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原创]马田:四月乌饭香------肖永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28832)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5/31 18:34:49

--  [原创]马田:四月乌饭香------肖永

马田:四月乌饭香
肖永    [2007-5-24]
        
     在永兴马田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每年的农历四月八,人们都喜爱吃一种像煤炭一样墨黑的饭,俗称“乌米饭”。    
     乌米饭的制作古老而传统。先将上好的糯米淘净,沥干水分,然后将从山上采摘下来的一种叫“扬同树”的新鲜树叶(似茶树叶,但比茶树叶小,质软,汁红黑色,淡香)捣烂,取汁,再将糯米浸入叶汁中数小时,最后加点雪豆或花生上笼蒸熟,乌饭即成。此饭的特点是:有嚼劲,有回味,植物淡香,颜色独特。倘若再加少许食用油、盐,在锅内以文火翻炒十多分钟,乌饭变得更加乌黑锃亮,香浓可口,叫人食欲大开。    
     据当地的老人说,吃乌饭的习惯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实难说。反正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来了……有的老人说,能吃上乌饭的人都是有福之人。是呀,在他们长身体的年代,饭都难得吃饱,吃乌饭?简直是奢侈!还有老人说,乌饭营养好,吃了脑不昏、腰不疼……各种关于吃乌饭的说法可能都有道理,但笔者个人认为:吃乌饭的习惯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乌米饭自身的魅力了。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8/27 19:29:44

--  
乌米饭: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8/27 19:33:30

--  
乌米饭是用乌叶染米,或以南天竹的叶子捣烂滤出汁水浸泡糯米之后蒸成的米饭。尽管乌米饭据说是道家发明的东西,但是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了不同的解释。
  
  道教的养生之道讲究清心寡欲,饮食上主张少吃荤腥。他们制作的乌米饭过程较为复杂,在蒸熟晒干之后还要九蒸九晒,使其颜色青绿,耐储存。后来还加入许多药料,变为一种滋补食品,称为“青精饭”。《零陵总记》说:“杨桐叶,细冬青,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饭’。”唐代诗人陆龟蒙在《道室书事》一诗中说: “乌饭新炊笔*8香,道家斋日以为常。”后来这种食物也为佛教居士接受。宋代人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说:“岳州四月八日取羊桐叶淅米为饭,以祠神及祖先。”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谷之四)中则说:“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在四月八食用乌米饭只是南方的习俗,也许是“乌米”与“阿弥”音近的缘故,人们便把“乌米饭”附会到“阿弥饭 ”,与佛教联系起来了。四月八传说是佛的诞生日,中国佛教徒过去普遍在这一天举行浴佛、放生等活动。放生的观念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变成了对耕牛的尊敬,在这一天,人们给牛吃好的东西甚至是米饭。其实这正是要进行春耕的时候,人们产生这种敬牛观念是很自然的。自元明以来,庙中的僧侣在四月八这一天吃“乌饭”,朝廷赐群臣吃“不落夹”(一种面食,与今天的粽子类似),僧人常常以乌米饭赠人。
  
  少数民族四月八吃乌糯米饭,生发出自己的各种解释。瑶族关于在四月八吃乌米饭的起源,传说是古代一位孝道的姑娘每天为在山上劳动的母亲送饭,她用最好的稻米给母亲煮饭,为了不使自己的饭和母亲的饭混淆在一起,就在自己的饭中掺入一种树叶作为区别,结果自己的饭变成了乌米饭。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孝道的姑娘,人们向她学习,而且在饭中使用的树叶种类也逐渐增多。瑶族的这种习俗在明代就见于文献,邝露在《赤雅》中说:“瑶人社日以南天烛(竹)染饭,竞相遗送。”布依族在农历四月八吃黑糯米饭并以黑糯米饭喂牛,其起源传说有两种,一种是说在古代人和牛都吃饭,由于天旱减产,难以维持,人便用嫩枫香叶水把饭染黑,然后哄牛说:“没有米了,我们都在吃你的屎。”牛无奈只好去吃草。后来人为了表达对牛的歉意和忏悔,每逢四月八就用黑糯米饭来喂牛。另外一个传说是,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喂养有一头神牛,有五姊妹都想嫁给这个小伙子,他只好让五姊妹每人做一样糯米饭,摆到牛的面前,让牛吹一口气,谁的饭被吹走就不能嫁给他。结果只有五妹用枫香叶汁染制的糯米饭没有被吹走。后来五妹每逢四月八就拿黑糯米饭喂牛,她死之后其他人沿袭了这个习惯。
  
