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动网先锋论坛 (http://2007.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7.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转帖]永兴县民营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http://2007.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28041) |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5/22 9:14:55 -- [转帖]永兴县民营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7/5/22 9:16:43 -- 打造“中国银都”品牌 做强做大特色经济 永兴县经济局 永兴县素有“金银冶炼之乡”的称誉,2004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近年来,我县坚持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十分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特色经济,形成了金银、煤炭、电力“三足鼎立”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切实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使县域经济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在工业经济的带动下,2005年全县GDP达到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是200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3%,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1.1亿元,占全县GDP的39.1%;财政总收入过5亿元,比上年增长51.2%,是2000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5%,其中,工业经济完成税费收入3.13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3%。我县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一、打造“没有银矿的银都”,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我县再生冶炼金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县内却没有任何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有色矿产资源,所需原料均来自全国各地大厂矿、医院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所产生的废渣、废料、废液(简称“三废”)。通过利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产工艺从“三废”中提炼回收金银等贵重金属,创造了年产黄金过万两、白银过千吨的奇迹。据初步估算,近10年来,我县从“三废”中共提炼黄金32吨、白银10800吨、其它有色金属90万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额达246亿元。2002年,首届中国国际白银年会上我县被誉为“中国银都”。 2005年,全县金银产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回收、加工金银等贵重金属的企业19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家,共生产黄金6.3吨、白银1890吨、其他有色金属15.8万吨。全县白银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铟产品供应地之一。“没有银矿的银都”得到进一步的打造和升华,金银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现。 在打造“中国银都”品牌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不动摇。改革开放之初,县委、县政府冒着极大的风险,引导本县在外从事金银冶炼的华侨回乡传授金银冶炼技术,鼓励本县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兴办小型冶炼企业,形成了一批金银冶炼专业村、组和“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元户”。九十年代末期,当金银产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碰撞期间,县委、县政府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也不以“全面退出金银产业来求得环境质量的改善”,而是一手抓环境整治,关停非法冶炼企业,一手抓引导和规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实施“中国银都”发展战略的决策,并将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我县金银产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发展金银回收加工产业,政策支持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在积极向上争取有关政策的同时,坚持灵活运用政策,用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80年代初,我县争取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批准,成立了 “永兴县金银回收总公司”,使我县金银回收经营取得了合法资格。1999年,我县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提出2586号建议,争取到中国人民银行“允许永兴自行销售回收冶炼的金银”的特殊政策,由此我县成为了当时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中唯一拥有生产、加工、销售“三废”再生冶炼金银权限的县。白银放开后,我县先后实行了“废旧物质增值税抵扣”、兴办“福利企业”等优惠政策。目前,我县正在积极争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县”。 二、利用区域经济比较优势,不断催生中小企业。我县充分发挥金银产业的传统技术优势和煤炭、水能资源优势,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工作重点,把培育中小企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实现了传统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较快转化,金银产业税收由2001年的290万元逐年递增到1900万元、4000万元、8000万元,到2005年的20000万元;煤炭、电力2005年税费分别达8013万元和3600万元。 首先,我们健全完善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体系,不断强化了领导力量,形成了统分结合的管理格局,在确保县经济局对工业经济、民营经济的统一指导,管理、监督、服务、协调作用的基础上,成立了金银管理局、煤炭局和金银协会,作为主要产业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自律组织,实施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制度,促使了中央、省、市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构筑了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发展格局。 再次,我们坚持把扶持龙头骨干企业作为催生中小企业群体的主要措施。2004年,培育了10家亿元企业,2005年实施以培值10家年产值过2亿元、纳税过千万元的金银骨干企业和培植10家中间产品或终端产品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贵重金属精深加工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双十工程”,切实通过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激发了“投资创业”、“注资兴业”、“技术提升”、“理念更新”的热忱,工业企业数量和效益连年创新高。2005年全县非有制工业企业过8000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超过13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21家,1亿元以上的15家,并且有8家企业产值过2亿元,税收过千万元。 三、依托品牌优势,构建有色产业集群。我县依托“中国银都”的品牌优势,按照集约、集群、集聚发展理念,坚持“工业以金银产业为龙头、企业以入园进区为方向”的工作思路,引导工业企业走规模、规范、集群发展的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银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柏林、塘门口、黄泥等5个以金银企业为主的乡镇工业项目区。 在引导金银产业集群发展上,我县积极发挥品牌优势,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着力提升金银产业的影响力,激活金银产业集群发展合力。已经形成遍布全国、反应灵敏、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大部分产品供应到中国五矿、华通铂银市场、桂林金格、温州人民电器集团等企业,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近几年我县白银出口连续增长,其中2005年出口白银150吨,实现外贸总额9000万美元。2006年有兴光、西河、鑫达、富兴、永星等五个企业获得白银出口配额310吨。从企业和产品看,已注册了“永银”、“金荣”、“兴光”、“雄风”、“金箭”等11个产品商标,其中“永银”、“金荣”牌白银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 在引导企业入园进区集聚集群发展上,注重园区的健康发展,在柏林、塘门口、黄泥三个以金银企业为主的工业项目区建区之初,我们组织对园区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建好了统一的废渣场,设立了管委会,明确了环保监管人员,有效防止了集中生产、集中污染的现象出现。同时,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工业园的布局,形成了县循环经济工业园为龙头,柏林、塘门口、黄泥、洞口、太和等乡镇工业项目区为肌体的金银产业工业园区群。目前,委托省有色金属研究院对我县金银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正在顺利进行。 为了实现金银产业的集群发展,县财政近三年来投资2000多万元为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完成“七通一平”工作,县财政拿出200万元为部分中小企业贷款贴息。2005年,以金银精深加工企业为发展重点的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引进项目6个,引资总额4.15亿元。当年,全县园区经济提供的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税收的68.5%和71.2%。 四、不断延伸优势产业链,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我县充分发挥金银产业优势,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由过去简单地提取金、银转变到现在的提取金、银、铜、铅、铋、铟、钯、铱等十几种贵重金属;实现了由过去的原材料销售转变到现在的延长产业链走深加工的新路子。基本实现了对“三废”原料的“吃干榨尽”,形成了企业内和企业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成为了最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通过金银等贵重金属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不断拉长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条。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了以“绿色环保、精深加工”为主题的金银产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贵重金属精深加工技术和项目,着力提升自产贵重金属的加工率。由台湾光洋公司投资2240万美元兴办的光洋亚光化学应用材料有限公司和元泰应用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后,年可消耗永兴白银600吨;由马来西亚投资9000万元的华兴铟业公司正式投产后,年可消耗粗铟100吨;由西河集团以300万元引进资金、25%的技术股份引进5名技术人员兴办的金荣材料有限公司全部产能实现后,年可消耗白银100吨以上,此类企业将成为延伸我县资源循环利用链条的支撑力量。目前,我们已经开发生产了硝酸银、氰化金钾、氰化银钾、片状钠米银、925白银以及银触头、铟粉等高科技产品,自产贵金属在本地加工由原来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11%,预计2006年自产原材料深加工将提高到20%,“十一五”末将提高到50%。 |