而不可求的,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这种缘,令人叹服。

在缘分的天空下,我们守侯着真诚与善良,选择了期待与梦想。
晴岛丽日彩云飘,和风细雨杨柳摇。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3:36

--  

事有奇巧,理贯因果,物割阴阳,运隐反转。兹一切,谓之缘。
  缘是宿命,太简单。
  缘是注定,太肤浅。
  缘是谜语,太茫然。
  缘是生命通道的十字口,缘是人生旅途的驿站。缘是生活旷野的风信标,缘是一路风光的采集点。
  缘是生命的暗示,缘是天机的洩点,缘是跌宕生活的接力棒,缘是传奇人生的花明柳暗。
  缘无商量,缘无刻意,缘无法粉饰,缘难以遮掩。
  你在缘中,缘在你身外。你不呼唤她,她会轻轻来。
  不经意间,你已触缘。未解意时,你已缘散。缘是一张网,你是网上的结;缘是一局棋,你征伐于其间。
  缘是一种能量,它与你交换等量的活力;缘是一种语言,它与你会晤敏感的话题。缘是信息,频道吻合就能接受。缘是神灵,虔诚才能走进它的世界。
  缘是历史,有来有往;缘是多维,立体缀连;缘有隐显,时有时无;缘有爱恨,喜怒翻转。
  缘缔造了伟人,缘蒙垢了乞丐,缘敷设了美丽,缘绘就了苦脸。缘垒出了堂正,缘扭弯了卑贱。缘悲欢着聚散,缘放射出涩甜。
  望缘兴叹,乞缘降临,与缘擦肩,会意因缘,缘飘浮于你我他间。
  缘之表象,若石布青苔;缘之背后,沿因果溯远。你不能一言中的,你不能顿悟成仙,你不会开局擒王,你不会无流成海。
  缘是过程,是棋路,是流水,是行云,它那里来,那里去,由不得你,任不过我,它回光返照析落你的过去,它探幽追微征兆你的未来。
  此时此刻,就是你的缘点,绽开你的历史,勿需你的多言。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8:57

--  
谈缘份

有缘,这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甚至说俗了、说滥了的字眼儿,也是有些不负责任的人常常拿来迷惑别人的花言巧语,正如同他们随便可以说出的那个“爱“字一样,说滥了,便会失去它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份量,使人麻木起来。于是,许多人便不再信这两个字,然而,我却常想,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缘?缘分几种?缘的真正魅力到底在哪里?一个人的一生到底能有多少缘?

  有时候,望着街上熙熙嚷嚷的人流和一张张表情、模样各不相同的面孔,我便会想,单就这城市中成百上千万人中,我认识的人能有多少?能占到几百分之一或上千分之一吗?这么想时,心中便清楚地意识到,人与人的相识便是一种缘!人不是随随便便和谁都能相识的,一生中能相识的人占人群的比例实在是极小、极小的;能在一起相处、工作也是一种缘分。要不然,这芸芸众生中,你怎么和别人不认识,单单认识了这些人呢?

  然而,相识,仅仅是一种最起码的缘分而已,它只是更深入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生发出种种缘分的魅力和光彩来。

  大致分析一下,缘似乎可以分为五种:形缘、意缘、心缘、情缘、生死缘。

  形缘,只是外在交往而已,不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通常是指一般相识的人,比如一般的同事、邻居、熟人等。“相识就是缘“指的大约就是这种形缘吧。

  而意缘,便是比形缘更深一层的缘份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些情投意合的朋友,严格地讲,不可能到性命相托的地步,但却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意之所以,在于义,在于友情,这种缘,其实也已很珍贵了。

  说到心缘,便上升到一种神奇的情感了。这种缘分产生之时,常常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往往是一个陌生人,第一次相见便让人感到一种熟识、一种亲切;仿佛那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无意中所散发出的气质、风度,都能令你感动、舒服,仿佛你已认识他许久,仿佛众里寻他百千度,一下终于找到了!若是同性, 很快便是知音;若是异性,则很可能上升为情缘乃至生死之缘。

