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转帖]纯正乡土味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33951)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7/24 9:30:06

--  [转帖]纯正乡土味
纯正乡土味
(序)

梁瑞郴

《瓦厂地》是廖天锡的第一个长篇。
我与天锡是同乡,认识很晚。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双胞胎弟弟》出版后,赠我一册,读后留下了很深的印像。这种很深的印像是根源于我们同为一块故土滋养,他的小说语言的亲和力,对于我,自然有很强烈的共振。
天锡年长于我,一生双脚始终未踏出故土一步。在近20年民办教师生涯中,似乎还干过很多营生,多为生计所迫。他身处困境,却拼命自学且钟情文学,为此常遭非议。好在天锡生性乐观豁达,不为人言左右,虽做着教师的工作,却始终不脱农夫的气质,拿粉笔、扛锄头、做手艺,好像样样在行。几十年混迹于乡野农夫之间,自然对乡村十分的了解,尤其是故乡永兴的风土人情,俚语俗谚,更是熟汇于心。我以为《双胞胎弟弟》和《瓦厂地》当是厚积薄发之作。
最近几年,我的故乡的父母官对文学人才有难得的重视,天锡竟然从教师的岗位抽出来,安排在县文联专门创作,令我惊喜且感动,一个偏远的县份,能有一位专事创作的“专业作家”,可能在全国也为数不多,这福音对我来说,有如听得天籁之音一般。
《瓦厂地》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
这个长篇是植根生活所结出的果实。故事所发生的葫芦湾,大抵不谛就是天锡曾经生活过多年的山村。围绕着瓦厂地的争夺,几个家庭,数十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活脱脱就是泥土中走出来的人物。作品并非大冲突、大矛盾、大转折、大起伏,但杯水风波中折射出社会世相,俗务琐事中窥视出人情世故;尤其是传统礼教对这个山村的束缚,时代给这个山村的开化,以及间或的觉醒和愚昧的生活方式等等,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啼笑皆非的故事,构成一幅80年代南方闭塞山村的真实图像。
语言即风格。天锡的这个长篇,有自己对语言的追求。当然,这种追求不是刻意的,而是长年积累和思考的挥洒;他在方言的运用上注意略加修饰而不失原貌,因此,书中人物的语言,便确确实实是湘南山村农民的语言;而不同状态的的语言特点,又十分鲜明地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什么人说什么语,看似容易做到的事,但真正运作起来,却是十分的不易。天锡不愧为乡土语言耕作的“老把式”,我相信能够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天锡第一次写长篇,就有如此的起点,自然不易,说实话,我喜欢他的语言,但对他的作品的结构有些腹诽,总觉得他的长篇在展现主线的过程中横生枝蔓过多,因此就给人留下生活积累富足,但对生活的艺术提炼略嫌不足的感觉。
眼下,写乡土的作家不多;倒不是大家不愿写,而是坐在城里的高楼大院,又如何能写出乡间的生活。天锡不以“土得掉渣”自惭,而是自信自恃,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至于作品,最好的裁判是读者,过于喋喋休休,有搅乱读者诸君视线之嫌,因此,就此立马收笔。
如果以上算序,就权当是为我的乡谊上场前吆喝几声。
                                
                          
                           壬午年仲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