  关于乌米饭的起源,在汉族地区有一个与目连救母有关的传说。目连为了拯救在地狱中如处倒悬状态的母亲而去送饭,但每一次送去的饭食都被狱吏吃掉,后来他便想出了把饭染黑的办法,狱吏们见到黑黑的饭而不敢吃,于是他的母亲就能吃到饭了。后来施主也施舍这种黑饭,同时也有僧尼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8/27 19:35:56

--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各地有许多传说。

  据史料记载,这种食俗大约出现在唐代,其做法各个时代不尽相同,唐代“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

  到了宋朝,“其作饭法:以生米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烛木……杂茎皮煮取汁,极令清冷,以溲米,米释炊之……”

  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每年立夏的时候,在我国江南农村有吃乌米饭的风俗。乌米饭是将糯米浸入乌树叶煮成,乌黑油亮,清香可口,据说还有祛风败毒的功效,还可以免遭蚊虫叮咬。其实,民间传说立夏吃乌米饭的风俗源于纪念旧中国时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史载因为庞涓妒才,害怕孙膑超过自己,就刖去了他的膝盖骨,致使孙膑不能行走。但为了骗取孙膑的兵书,就软硬兼施地继续残害孙膑。当其骗局被孙膑识破后,孙膑就以装疯卖傻来自卫,哭笑无常,烧毁了兵书。庞涓就让人把孙膑扔到猪圈去,以此来试探孙膑是否真疯。孙膑被关到猪圈以后,就枕着猪食槽子睡着了。当庞涓派去监视孙膑的老狱卒见到孙膑疯疯癫癫地不吃不喝,日渐消瘦的时候,就按照其老伴说的办法,用乌树叶浸糯米煮饭,再捏成猪粪大小的黑团子,让孙膑吃,这样既保住了孙膑的性命,又瞒过了庞涓。后来,孙膑被田忌救出,报仇雪耻,成功立业。据说,孙膑第一次吃糯米饭团那天,正是立夏,于是相沿成俗。
  众所周知每年春天结束、夏天开始的时日即为立夏之日。民谚曰:“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认为立夏这天最好下雨,否则这一年将大旱,并以此来预测年景的好坏。但事实上,此谚语并非在全国各地都能应验。
  自古以来,立夏这一节气一直为人所重视。早在我国周代,天子就有迎夏的礼仪。明朝的时候,杭州一带还有烹制新茶,配以各色果品馈赠亲友邻里的习俗,名为“七家茶”。清代苏州地方立夏这天,各家则以樱桃、青梅、稷麦祭神的习俗,名曰“立夏见三新”,当时在北京一带,则用米粉、麦芽掺面制成各式果点互相馈赠。而今江南立夏时节,又多以鸡蛋为应节食俗。旧时于立夏日秤体重,至立秋时重秤一下以验胖瘦的习俗,今天各地仍见流行。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8/28 14:09:52

--  

而今,人们常常感叹节日是越来越多了,除了中国传统的节日,许多洋节也纷纷登录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于是,本已缤纷的生活变得更加斑斓。尽管如此,但我仍常常怀念30年前下放在永兴乡村平生第一次过的尝新节。
  
<-- end content -->   “尝新”,即指六月上旬稻谷成熟后,在开镰收割之前,择一吉日,家家户户先打下些新稻谷,整成新米做成饭。再搞些蔬菜瓜果做成菜,还要杀鸡宰鸭,捕鱼捞虾,买酒称肉。中午时,摆酒设宴,将第一餐新米饭连同酒菜一起,摆在正堂,让神和祖先先尝,感谢他们的保佑,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这种在农村广为流传的习俗谓之“尝新”。
  以前,农历六月初六为“尝新节”,有的地方则选六月新谷登场的一个辛卯日,一般在大暑前七日后八日这时间。现在尝新没有统一的日子,农户根据各自的稻谷成熟情况和收割的具体时间而定。“尝新”这一天,农户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象征丰收在望。有的地方争先尝新,先收割一小块稻谷整米做成新米饭,有的在陈米饭上插上三穗新稻穗代替。祭神祖时,除了新米饭,还摆上猪头、公鸡、鲤鱼“三牲”,先敬神农和土地,再敬祖先。之后以新米饭给狗尝,然后合家或全村聚食。民间传说谷种是狗带来的,所以尝新不忘狗的功劳。

离开农村也快三十年了,如今回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