  情缘二字,简直被人说滥了。其实,情缘和真正的爱一样,不但极少且极珍贵,更是缘的一个极高的境界,而且只发生在异性之间。然而,情缘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种持久与永恒,有的却如流星 ,只是一个阶段。但不管怎样,我认为,只要是真情付出,便无可厚非。另一点是千万不要鱼目混珠,把欲错识成了情。

  生死缘,其实是情缘的最高阶段,之所以分出来,是因为它太稀少、太珍贵。因为纵使真心相爱、海誓山盟的人们,也难以达到爱的生死永恒。我认为,这种境界,谁达到了便是圣人。

  其实说到底,缘分实在是一种神奇的东西。红尘滚滚,我们都在缘中起起伏伏,这就是人生吧。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49:44

--  
谈缘——生缘、亲缘、心缘和人缘

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随机的产物。因为他可以是男女双方履行婚约或者性爱的结果,何况出生前后被堕胎和遗弃的事屡见不鲜。所以,不存在先验的父子母女因果关系,怀孕并打算生育才使这个因果关系具有非零的概率。比如我的出生就是生身父母谁也没打算要的结果,因为彼此之间毫无感情可言,所以产生这个父(母)子关系虽然最终的概率非零,但是他俩谁也没有愉快地接受事实,这是我之所以仿佛是个孤儿的基本原因。

我不认同佛教的“缘起”说:今生之所以乃前世之结果。我认为这是生物学的结果,所以其概率是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结果还可能受影响于受孕时男女双方的心情、强度、内脏器官的物理化学状态以及当时环境的物理化学水平等等,而不是单纯决定于男女双方的基因(虽然它是最主要的“种质”),所以才会生产出并非完全相同的子女来。这或许也是“对称破缺”无所不至的例证之一。这个复杂的因果链不但决定了诞生的男女之别,而且使得“产物”有美丑、智愚、强弱等许多差异。只有出生了才使得这个因果关系的概率趋于一,使那许多差异成为定论。当代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优生学、计划生育应该都是以这个充满了“对称破缺”的概率链的存在为理论依据的(参见2月25日在本网发的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生命的起源”)。

这个概率从零到一的过程可以称为“生缘”链。人一旦出世了,便产生了父母兄弟姐妹和其它的许多亲戚关系,并且逐渐地与社会上的许多人发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关系。这种种关系的发生,显然是种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便是种种“人缘”,而家族性的人缘称为“亲缘”,社会性的人缘则为非亲缘。所以,人缘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生缘、亲缘和心缘以及一般的人缘都包含其中。

在你还活着的时候,对已逝者或失去联系的亲友的心缘是记忆、是怀念、是亲切等等,如我对祖母和老的深深的记忆化作浓浓的怀念。对尚在世者的心缘便是感情、情谊、友谊或鄙视等等。当然,也有相反的心缘,那是反感、厌恶、仇视等等。至于曾经认识或萍水相逢者,大多是一般的泛泛的人缘。人类社会便是由无数的人缘之网编织而成的,在这个网中的个人便是社会人。这个观点是大致符合佛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缘起论”的,只不过按照佛陀(释迦牟尼)的说法,因果链的每个环节都只能是一因一果的,而不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而已(在后来的小乘和大乘佛教教义中,则变为四因和十因说)。按照缘起论,人的生死是因为“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为,出生可以理解为种种生缘相互作用的聚合,死亡可以理解为种种生缘之间相互作用的断裂,所以,一个人一旦死亡,不但生缘灭了,原则上还意味着他的人缘相互作用能力的散失,那些由所谓怀念所增减的爱或恨都不是故人与他的“继续”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是沉淀在他心中的那些过去的相互作用的泛起。因而这种“泛起”的只能称之为“心缘”,它只可能存留于这个曾经有过人缘者的心中,可盛可衰、可褒可贬。而且,除非该有心缘者把它表述出来,否则他的心缘不会影响别人的心缘。因此可以进一步把“缘起”说补充为:生缘起则人缘生,生缘尽则人缘散,唯留心缘在。比如对祖母和老,只要我还活着,对他俩的心缘永远存留着。

人的一生,生缘固然是必要的,但并不见得比人缘重要。这是因为事实表明,未成年人,特别是幼儿,其实是世界上最弱小的动物,不象其它动物能够独自地生存下去。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从“养育之恩”这个概念上说,“育”的恩情是大于“养”的恩情的,因为前者基本上是概率的产物。如果仅仅是“一生了之”,那也就仅仅存在着生缘,几乎无亲缘和心缘可言。第二,因为人类社会之网是依靠种种不同的人缘编织而成的,这表明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持续存在,前提是其主要力量必须是社会人,而不是孤立的人或婴儿。

因此,对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判断分为两种:内在判断和外在判断。内在判断是自我判断,是基本不变的,是个人的精神支柱。外在判断是以他所生存的这个社会为背景的人缘的加和平均,它是变动的,它可以有时是阳光雨露,也可能有时是狂风暴雨。但是价值判断的参考系大致不外乎如下几种:从空间上说,小到他的家庭,大到全人类;从时间上说,近到现在,远到无限未来;从物性的损益来说,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从社会伦理来说,从自私自利到大公无私,等等。只不过,在价值判断中所有这些参考系的权重各不相同。内在判断之所以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就在于在他个人的心目中,这些参考系的权重是基本不变的。而外在判断则这些参考系的权重因为人缘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动性,所以是经常变动的。由此可见,“人生价值”并没有唯一的客观判断标准。

任何人都生存在人缘的海洋中,但是一个人不能象一片浮萍或一叶扁舟,在人缘的海洋中随波逐流,而没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判断。内在的人生价值判断之所以基本不变,是因为它是以个人的信仰(或理想)为准则的,而后者显然是人生小舟之舵。所以,对个人来说,他所作出的人生价值内在判断,信仰或理想是超越于外在价值判断的。理想抽象于社会现实,信仰超越于泛泛人缘。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9/6 12:51:04

--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首先先向诸位大菩萨致歉,今天我不晓得要讲些什麽。不晓得诸位需要听些什麽。我们教书的人讲课习惯了,没考虑也就随便答应了,现在看到诸位大菩萨这麽热诚的到这里来,就我个人学佛的立场来说,应该对诸位有点贡献才是,就怕今天讲下来对诸位没有助益,那就觉得很罪过了。
  承莫委员、汪委员、周长相告,缘社的同人都是信佛的,信佛的取缘社这个名字,这就取得非常好。我们学佛的人都晓得人生不外一个缘字,这个缘字就学佛的意义来说非常的大。在座诸位看来同我一样,多半在中年以上,也可以说步入了老年的阶段。因此我们就由人生的缘开始,稍微缩小一点,谈谈男女夫妇的因缘,透过这个观念来了解佛法的问题。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 缘,就是不善不恶的缘。譬如我们做人几十年,有许多接触过的人,不是自己有意去找他,偶然一,过去了也 就忘了。苏东坡有句诗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事情都等於一个梦,梦醒便忘,这种缘属於无记缘。
  至於佛说缘的四种关系|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研究起来很麻烦。总而言之,这种缘也是归纳性的说法,说明我们这个生命不只这一生,有前生;不只是这一世的前生,还有很多很多的前生;而今生同样有很多很多来生,数不完。这是从三世因果及六道轮回来讲因缘的四种关系,要深究不容易。
  杭州城隍庙的一副对联
  现在我们把因缘的范围缩小,谈谈大家本身最亲切的经验,也就是男女间、夫妇间的问题,从此来体很难解说清楚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我也常常提到杭州城隍山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小时候读书看了很有趣,记了下来。后来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看自己,看别人,深深了解这副对子,包括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 生哲学。这对子上联描写夫妇关系∶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缘,有的吵闹一辈子,痛苦一辈子。
  下联说的是儿女问题∶儿 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人生 由男女感情结为夫妇,然后生儿女,美其名曰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城隍庙的这副对子,将整个人生因缘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内了。我在大学任教哲学课程时,看到现在的青年同学男的女的都蛮调皮,常常不只一次有女同学要我讲爱情哲学。爱情究竟是什麽东西?这种问题使我很难答覆,有时被逼紧了,就老实告诉她们爱情的哲学基本就是自私,人类的我执。不 管描写爱情怎样好,爱情基本是我爱你!爱与不爱,都由我出发,不论是男是女,我爱你,是我在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一切都是为了我,全从自私观念出发。因此,爱情在文学境界是幅画,这幅画是理想的,很美;实际上不美,世界上许多爱情小说、爱情故事,使我们看了掉眼泪,非常吸引人,非常动感情;但是看遍所有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了,这个故事便失去了文学趣味。等於以前我们古老的戏剧,像从前各种地方戏、京戏、台湾的歌仔戏,唱的都是私 订 终 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点意 思也没有。至於落难公子中了状元,两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辈子,那就很难说了。
  西冷桥畔两苏坟
  我们学佛的人看人生,从因缘的方面来看,比一般人要来得深刻。以佛学的观点看人生,真正的好姻缘、善缘,不管有没有结为夫妇组织家庭,大都不超过五年十年的。例如有些小说,像红楼梦、西厢记,乃至西洋 名著茶花女等等,大家看了,觉得男女间感情的你侬我侬,非常可爱,令人欣羡,但是你不能加以科学分析,一分析他们所谓的浓情蜜意时间的持续也不过几年的美景而已。因为它是短暂的、片段的,所以就觉得很美很有味道。人人都希望维持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感情几十年,甚至永远,这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佛经上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中译就是堪忍。这个世界缺点很多,没有一个人生是圆满的。幸福的家庭很快地就拆散了、破碎了。失望和痛苦忍不了,还是要能忍,还是要接受。
  由娑婆世界的道理,我们再量把范围缩小来讲,谈谈杭州西湖的故事。在杭州西湖边有很多历史人物的坟墓,值得留念与凭吊,有高僧、名士,也有诗人、名妓,其中在满植梅花的小孤山上,有西冷桥,桥边有两座坟墓,一座是历史名妓叫苏晓晓的,另一座是清末民初的名和尚苏曼殊的。有人写过一首诗,其中的名句∶西冷桥畔两苏坟,就是描写这一妓一僧。当然坟墓没有什麽了不起,可是在中国历史的文学中,西 冷 桥畔两苏坟,感人至深,因为这句诗利用对比手法,以一妓一僧各自的生命遭遇互衬,将人生悲欢离合的各种无奈表露无遗,令人感慨难忘。
  愿为一滴杨枝水
  另外,清朝女诗人冯小青的坟墓也在杭州小孤山上,她是个才女,人也长得很漂亮,年纪轻轻就遇人不淑,结了婚才知所嫁非人,先生早已有了太太,因此痛苦一辈子,抑郁而死。冯小青这一生遭遇差不多是代表了大部分人类社会或旧时代的女性,为了家庭,痛苦牺牲的写照。
  冯小青的学问很好,文学修养也高,也有专集留下来,我年轻时最欣赏她的一首名诗,今天提供给缘社的诸位大菩萨,同时回向给全世界所有的女性。冯小青的人生遭遇很痛苦,因此天天拜佛,拜观音菩萨白衣大士。她在白衣大士前发了愿,写下这首诗∶稽首慈云大士前,不升净土不升天,愿为一滴杨枝水,洒到人间并蒂莲。由於亲身受苦,也看到人间夫妇很少有真正快乐的,因此,她不求死后升天,或往生净土,而愿化作菩萨净瓶中的一滴甘露水,洒向人间,希望将来世界上的夫妇,永远幸福快乐美满和谐。
  以冯小青这样一个悲惨的遭遇,她的因缘是痛苦的,可是她学佛以后,天天拜佛所发的愿,不像我们求发财,求保阖家平安,她感於人间夫妻有许多不如意而愿变成观音菩萨净瓶中的杨枝水,加被世上每一对夫妇平安、幸福。
  我常常跟一般年轻的女同学讲,我们学佛人不要认为这只是一首爱情诗,其实这首诗应该当成佛经看,在诗中痛苦感情的背后没有埋怨,也没有恨,她了解人生就是还债,很痛快地去偿还,而且不只自己还债,还愿意为世界上所有人还债,所以能写出愿为一滴杨枝水,洒到人间并蒂莲这麽动人的诗句,不为自己的痛苦所困,而是把自己的痛苦体了,想到世界上其它女性的痛苦,以她学佛的大愿力,希望自己将来使人间每一个家庭美满和快乐,这就是从心理上,如何将恶缘转成善缘的具体实例。
  从这位女性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学佛的人该如何对待和处理所遭遇 的恶缘,使自己得到平安。因此,我对一般学佛的朋友讲,你们不要吹牛,什麽成佛成道,一个学佛人,活著身心健康快乐,少病少恼。死时不麻烦自己,不拖累别人就算很好了。冯小青这种大愿力,就如同她诗中最后一句一样∶洒到人间并蒂莲,多麽慈悲。
  才女的麻将经
  接著再讲另一位女性文学家的故事。中国文化有句古话造物忌才,是从佛经中演绎出来的。造物代表天地,就是说人生的命运不圆满,上天对人才是妒忌的,不愿意他圆满。我们中国人喜欢算命,在座大家也许同样喜欢算命,提到算命,我偶尔也教同学们学学,但不赞成他们真的去算,因为这是靠不住的。算命有它深奥的哲学道理,这里我们暂时不谈。至於它所推演的内容,统括而言,不过是妻财子禄四样东西。对女性讲就是夫财子禄。这辈子家庭丈夫好不好?有没有钱?将来成家儿女如何?生活有无问题?前途功名怎样?然而就算命的原则来说:这一切,只用一个才字就可以简单概括了。才字代表钱财、文才,乃至人长得漂不漂亮的人才,都包含在内。
  有人算命回来问我,老师啊!算命的说我有财,结果我没有什麽钱。我说你 怎麽没钱?你今年结婚讨太太,太太就是财产,大财产进门啦!结婚就要花钱嘛,是有钱你花掉了。所以算命拿才讲一个人命中有财,可是人长得漂亮,已把财占去;或者读书人学问好,抵消了财就穷了。要是又聪明又漂亮又有钱,天底下的好事给你一个人占尽了,人家占什麽啊?这个世界公平得很,占了这样就缺少那样,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缘的道理,不一定圆满。
  由才与缘我们再来谈谈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事。在座大概很多人打麻将吧 ?打麻将的祖师爷就是这位才女。为何她发明打麻将呢?同我们今天在座的外省朋友一样,宋朝也几经动乱,北方金人南侵,她随著大家逃难到浙江金华。国家的事,家庭的事,使她很痛苦。先生虽不坏,到底学问能力没有她强,因此感觉生活不美满,此国仇家怨相逼的结果,便时常邀几位女好友到闺房玩玩,而发明了打麻(马)将。因为北方军队都是骑马打过来的,所以要把那些马上的兵将打下来,就叫打马将。
  这是她所发明排遣内心苦闷的方法,一个人要想办法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消化掉,如果一直压在心头,就是对人生缘处理得不好,那是很笨的。李清照女士善於处理,但是她的心境还是很痛苦的,我们一读她的著作便知。她作的词非常有名,其中一厥词,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在一块,很凄美,这些充满伤感意味的诗句,我们年轻时都喜欢读。
  到了中年,尤其老年,便不忍也不愿意读它了,尤其李清照的名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著窗儿滴到明,正是她为国为家的痛苦写照。这种境界我想在座的外省朋友都同样经验过的,想到前尘往事,通宵不寐,眼泪把枕头都哭湿了,同时窗外的雨水,也落了整夜,似乎与自己共洒同情之泪。李清照的词都很悲观,然而她也有了不起的一面,并非整天对雨流泪。
  感於现在国家的处境、常使我喜欢提到她的另一首描写项羽的诗。楚霸王是历史上的英雄,此诗可代表今天大家在台湾的心情∶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即是不愿投降。由此可以看出到了晚年,她的胸襟气魄,依然如此,是个大英雄。以学佛来说,具有大勇猛金刚菩萨的气概。
  在台湾,诸位今天能在此讨论佛法因缘的问题,是有福气的。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学佛的人,当看到太热闹的场面便兴起莫名的悲哀情怀,看到社会太安定,就联想到后面享福过度的坏处。今天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的层面,看来很安定很繁荣,但是每个人心理都很痛苦。我有许多各方面的朋友,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都有,因为我不太界别任何宗教,所以宗教反正都是劝人为善,都有它的好处,至於形而上的道理谁高谁低,那是另一主题,暂且不谈。我看看许多朋友,以台湾目前情况,到了晚年,夫妻两人很可怜,同美国老年人一样。儿女长大了,出国的出国,成家的成家,搬到外面成立小家庭,最后两老在家,什麽人作伴侣?电视机。两个人待在家中,正应了两句古诗∶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因为我看看你也不像十几岁时那般漂亮,你看看我头发都白了,没得看了。两对眼睛只好看电视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早已不是当年一起买电影票看电影那种爱情了。将来中国社会这种情况恐怕愈来愈严重,所以年纪大或中年十岁以上,就要有个安排。庄子有句话∶哀乐不能入,谈到人生的经验,到了中年,哀乐就 不 大 分 了 , 悲 哀 与 快 乐 都 差 不 多 木 然 了。 因此过了中年到老年,奉劝大家最好是学佛,当然诸位都是学佛的。返老还童 的外婆禅刚才送大家一本外婆禅,不是向大家推销书,而是外婆禅的作者是个学佛很好的榜样。作者名字是笔名,真名不愿意发表。这位老太太七十几岁,现在人在美国,是世家小姐出身,算得上是个半新半旧的现代才女,先生也了不起,是老牌的法国留学生,夫妇两人一生碰到几个时代--推翻满清建立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内争、八年对日抗战,到了台湾。只有一个女儿,是我的学生,师大东海毕业,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很有才。后来老太太的先生死了,我说妈妈一个人住在南部怎麽办呢?就把她接来台北,住在我家隔壁,也好有个照应,便搬来了。老太太信天主教,晓得我不分宗教,所以大家相处得很好,当她的女儿到哈佛深造时,特别请我多加照顾。这位小姐到了哈佛大学,不久就把妈妈接去同住。这位老太太到了美国,我看她一个人跟女儿住很无聊,就寄了一本我的书,说不管信什麽教,没事无聊嘛,学学打坐也好,她觉得有道理,就坐起来,我告诉她有问题写信给我,每天写日记,半个月邮寄一次。呵!她一路进步,现在不得了啦!七十多岁的人,越来越精神了。这还其次,为何要出这本书呢?她到了美国,一个读书的女儿是不太侍候妈妈的,孝顺是孝顺,嫁了印度人,也是博士,生了个孙女,我们想想,假如我遇到这种情况怎麽办?我最佩服她老太太一生遭遇不痛快,心理却很平安,信上报告说,在国外住外国女婿家,带小孙女,不当成是家,而是住旅馆,女儿女婿是旅馆的老板,今天在此做客,住到那一天算那一天,因此我佩服她处理的方法很好。晚年学学佛,打打坐,带带小孙女,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住旅馆,就痛快了,这就是一个老人善於安排自己的好例子。
  由此道理,所以介绍这本书给大家,谈如何安度晚年,如何使生活平淡快乐。
  小时候我家有个庙子,从宋朝几百年下来的家庙,历来曾经出过很多高僧,我父亲告诉我,其中有位高僧的对子很好∶得一日粮斋,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就是说明做天和撞天钟,和尚去了庙子空的洒脱境界。人生有如此解脱的心境,那麽对自己一辈子的因缘遭遇便能处理得非常美满了。
  我想以这副高僧的对联,配合念阿弥陀佛,效果很好。人生如寄,我们缘社诸位同人若能像外婆禅的作者一样处理自己的因缘,就有圆满的结果。今天暂且先报告到这里,以后我们还有缘的,到时再继续慢慢谈,今天耽误大家不少宝贵的时间,招待不周,请大家原谅。
  注:南师在上文中提到的两本书分别是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外婆禅。

             摘录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於东西精华协会         叶柏记辑               转载自十方月刊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